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随笔)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牛马”读后感
读罢世全先生“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牛马”一文,诸多现实图景在脑海中翻涌,而思索越深入,越觉其中蕴含的不仅是育儿观念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与代际关系的深刻叩问。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过度托举本质上是一场“爱的错位”。当下不少父母将自身未竟的理想、对未来的焦虑,统统打包成“为你好”的礼物,一股脑塞给孩子。就像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不惜花费重金报各类辅导班,甚至辞职全程陪读,将孩子的生活轨迹安排得密不透风。可这样的“爱”,往往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试错成长的机会。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看似娇艳欲滴,却丧失了抵御风雨的能力。当孩子成年后,面对生活中的惊涛骇浪,可能会因缺乏应对经验而手足无措,陷入迷茫与无助。
反观那些懂得“放手”的家长,实则是在传递一种更为珍贵的人生智慧。日本作家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描绘的家庭,父母虽不富裕,却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孩子们在跌跌撞撞中学会独立,即便平凡度日,却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这种看似“不作为”的育儿方式,实则是为孩子注入了坚韧与自信的精神力量。孩子在自主选择、自主承担后果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自身的价值与方向,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道路。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这场观念的转变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父辈的经验已无法完全适配当下的生活。与其耗尽心血为孩子铺设一条看似平坦的道路,不如教会他们在复杂世界中独立行走的能力。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位朋友,他的父母并未给他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却从小培养他的理财观念与创业思维。大学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商业头脑和努力,在校外开了一家小工作室,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还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毕业后,他更是顺利将工作室发展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便是“授人以渔”的力量,比物质馈赠更为持久和珍贵。
当然,“不为儿孙做牛马”并非倡导冷漠的利己主义,而是呼吁建立一种更为健康、平等的代际关系。父母在关爱孩子的同时,更要珍视自身的生命价值。正如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家庭,夫妻二人在相濡以沫中追求各自的学术理想,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执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钱瑗,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家庭氛围。这种精神层面的传承,远比物质的堆砌更能滋养后代的心灵。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适度放手,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专注自身,活出生命的精彩。如此,我们方能打破“过度托举”的怪圈,让爱以更理性、更温暖的姿态,在代际之间流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薪火相传。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