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心灵】相伴七十载 携手到白首(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心灵】相伴七十载 携手到白首(散文)


作者:登影 白丁,2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7发表时间:2025-06-18 04:51:09
摘要:世上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浪漫的爱情,都说两个人携手慢慢变老就是完美、浪漫的注脚。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感觉父母的爱情虽平凡而完美,虽平淡而浪漫。因为两个老人都能相互陪伴到90多岁毕竟是少数,能够始终如一相爱,尤其是越老越牵挂也不容易,而我的父母做到了。人生走到了夕阳,也就更是余韵悠长。

“慢慢地平静,静静地忘记,我们的爱情却从不凋零。街角的晚风,河畔的晨雨,小楼的灯影依稀。我们的爱情,它不会像彩云,就这样静静的飘远,不留下痕迹。……”这是电视剧《父母爱情》的主题曲,每当我听到这首深情、委婉的歌曲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留下热泪。因为它不仅表达了爱情的纯真与美好,而且也是我父母爱情的真实写照。
   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过去只是以为说说而已,如今年过花甲的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的老父亲已经去世三周年了,但是96岁高龄的母亲竟然认为父亲还陪伴在她的身边。因为她一直把照顾她的儿子都当成了她的老伴儿。叫喊的小名,说话的语气,甚至连行为举止都是当初的模样。
   母亲十年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阿尔茨海默病。过去,母亲做得一手好饭菜,然而,自患病后她老人家做菜时要么忘记放盐,要么重复放几次;烧开水经常忘记关火,甚至将水壶烧干。说起话来颠三倒四,眼前的事记不住,刚放下的东西找不着,对自己的亲戚,儿女、孙子一概不认识。但是,非常神奇而又十分有趣的是,尽管她患有失忆症,但却始终、而且唯独没有忘记的是自己的老伴儿。
   我家有6个姊妹,自父亲去世后大家都轮流照顾母亲,已经持续3年了。然而,每当儿子照顾她时,她都会睁大浑浊的双眼,神情特别专注,还像年轻时那样,说话特别温情,语调充满挚爱:“你去哪儿呢?怎么这么长的时间?等你吃饭呢。”弄得儿子很尴尬。如果不回答她,她会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问。由于她双耳失聪,情急之下儿子一笔一画的在纸上写字给她看:“我是你儿子,我爸爸去世了。”当时,母亲似乎明白了,目光茫然,沉默不语。然而,仅仅过去了几分钟,她又开始复述同样的话。这情形既令儿子感动,又令儿子心酸,感动的是母亲即使患了如此严重的疾病却依然记得去世的父亲;心酸的是母亲一直心中珍藏着对父亲的挚爱。有时我想,当一个人在失去一切记忆后,能够记住唯一一个人,这是一种怎样的人间大爱啊!相信我的父亲在九泉之下能够安然瞑目。
   我的父亲中等身材,年轻时英俊帅气,刚正威严,气宇不凡,干活麻利,但性情急躁,比较粗糙,还有点邋遢。而母亲年轻时娇小美丽,是个慢性子,干活一丝不苟,每天都要照着镜子梳理几遍那永远不变的齐耳短发。从来都是把自己打理的干净利索,把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两人性格正好相反,但却非常默契,就像一把琴上的两根弦,能够奏出和谐、曼妙的音曲。
   父亲一生坎坷,倔强而有主见,耿直而又热心。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外奔忙,历来以事业为重。上世纪的1966年,父亲由于受WG的冲击,年轻的母亲和年幼的我们受到很大牵连,被迫回到贫困的山区老家务农。母亲一句怨言都没有,相反更加体贴父亲,精心操持家务,使父亲安心工作。那时父亲在外面工作,由于交通不发达,从我老家到父亲单位每天只有早晚两趟短途列车。父亲每次回家需要半天加半宿的时间,非常辛苦。所以,父亲每个月都把4个星期天累计起来,回家一次可以连续休息4天。
   父亲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缴工资,从四、五十元的工资中抠出来自己仅需的几元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交给母亲。第二天一大早,母亲边做饭边把家里的生活、经济和儿女的学习状况,以及爷爷奶奶等一大家人的情况如数家珍地讲述一番,父亲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母亲开始仔细地询问父亲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直到把父亲问烦了,最终因父亲发脾气而发生争吵。然而,夫妻没有隔夜仇,过不了一会,两人又和好如初,亲亲热热地聊起来。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父亲给我的感觉就是脾气暴躁,对母亲太过了,那时候根本不懂大人的感情。回想起来,生活的磨难和风风雨雨,加之父母的长期分居,并没有使他们的感情产生裂痕,反而更加深厚,更加坚固。
   那个年代的夫妻都比较含蓄,保守,二人虽然没有过度的亲密举动,但眉宇间不乏默契。比如,父亲即便每个月都要回家一次,但每个月中都要给母亲写信,始终坚持,诉说自己的思家之情。母亲也会及时给父亲回信,虽然不会写多少字,但一些简单的话语还是能表达出来,有个别的字不会写,她就会请教我们。父母间虽然没有什么情爱的话语,但交流中能感觉到他们夫妻相互间的炽热情深。这样的感情,克制之际,又留有空白,方能细水长流。如今岁月更迭,爱意未减,从父母的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爱情不会因时间的流失而衰减。
   上世纪的1973年,父亲平反,单位给分了两间平房。父亲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立即从老家把辛苦劳作的母亲和我们这些儿女接到城里生活,并分别给我们转学落实了学校。从此父亲和母亲结束了长达7年的牛郎织女生活。这时候的父亲可以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了。但他的暴躁脾气时不时又会发作。一天三顿饭,父亲下班到家就要吃,但看到饭菜没有上桌,催着母亲快点做。他就先看小说去了,等半天还是没有动静,于是大发雷霆。母亲一言不发,只顾在厨房忙着做饭。为此,我对父亲望而生畏,只觉得他不应该对母亲发火。因为母亲还有自己的工作,担任居委会干部。她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歇,除忙活一大家人的三顿饭外,还要工作,买菜、打扫卫生、洗衣服,样样都要精心做好,所以就把做饭的时间延误了。令我不解的是无论父亲怎样发脾气,母亲从来不记仇、不和父亲争吵。只说一句:“你跟我嚷嚷啥呀”?父亲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立即不做声了。慢慢的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每天晚上睡前都要聊一些家事和一些亲戚里道的。难道真是“打是疼、骂是爱”吗?父亲母亲相识于贫困的农村老家,他们的爱情就像金秋的高粱朴素而甜蜜。
   上世纪的1988年父亲离休后,在享受儿孙绕膝,阖家团圆的同时,还尽情享受和母亲的二人世界。他们相互依恋、相互谦让,相互宠溺、相互支撑。母亲虽然也从居委会的岗位上退下来,仍然是家务缠身,整天忙个不停。父亲带孙子孙女,还帮忙做早点,给孩子换洗衣服,也闲不下来。二人繁忙并快乐着。等孙辈大点了,父亲除了接送外,白天就陪同母亲一起去超市购物买菜,不爱做饭了就在外面吃点。二老趁着身体健康时还一同跟夕阳红旅行社去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曾去过香港、澳门,去过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每年区老干部局组织旅游时,父亲都会带上母亲一同参加。父亲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只是偶尔在无意中跟母亲发泄一下,还不忘幽默一把。比如,当看到母亲在慢条斯理的扫地时,父亲起急时会说:我说这块地你一天扫八遍能扫出花儿呀?母亲噗嗤一笑说:我就能扫除一朵干净漂亮的花。这些看似平平淡淡的日子,却越老越有味道。两个人的日子很清淡;两个人的时光很平静,两个人周而复始地相守在每一个日出日落里,活成了恩爱的老来伴。看着父亲和母亲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我们做儿女的感到幸福和放心。2003年,父母迎来了金婚纪念日,办事处和居委会为他俩举行了庆祝仪式,全程进行了录像。两人携手风雨七十载,相伴走过大半个世纪,这就叫相敬相爱,同心比翼,地久天长。
   不幸的是随着年龄增长,父亲患上了糖尿病,心肺功能也在逐渐衰弱,每天都要打针吃药。母亲85岁时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后,性格变得古怪、多疑,经常对父亲进行无端的怀疑、猜测,还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时的母亲思维不受控制,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无论谁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她都要没完没了地大声叨叨。而年老的父亲突然变得没有脾气了,母亲说什么是什么,两人的性格正好反过来了。
   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父母亲在耄耋之年,仍然居住在爬四层楼的老房子里,上下楼非常困难。于是,父亲就让我弟弟购置了一处电梯房,虽然签订了合同,但需要等待3年。在这期间租赁了一处高层电梯房,还没到期房主却不租了,又得重新找房。哥哥觉得父母住在一层方便,因此通过熟人找了一处能够长期租住的一层四居室楼房。然而,当一家人把所有东西都搬到新房后,母亲的态度来了180度的大反转,对着哥哥大声嚷嚷:从哪找了一个又黑又凉见不着阳光的房子呀?为什么不经过我同意?又指着父亲说:你们都有钱了,用不着我了,说了许多不着边际的话。父亲知道母亲是被病折磨的,一句话都没反驳。大家都好言相劝,哪知道越劝母亲的火气越大,不可收拾。无奈,哥哥说:不租了,先撤回原处吧。父亲正好也有此意,就这样全家人又重新把东西搬回原处。哥哥即要跟这边房主解释不租原因,又要跟那边的房主要求再宽限几天。大家心里都明白,原本母亲是同意搬过来的,其实就是无理取闹,完全是因为疾病的原因,导致大脑思维不受控制。
   后来,新房子终于到手了,哥哥专门为父母购置了一套双人沙发,中间带一个小茶几。父亲为了看电视方便坐在靠窗户的一侧,母亲则坐在另一侧,从此他们俩像固定了似的,谁也不抢占位置。这时的父亲的心肺病和糖尿病情逐渐加重,需要经常住院治疗,每天都要靠吸氧维持生命。同时,母亲的痴呆症也在加重,完全失去记忆功能,讲话时车轱辘话来回转。一件事情,一句话,母亲大嗓门要问上几遍,甚至几十遍。父亲不厌其烦、耗尽全力、和声细语的回答了一遍又一遍。母亲却说:你说的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见,再大点声音说。父亲患有肺病就怕大声说话,然而为了安慰母亲还是尽最大声音回答,实在不行就写在纸上。母亲用双手把纸举的高高的放在眼前念叨,但过不了一会儿,又开始没完没了的问询。
   逢年过节家里来亲戚看望二老时,我们给母亲介绍了几遍她仍然糊涂,张冠李戴,只知道插嘴抢话说,像个不懂事的孩子。她问的前三句,人家感觉很正常,没过一分钟,又问同样的话,直到把人家问烦走人为止。无论谁来都是问的这一套话,以至于后来家里来人往往都待不了20分钟就走人。我们做儿女的也经常被母亲的问话而发急,忍不住时跟母亲嚷嚷几句。可父亲的性子似乎被磨平了,无论怎样都不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亲变成了柔情似水的“宠妻魔王”。
   人生就是一场轮回,父母越老越像个孩子,这是返璞归真了吗?母亲患病后与原来判若两人,原来不爱说话,后来变成话痨,整天支三唤四,乱说一通。母亲原来是那么的温顺善良,如今像换了一个人,稍有不满就颐指气使,发脾气骂人,简直不可理喻。母亲原来那么干净利落,如今变得脏兮兮的、不洗澡、不换衣服。每次我要给她洗澡时就像打一场仗,她死活不洗,需要做一小时的工作,最后还是强制执行。相反,父亲倒是让干啥都积极配合,时时处处谦让母亲,哄着母亲。
   每当父亲住院时,都还惦记着母亲。他就想有个人晚上陪着母亲,尤其想让我这个女儿陪。由于我身体也不好,老妈每晚起夜四五次,陪一宿我几乎睡不了,第二天就头晕眼花的。如果不陪了,老爸就特别不高兴,认为不孝顺。记得有一年冬天,父亲住进区医院的第二天,二哥发现母亲发热流鼻涕,就立即叫了120到区医院看急诊。当时正值晚上10点钟,他通知了大家。我们也将此事告诉了住院的父亲,他不顾自己身体不适,在儿子的搀扶下赶去急诊室看望母亲,并对我们说:你妈从来都不生病,怎么我刚住院就感冒了?面对父亲的责备,我们都默不作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馨和感慨。
   父亲年轻时无论怎样对母亲发脾气,其实还是最爱母亲的,老了以后更加彰显出来。每天早晨吃饭时,父亲哆哆嗦嗦的把煮鸡蛋的皮剥出来,递到母亲手里,那宠溺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母亲。偶尔赶上值班照顾二老的儿女们没衔接好,家里空人时,90多岁的老父亲也会踉踉跄跄的从冰箱里找点吃的给母亲做上。由于病情加重,母亲既产生了依赖性,又有恐惧感,自己从不去卧室单独睡觉。白天困了座在沙发上睡,就像一个孩子,直至父亲去进卧室休息,她才跟着进去。晚上父亲为了让母亲早睡,也不看电视了,早早就进了卧室。每天清晨,父亲早早起床来客厅坐着等母亲,母亲只要发现父亲不在卧室就赶紧起床,甚至连上衣扣子也不系就蓬头垢面的来客厅贴着父亲坐下,像年糕一样粘着父亲,一刻也离不开。
   父辈的那一代婚姻,大多是经媒人介绍相亲才认识的。他们没有山盟海誓,但是一起经历了几十年的日夜陪伴,其实这种感情是最真挚的,那些过往的争吵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父亲早就意识道,自己会走在母亲的前面,所以提早召集儿女们召开了家庭会议。他反复嘱咐我们:如果自己走到母亲前面,你们一定好好孝敬,善待母亲。
   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需多言,陪伴是最珍贵的礼物。父亲去世时享年94岁,我们最害怕母亲知道后会受刺激加重病情,然而母亲始终不相信父亲会离开她,总是不停地问:你爸爸去哪里了?这两天怎么没看到他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每当我们姐妹照顾母亲时,她都反复询问父亲;而每当哥哥照顾时,她就会沉默不语。后来才发现,原来她把儿子当成了老伴。真是老了老了父母心中只有彼此,当母亲问父亲时,我们说父亲去世了。母亲那神态似乎很惊讶,又很淡然,是相信还是不相信,我们也不得而知。
   世上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浪漫的爱情,都说两个人携手慢慢变老就是完美、浪漫的注脚。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感觉父母的爱情虽平凡而完美,虽平淡而浪漫。因为两个老人都能相互陪伴到90多岁毕竟是少数,能够始终如一相爱,尤其是越老越牵挂也不容易,而我的父母做到了。人生走到了夕阳,也就更是余韵悠长。古人用很多浪漫诗词来表述爱情的。先秦《诗经》:“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这些美好的诗词都印证了我父母的爱情。七十年的风雨,七十年的陪伴,可以称为白金婚,这就是父亲母亲的幸福所在,也是我们做儿女的福气所在。
   作家冯骥才说:“生命的梗概可不是一串干巴巴的概念。它是活生生沉重的负荷、艰辛、险阻”,蓦然回首,父母携手走过岁月的沧桑,那甜蜜的爱情,朴素的生活,造就了他们的相伴、相知、相守。如今那些逝去的日子如同过往云烟,繁华散尽后,仍然记忆忧新,并留下独有的印记。
  

共 55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记述父母七十余年相亲相爱,携手到老的散文,读来令人唏嘘不已。真实是文章的灵魂,作者以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讲述了父母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七十载的坎坷人生,由青丝到白发,实属不易。最令人感动的是,父亲年轻时原本脾气暴躁,动辄发火,而母亲温情如水,宽容谦和。然而,因为岁月的无情,疾病的折磨,使两人到老后性格正好发生了逆转。因为爱,即便重病缠身,对于妻子的无理取闹,莫名的猜疑,等等都能容忍。父母一辈子养育了6个孩子,因为自小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对待老人关怀备至,悉心照料。正如文中所说,夫妻俩从一而终,能够有七十年的爱情,有九十年的生命是极少数,这是父母的幸福,也是孩子们的荣幸!如今,96岁的母亲依然健在,真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一篇值得欣赏,充满正能量的好文章,推荐文友共享。【编辑 黄皮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18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6-18 05:05:25
  一篇充满家庭温情,述说父母爱情的散文,值得品读。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登影        2025-06-18 16:40:23
  谢谢黄皮人老师和透明秋雨老师的鼓励,我会更加努力,向你们学习!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6-18 05:06:19
  祝老母亲健康长寿!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6-18 08:04:16
  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深情讲述了父母跨越七十年的爱情故事,真挚动人。作者以《父母爱情》主题曲起笔,自然引出父母真实的情感经历,巧妙呼应。叙事上,依时间脉络展开,从父母年轻时性格迥异却相互扶持,到历经生活磨难、长期分居,感情反而愈发深厚;再到年老患病后彼此依赖、不离不弃,生动呈现爱情的不同阶段。文中细节刻画尤为精彩,如父亲上缴工资、父母争吵又和好,以及患病后相互照顾的日常点滴,将父母间含蓄而浓烈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引用诗词与名人名言,升华主题,深刻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告白的真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平凡爱情中的伟大力量与永恒魅力。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6-18 08:44:54
  祝创作丰收!夏安!保重!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