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流年】情暖打麦场(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流年】情暖打麦场(散文)


作者:秋蒿 童生,69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9发表时间:2025-06-17 16:29:16

“趁晴割麦收云黄,熬炉新熟饼饵香”。
   又是一年麦收季,嗅着空气中诱人的麦香,小时候在姥姥家收麦的情景又浮现于眼前。倏忽几十年过去,那段泛黄的岁月想起来是如此清晰。
   那时没有机械,过麦全凭人工,对没有劳力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一道坎儿。姥姥、姥爷快七十岁的人了,属于五保户,过麦的艰辛可想而知。故每到麦收,母亲就分外揪心,抓丁一样将还是孩子的我派去增援。人微力弱,作用有限。
   姥姥有两个女儿,孙辈七人之中,我是最受宠的那位,对老人当然也最贴心。能为姥姥解忧,心甘情愿,干起活来自然全力以赴。至于说不出效率,天命所为,毕竟是孩毛伢子,能干出成色才怪。
   姥姥、姥爷也强不到哪里去,年老力衰,行动迟缓,动作总是慢半拍的节奏。尤其是姥姥,常年哮喘,缠着小脚,干不多长时间就要歇息。尽管力有不逮,麦总是要过的,一年的收成,还全凭它吃饭呢。
   我至今依稀记得当时的场景,画面尽管惨淡,却掩饰不住生命的律动。
   麦收时节,骄阳似火,炙烤得大地冒起白烟,金黄的麦田就如滚热的蒸笼。苍穹下,三个娇弱的身影慢慢蠕动,挥汗的躯体摇晃着,感觉就如在鏊子上跳舞一般。
   “哧、哧、哧……”那不甘的刈麦声若一头困兽的嘶吼,透着对命运的抗争,仿佛一曲激昂的黄河大合唱。三人的动作尽管迟缓,却从未放弃,现实版的龟兔赛跑故事就这样上演。镰刀挥舞,步履铿锵,倔强的麦子在眼前纷纷倒下,身后留下一片拜服的躯壳。不懈的执着,绝不放弃,柔弱的生命就这样书写着传奇。
   只是这场面未免有些悲壮。夕阳西下,当别人收工回家时,空旷的麦田显得有些寂寞,祖孙三人的身影愈发孤单,有气无力的割麦声喘息着,像一头挣扎的老牛。落日的余辉将天际燃成一团烈火,黄色的天、黄色的地,还有那黄到倒头就睡的小麦,看起来是那般单调乏味,燥得让人心焦,我莫名地竟想哭泣。
   有句歇后语:“羊群过草坡——各顾各的嘴。”这虎口夺粮的麦收,每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事关自己一年的收入,谁又会牺牲个人利益来帮衬一无是处的五保老人呢?没有牲口和运输工具,打轧农具短缺,每走一步都步履维艰。照此节奏,真不知这麦收如何进行。
   还别说,传说里先人后己的高尚之人还真存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他就是邻居肖舅。其实,肖舅和姥爷并无血缘关系,但平日里邻里关系处得较为融洽。他是个佛系之人,乐善好施,仗义助人,有那么一股侠义之风。
   不知始于何时,他就和姥爷家合伙过麦。在我印象里,历年来的打麦场都是两家合二为一,肖舅就是我们的靠山,出人、出力、出农具,所有的一切无私提供,绿灯护行。
   说起来肖舅一家情况也不乐观,上有老下有小,三个孩子最大的比我还小,算起来只有舅和妗子两个壮劳力,过麦本就艰辛。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嫌弃姥爷家是累赘。
   在农村,有“长尾巴秋、短尾巴麦”之说,意思是秋收可以沉住气地过,而麦收则必须争分夺秒。统共就那么几天,过后麦粒炸芒就会掉到地里造成浪费。逢到刮风麦粒摇落,结局相同。最怕遇到连阴雨天气,麦粒发霉变质,甚至一小时之差就会造成损失。记得有次轧场,突然大雨倾盆,来不及起场的麦子泡在水里,连续几天的阴雨,麦粒最后发了芽,一年的收成近乎泡汤。
   正因如此,农家人过麦都是急着往前赶,能早一时是一时。两家合伙,必然有先有后。面对抉择,肖舅表现出他无私的高风亮节,每次轧场都是先将机会让给姥姥,却把风险留给自己。他全家动员,齐心协力,等帮姥爷将麦子入库后,才安心过自己的麦。舍大家顾小家,胳膊肘子朝外拐,肖舅一家就是这么善良。
   在我眼里,打麦场可以说是舞台,走马灯似的肖舅一家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他宽仁的胸襟、高尚的人格,还有那急公好义的古道热肠,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对肖舅,感恩之余,我更多的是敬佩。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肖舅把照顾姥爷一家当成自己的使命,数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下来。麦收过了一季又一季,这充满亲情的故事一直在延续,肖舅一家忙碌的身影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我看来,打麦场俨然人生的道场,弘扬的是爱,传承的是社会正能量。
   岁月的麦香穿越了时光,也穿越了血缘,将地缘之邻两家人的心融合成一体。彼此相处,我和肖舅的儿子也成了异姓兄弟,白天一起过麦,夜间同榻而眠。
   岁月无声惜细流,潜滋暗长,爱在萌芽,艰苦的岁月里,我享受着家庭般的温暖。在我听来,那“吱吱扭扭”的碌碡声是一首动听的民谣,唱响了天,唱响了地,也唱响了我心中的太阳。
   仿佛约定俗成,每年的麦收总是按照同一个剧本进行,不变的麦场、不变的角色,还有那一颗颗不变的慈心,唯一变化的只有姥姥、姥爷那愈发苍老的容颜。
   父母永远是子女的牵挂。每到麦收,母亲就感到特别头疼,两头奔波,身累心更累,既不忍老人辛苦,也不忍继续连累肖舅一家。于是,便劝说姥姥别种地了,又不是子女不管,年纪老了,何苦受这个罪呢?
   老两口都是过日子的人,说实话,真舍不得把地租出去。姥爷村里人均耕地多,土壤又肥沃,种地收入相当可观。再说种小麦平日里也花不多大气力,也就过麦几天劳累,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经不住母亲劝说,加之也确实上了岁数,一年不如一年,最终还是妥协。
   虽说不种地了,但老人闲不住,每逢过麦仍然去拾麦子。他们村里地多,乡亲们自己地里活都忙不过来,谁还顾得上捡麦子,也就姥爷这样的闲人有此雅兴。
   其实,路上的麦子还真不少,运麦子的车来车往,掉落的比比皆是。大家都把精力关注到大田里,谁也没闲功夫沾这便宜。如此,就给了姥爷机会,一个麦收下来,捡拾打轧的麦粒竟有数百斤。
   是麦穗就得打轧,肖舅的打麦场就成了免费的午餐。兜兜转转,过麦回到原点,肖舅依然是姥爷的依靠。
   事过境迁,随着联合收割机的登台,打麦场走进了历史,姥姥、姥爷也相继告别了这个世界,那段时光成了永远的回忆。而今,肖舅和妗子也到了当初姥爷、姥姥的年纪。流火的季节,空气中爆燃着麦香,他再也不必为那孤单的老人而操心,可他自己也成了我的牵挂。
   感恩肖舅,感恩那段美好的时光。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爱心无价,肖舅的恩情我永远无法报答,只有默默地埋在心里。岁月深处,始终有那么一处温馨的港湾,无论掀起多大的麦浪,总有一人领我顺利归航。
   打麦场是爱的见证,肖舅的形象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是我人生旅程的路标。时光老去,唯爱永恒。岁月的钟声伴着收割机的轰鸣,那个打麦场的喧哗在记忆中回荡,一句话语堵上心头:肖舅,我爱你!

共 26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书写麦收的文章,如作者所书,天下的小麦黄在同一时间,收在同一时间,且除了麦收,别的农事都可以缓缓的。姥姥、姥爷是五保户,年岁也大了,一年一度的麦收就成了母亲的牵挂,于是,还没成年的“我”成了替补麦收的成员,与姥姥、姥爷三人,组成了麦收季节里最协调也最不忍目睹的一道“风景”。而这道风景,于同样被麦收催着奔跑的人们忽略,唯有肖舅被这道风景捕捉,成为了义务帮姥姥、姥爷收麦的好心人。“情暖打麦场”是一首歌,肖舅用自己的行动,照暖了一双老人的心,也照亮了“我”的一生,而人性之光,也通过作者的书写,传递到每一位读到此篇文章的读者心里。一篇正能量满满的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18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5-06-17 16:35:07
  读老师的作品,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割麦打麦的场面,记忆犹新!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1 楼        文友:秋蒿        2025-06-18 14:11:07
  紧张而又忙碌的麦收,是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看来老师也是过来人啊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5-06-29 22:43:1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