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菜市场景象(散文)
小区的周围有几个超市,都卖蔬菜,我则总觉得这超市的蔬菜会经过保鲜处理,新鲜度不够,便喜欢到远一点的郊区菜市场去。一个叫作“运输菜市场”的地方,就成了我经常光顾的所在。
这个菜市场和超市大有不同,是由菜贩、菜农共同经营起来的一个销售蔬菜和杂物的市场。兼具超市和农村大集的特征。菜贩批发来的蔬菜和周边村民运来的农副土特产品,都抢着一上午的有利时间来销售,新鲜程度都有较好的保证。还有一种人是油田矿区退休的职工,他们闲来无事,便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开出了小片荒,退休工人摇身一变,成了菜农,身上就体现出了工农联盟的特征来,既有菜农斤斤计较的作派,又有工人不在乎三瓜两枣的潇洒。他们种出的蔬菜虽然在种植时也施化肥,有了虫子也要打点农药,但总是标称纯绿色食品,大家也认为他们种植的蔬菜确实绿色元素多一些。他们自己吃不了,又舍不得天天送人,便搬到这里销售,青睐程度比菜贩和农户的还要高一些。
在这里销售蔬菜和其他货物,有着比赶集更多的时间和客户优势,赶集逢三六九开市,这里则是每天都开市;赶集的人一哄而来,一哄而散,这里处于城乡集合部,顾客比较稳定,蔬菜的需求量每天都没有太大的波动,这样更便于平衡和组织货源。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管理比集市管理要规范有序很多,不存在堵塞交通,抢占地盘的乌烟瘴气行为,因此我很喜欢来这个市场买菜,甚至不为买菜,就是为享受一下这人间烟火气息。
菜市场的蔬菜品种可谓琳琅满目,除了本地的出产,南方的品种也不少见,并且都是应季而至,诸如四川峨眉的竹笋、广西荔浦的芋头,广东佛山的菜心……可以这样说,只要国内,甚至国外有的产品,只要你想吃,就能够买到。每每看到这琳琅满目,我就会有一种感慨,今天的市场供应和我小时候的市场供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不要说贫困买不起,即便有钱,很多东西都买不到,就连现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猪肉、羊肉之类,都要凭票供应。北方农村,到了冬天,除了土豆和大白菜外,别无长物。
感慨之余还会有思考,今天的农业用地比我小时候少的不是一星半点,绝大多数的高楼都盖在过去的农田上,修路、造桥、建公园……那一项不依托土地?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主要还是仰仗了土地经济。但是,今天土地少了,农产品却多了,多到了卖不动的地步。时不时的就听到县长、市长,甚至省长帮着农民销售农副产品的新闻。也经常看到菜农卖不掉蔬菜仰天悲号的痛景。这吃不完、卖不掉的农副产品到底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呢?难道不需要土地支撑?小的时候,大报小刊都骂资本主义把卖不掉的牛奶倒到了海里,卖不掉的西红柿扔到了垃圾场中,那时感到不可思议,痛恨资本主义的程度到了恨不得把美国佬一下子全灭掉,方解幼小心灵的心头之恨。没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我们也在糟蹋农副产品,这可能和“主义”没太大关系,应该归罪于“市场”。有人说应该归罪于农民“不懂市场,盲目生产”,这一定是偏见。从小就搞市场的资本主义们都把不准市场的脉搏,让搞了一辈子计划经济的中国农民怎么去预见市场疾病。冥冥的市场,能让农民喜笑颜开,也能让农民捶胸顿足,但无论如何,今天菜市场的繁荣还是农民的福气,也是百姓的福气。
当然想过今天的市场兴旺,可能还应该归功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如果科学家不发明化肥,不发明农药,不发明杂交,不发明转基因……估计全国的农民依旧在全力以赴地为“过黄河,跨长江”而奋斗,就现在的人口,一多半人都饿死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饿死那么多人,一定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有关。如果那个时候有今天的科学技术,亩产都远远过了千斤,甚至超过了万斤(如土豆),一定不会饿殍遍地。真应该感谢科学技术的进步,感谢科学家和农业专家的付出。
这个菜市场有不少的科学进步产品,比如杂交的大米、彩色玉米、彩色辣椒,再比如转基因的土豆、南瓜、甘蓝以及金黄耀眼的各种豆油、玉米油……没有这些,大概这市场是不会有如此繁荣景象的。
科学这东西,也有“市场”的特性,一方面让老百姓活得越来越幸福,一方面又让老百姓活得越来越担惊受怕,看看转基因,产量提高了,品种丰富了,但同时也让人吃得提心吊胆、心有余悸。
菜市场的西南角上,有一个卖鸡蛋的摊位,一看就知道这是农家自产自销的产品。一块白布上堆放着十几斤个头大小不一,颜色黄白不等的鸡蛋,旁边一个篮子里放着二十几颗青黢黢的鹅蛋。卖蛋的是一位老者,沧桑的脸面像雕刻的一样,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从来不讲价,鸡蛋25元一斤,鹅蛋8元一枚。我曾和他讨价,他说:“我这蛋是正宗的土蛋,就这价,看上你就买,显贵就走人,不还价!”他的倔脾气很让我好奇,有一次我和他聊起来,知道他是附近思贤村的,已经80岁了。他告诉我,他本来就不是为了卖东西来的,和我一样,也是为了消遣来的。他说在家憋闷得慌,骑着三轮,拉上点鸡蛋、鹅蛋,来到市场上,看着这熙熙攘攘的景象,每天都过着赶大集的生活,“浑身都热闹舒坦”。时间长了,和这老者也就熟悉起来,原来这老者并非像第一次接触那样倔强。他说:“你们石油上的有退休一说,俺们种了一辈子地,不到动弹不了,就没有歇下来的时候。出来赶个早集,不也是个锻炼么,身体好一点,少给儿孙添乱,也少受他们一点气。”他指了指鸡蛋和鹅蛋,“还能赚几个零花钱,这不挺好的事情么。”
这是菜市场上的另一类风景,农民的“退休”生活。工人们退休后的生活千姿百态,有人总结了退休生活顺口溜,诸如“一等退休玩乐器,延年益寿百病去;二等退休无忧愁,天南地北去旅游;三等退休精神好,养育种草溜溜鸟;四等退休好时尚,唱歌跳舞打麻将;五等退休没啥事,呆在家里练写字……”等。但很少有人想到农民的退休生活,亦或农民本就没有退休可言。但是老年农民没有退休的名分,也一定有退休的生活,这位老者在菜市场消磨时间,打磨生活的做法还是让我油然起敬。
来到菜市场,蔬菜的价格是一定会接触的。这一段时间中美关税大战,金融市场波谲云诡,黄金、汇率更是惊心动魄。但这菜市场却倒是风平浪静,欣欣向荣。今天的一般鸡蛋是三块六,比前一段还降了好几毛。天气越来越热,当地的蔬菜陆续上市。好多蔬菜不再论斤,菠菜一块一捆,红薯十块一袋,小葱一块一把……倒是野菜好像没太降价,摘好的荠荠菜,五块一斤。
有时候并没有明确的采购目标,但每次转下来,都不会空手而归,今天看到刚刚拔起来,两块一斤带着泥的水萝卜,实在难以抑制购买的愿望。刚称完水萝卜,卖主说:“这生菜也是自家种的,两块钱,这一堆都拿走,处理完就收摊儿了。”我笑了笑,一起付了钱。返回的路上才想,这生菜今天怎么个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