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茶韵留芳,情牵岁月长(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茶韵留芳,情牵岁月长(散文)


作者:乡笛 举人,309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8发表时间:2025-06-19 08:18:47


   昨天,女婿的父亲年满七十,进入古稀之年,我和妻子去给亲家公祝寿。他个头不高,面容清瘦,善于言谈,待人热情。因长我七岁,我习惯叫他老韦。他一生爱好不多,特别对茶颇有研究,非常喜爱。我一走进家门,他就迎了上来,招呼我到茶桌旁坐下。
   接下来,老韦一边给我端他泡好的功夫茶,一边打趣道:“亲家,听儿子经常讲,你爱写作,写了不少文章,出了书。正好,这茶文化丰富,你也可以写一写啊。”说实话,我过去上班忙,加上性子急,总认为喝功夫茶纯属浪费时间,我没这份闲心。今日见老韦这般雅兴,恭敬不如从命,就静下心来,聚精会神看他在茶盘上捣鼓。他看我这般专注,就边做功夫茶边给我叙摆起了茶的传说和起源。
   古时,中国五帝之一的神农氏,时常看到民众生病痛苦的样儿,心里焦急,就经常上山采集草药,并且亲自尝试药效。有一天,他带着煎药的陶罐上山采药,刚用柴火把陶罐里的水烧开后,就身感不适,浑身无力,随即坐在地上,背靠大树休息。这时,突然一阵大风吹过,几片树叶恰巧飘落在陶罐沸水之中,不一会儿,水逐渐变为淡淡的黄色。神农氏试着喝了一口,顿感全身舒爽,一下子有了精神。经他反复尝试,发现这种树叶具有解毒提神之功效。后来,人们为了记住他的好,就把这种树称之为“茶树”。
   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南北朝时代,禅宗祖师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决心九年不睡觉。然而,修行到第三年时,他因疲惫不堪,不知不觉睡着了。一觉醒来,达摩知道前功尽弃,懊悔万分,一气之下把自己的眼睑割下,将其掷于地上。没想到过一段时间后,眼睑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株小树,且叶片葱绿。这时,一位僧人从此路过,摘下树叶煮水饮用,发现其有提神醒脑之作用,赶忙将树叶献给达摩。达摩立马借助它的力量,面壁静心修行,最终大功告成。之后,这棵树被人们称为“茶树”,茶也因此被世人喜爱。
   随后,老韦端起茶杯,品味一口,又接着说,这茶的传说故事多了去,各地说法不一,但这些故事集中反应了茶起源于中国,文化底蕴丰厚,被列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你看,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就全面叙述了茶叶的栽培、采摘、制作方法,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到了宋代,文人雅士们以茶会友,茶成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到了明清时代,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各类茶相继问世,茶又有了新的提升,并逐步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勾通感情,传递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现今,全国各地优化布局,运用科技,大力扩大种植面积,茶产业迅猛发展,成了部分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前不久,我和几个朋友去了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见到那里的村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依托千年古茶树,发展茶叶产业,靠种茶制茶赚钱,步上了富裕路。一眼望去,那里满山遍野都种植了郁郁葱葱的茶树,让人好生高兴。
  
   二
   老韦正摆着,他二姨夫侯一山来了。这人嗓门特大,一说一个笑,是亲戚中有名的“大嘴巴”。刚一坐下,听到老韦和我在叙摆茶的话题,一下子来劲了,说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浙江工作,很有孝心,去年茶收季节,接他两老去他工作的地方游玩。到了后,儿子拿出一盒浙江龙井茶,说这茶历史悠久,口感不错,随后用来泡茶给他喝。他早听说浙江龙井村不仅茶叶品质好,而且风光秀丽,就提出要去那里旅游的想法。儿子知道父亲是一个“老茶鬼”,便欣然点头应允。
   果然,来到龙井茶区一看,真是王麻子的剪刀——名不虚传。村子位于杭州西湖边的群山之中,四周山环水绕,林木常青。走进一看,村民住房是一色的白墙黑瓦,古香古朴,与寨旁一片片绿油油的茶树交相辉映。登高望去,茶在林中,林在茶旁,相依相伴,和蔼共生,风光俊美。在那里,看到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于茶树之间,专注采摘着鲜嫩的茶芽的场面,还有非遗匠人们娴熟灵活,在茶锅里精心炒制龙井茶,传承千年技艺的场景,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赞不绝口。
   更为有趣的是候一山他们来到一家名叫“山中龙井”茶庄品茶时。他见茶庄主人是一位中年妇女,精明能干,热情大方,就和她攀谈起来。女主人听说客人来自贵州,就兴高采烈地说,她几年前曾去贵州都匀、平坝产茶区学习参观过,知道贵州也是茶叶的主产之地,出产的茶叶享有盛名。侯一山笑着对她说,今非昔比,现在茶叶发展更好了。百说不如一见,你要是有时间,可再去看看。
   侯一山一边说一边抬头一看,不经意间发现对面墙上挂有一幅苏轼题写的“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的诗句,就立马走进观看,并寻问起它的由来。女主人随即给他们叙摆起了古时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浙江杭州任知州时,到这里品茗的趣事。有一天,苏轼来到这里,一位老茶农认出了这位大诗人,就特意用新采的龙井茶招待,苏轼喝后感到馨香味美,回味无穷,当场挥毫写下这幅赞美诗句。老茶农喜出望外,双手接过诗笺后,决定送他一包新茶。苏轼却笑着说:“若再赠茶,需得我再写一首诗,岂不成了‘茶债’?”从此,“以茶换诗”的趣事成了这里茶人常谈的话题。如今,许多文人还常来这里追寻古代大诗人足迹呢。
   听完侯一山到浙江龙井村茶区的游玩经历后,我突然想起平时在酒店、茶馆及茶市里,看到不少袋泡茶,就问起老韦袋泡茶的来历。老韦看我一眼,笑着告诉我,说起袋泡茶,它算是茶道中的一个“美丽错误”。大约在1908年,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节约销售成本,利用小丝袋装茶叶寄给客户,本意是想让对方收到后,拆袋泡茶。谁知有一位客户考虑到方便省事,误将整袋茶直接冲泡,然后还来信询问沙利文“袋泡茶”的购买途径。沙利文一听,感到商机来了,立马将错就错,推广起了袋泡茶。从此,袋泡茶就诞生了。
   听了这些故事,我终于明白,茶无愧为人间珍品,它穿越千年时光,历经岁月沉淀,不仅滋养着我们的身体,还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其实,生活的更多美好,往往藏在不经意的瞬间,需要人们用力用心去挖掘。这每一杯茶,都蕴藏着人生智慧和哲理,等待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三
   说实话,我对茶并不陌生,在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工作中,也曾发生了与之相关的不少往事。记得七岁那年,我这个儿时小伙伴们心中的“头”,突发其想,想在山坡上学大人泡茶喝。于是,上山放牛时,自己悄悄把前几天父亲制作的茶叶,用纸包了一小包,安排其他小伙伴拿水壶,茶杯等。在坡上,小伙伴们用柴火把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就把我带来的茶叶全丢了进去。没想到大家喝了茶后,一个个抱着肚子,大叫肚子痛得不得了,都怪我拿的茶叶有问题。我当时也身受其害,赶忙跑回家中。父亲问明原因后,知道是喝浓茶伤了胃。还好,不一会,大家的痛缓解了,没出大事,这事就算过去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息烽县养龙司乡工作时,下乡到大山村了解贫困户的生活情况。看到年过花甲的村民杨川树家六口人,住在两间破旧的土墙房里,屋内昏暗简陋,仅有的几件家具破旧不堪。老人双手粗糙,满脸皱纹。交谈中,我得知老人靠摘山上的苦丁茶维持生计。然而,由于这茶味太苦,口感不好,茶叶的销路成了大问题。看着老人那焦急无奈的眼神,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于是,我决定买下老人所有的茶叶。
   老人激动得双手颤抖,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他小心翼翼地搬出家里存放的茶叶,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般。我从他手中接过茶叶,轻轻放在一旁。看着老人可怜巴巴的样儿,心中五味杂陈。离开时,我回头望去,老人还站在门口,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我知道,这不仅是我一次简单的买茶行为,更是一份温暖与希望的传递。我真心盼望更多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让类似的贫困人家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在贵阳市花溪区交通局工作时,一天下午,快下班时,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总满脸笑意走进我的办公室,手里拎着一个精致的礼盒。我心里“咯噔”一下,隐隐猜到了什么。“前不久,我去福建旅游,特意给你带了一盒正宗的福建红茶。你平时爱喝茶,给你尝尝。” 说完,热情地递上礼盒。此时,我心想,吃人口软,拿人手短,这东西不能收。于是,我赶忙起身,婉言谢绝了这位老总的好意。后来,我下乡检查修路时,发现这家公司承建的一条乡村公路,水泥含量少,且标号不够,我立马令其返工。事后,我大大松了口气,幸好自己意志坚定,守住了原则 。
   又说那天,我看到亲家公娴熟地将茶叶罐打开,用茶匙轻轻舀起色泽乌润,带着淡淡果香的新福建红茶,均匀地放入紫砂壶中,提起砂铫将滚烫的开水高高冲下,那水柱如银练般落入小巧紫砂壶中。接着,盖上壶盖,再用开水淋浇壶身,让壶内的茶叶在高温的包围下,全面舒展。过了片刻,将第一泡茶汤倒掉,然后再次提起砂铫,将开水缓缓注入壶中,再盖上壶盖。静候片刻后,拿起紫砂壶,将茶汤斟入小巧的白瓷杯中,茶汤金黄透亮,香气扑鼻而来。
   看着看着,想到自己过去的几十年里,喝的是一次性泡茶,而今日品着工夫茶,着实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与美好。触景生情,我对茶文化的敬意油然而生。我决定拜老韦为师,尽快把做功夫茶的手艺学到手,让晚年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幸福快乐……
  

共 36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茶的精彩散文。作者围绕给亲家公祝寿展开,借与亲家公及二姨夫侯一山关于茶的交流,传达出对茶文化的热爱与赞美。通过讲述茶的传说、历史演变、各地茶区风貌以及与茶相关的名人趣事,展现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凸显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文中提及茶产业助力村民脱贫致富,流露出对茶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的欣慰。整体情感积极向上,洋溢着对茶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茶产业发展前景的美好期许。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承载着文化、经济等多重价值。文章叙事与讲述结合‌,以祝寿为契机,自然引出茶话题,通过人物对话讲述茶的传说、历史等,生动有趣。引用《神农本草经》、苏轼诗句等,增添文化底蕴,使内容更具说服力。描绘龙井村茶区风光,场景生动,让人身临其境。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19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6-19 08:22:02
  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叙述,如对龙井村周边风光的描写“山势连绵起伏,林木茂密,翠竹婆娑,四季常青。龙井村、梅家坞村等古村落点缀其中,白墙黑瓦的民居与翠绿的茶园相互辉映,茶园与森林相伴,构成了独特的美丽风光”,描写生动优美,富有神韵和吸引力。佳作,拜读学习。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6-19 08:25:14
  人物形象鲜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塑造了老韦、侯一山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老韦善于言谈、对茶颇有研究,侯一山嗓门大、爱讲故事等等,跃然纸上,如在眼前。感谢乡笛老师不变的支持,祝老师夏日清凉,生活愉快,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乡笛        2025-06-19 13:13:29
  感谢社长精心修改、编辑并留言鼓励。诚祝夏日快乐,一切如意。敬茶!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6-20 07:30:22
  恭喜乡笛老师江山征文收获一枚亮闪闪的红豆!视角独特,表达自然而然,画面生动,主题积极向上的佳作,再次拜读学习,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乡笛        2025-06-20 10:47:04
  谢云彩社长再次留言鼓励。非常感谢!敬茶!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