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盛世修志志载盛世,鉴古知今开拓创新(随笔)
前几天,近80年前读小学时的同学王南寅不知通过什么渠道,给我弄到了两部共三册由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的《宜兴县志》《宜兴市志》(上下册),均为巨著。县志于1990年出版,997页,142万余字;市志(1988至2005年),2012年出版,1682页,273万余字。印数八千至一万册。
有幸获得一套,实属不易。通过翻阅,激情涌起,获益匪浅,脑海响起方志高亢旋律!
1985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为故乡宜兴县志题词:“运用唯物史观回顾过去,总结现在,瞻望将来,努力建设两个文明。”
县(市)志,分类众多,内容齐全:县志分30卷,包括:建制区划、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工业、陶瓷、商业、旅游、交通运输、邮电、财税金融、经济综合管理、人事劳动、党派团体、政务、公安司法、民政、军事、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卫生、体育、社会、方言、人物;市志分八编,包括:城市名片、人与自然、城市发展、改革开放、经济纵横、政治文明、文化概览、社会建设,编数虽少,但其中又分48卷,其内容涵盖了县志的条分缕析。
地方志的编纂,是一项浩繁工程,内涵深邃广泛,可以说无所不至,无奇不有,达到了齐全完整、无懈可击的程度。编志写史,这需要博学知识、恒定耐心与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方志历来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有存史、资治、教化、认同等重要功能。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历史与现状的书籍,属于资料性文献。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方志在保存历史、鉴古知今,明察地情、有益民生,扶正抑邪、教化风尚,乡土亲情、民族认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编撰有时代特点和丰富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地方志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一。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地方志自成一脉,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最具有民族特征的标志性传统文化形式之一。
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纵贯古今,横陈百科,有助于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据史料记载,毛主席不论走到哪里,总对那里的方志有很浓的兴趣。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当中,几乎没有像他那样重视方志,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各地风物了然于胸,能够因地因时,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尽显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风采。应该好好地向毛主席学习,学好方志,用好方志,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读史明志,启迪心智,激越情感,承传历史;方志系情,情随事迁,回顾往昔,奋进向前。这是之前曾读过我的出生地宜兴高塍镇志,很有感慨地写的评论。这次在翻阅宜兴县(市)志中,尤其注意文化传承的史实,很想探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宜兴县(市)为什么能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先锋,独领风骚?
“方志”给予了解答:“地以人贵,人以地传。”宜兴具有地灵人杰之誉,自唐至清的科举考试中,有状元5人,宰相10人,进士385人。自古至今,从宜兴土地上培育出来的众多文臣名将、文人学士、专家学者,为宜兴的历史平添异彩。
宜兴的教育誉满华夏,曾有百名大学校长,万名教授”;“史志”标明,宜兴于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声誉的人物,当代的著名画家徐悲鸿、钱松嵒、吴冠中、尹瘦石等人蜚声国内外。现有32名宜兴籍中国两院院士。宜兴先后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现代教育已走在时代前列。
2005年,全市有教职工1.2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469人;全市离退休教职工4684人,其中管理工作主要由市退休教师协会负责,通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挥余热。
1999年,市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其实在这之前的1986年教师节,国家教育委员会就授予宜兴县“基层教育先进县”称号。
宜兴历来重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明师培养、完善学校设施等,多所中、小学被省、全国评为先进、模范。2005年,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97.1%,普通高考大专以上录取率86.8%,均为全省同类地区前茅。1988至2005年,累计向普通高校输送学生5.67万人。
从宜兴县志中还看到了我读初中时的校长吕梅笙的简历,以前只听过他的报告,不知其生平业绩,这回一目了然,不过“志”中说:“吕梅笙,宜兴解放后,被人民政府任为宜兴县第一中学副校长……1957年2月,被选举为宜兴县副县长,分管教育工作,1966年病故,享年77岁。”实际为宜兴第一中学校长,而非副校长,依我初中毕业证书为凭。
我要告诉吕校长,如今的一中,今非昔比,校舍气势恢弘,美轮美奂,我虽没进校参观,但在校门口就可看到校貌非凡,堪称一流。如此注重教育,怎能不培养出杰出人才呢?吕校长:“您的学生朱炳初,1954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了重庆炮兵学校,1956年毕业,戎马一生,虽不杰出,无能耐显示出色业绩,但工作认真,处事精心,尤其喜欢写作,已经出版5部文集达225万余字,如今正在为第六部《九秩抒怀》笔耕不辍,拟于90岁时出版,以达总出版300万字愿景。前几年,宜兴市档案馆就将我列入‘在外乡贤名人’,建立专档。您老人家听到这些,一定很欣慰吧?我要继续努力,珍惜暮年,体现价值,活出精彩!老校长,几年以后,天堂相会时,我再向您详细汇报!”
关于方志,通过翻阅,眼界大开,一方地区志,竟然写得难么详尽,方方面面,滴水不漏。愚以为,作为一方人士活在世上,就应该读读方志,开开眼界,只有了解历史,方能思考未来。当然,普通人是不可能读到方志的,那么作为当地领导人的父母官员,应该完全了解方志,以承前启后的思想与精神,为人民服务,奉献人生。假如对自己所处地域的风土风物,人情世故一问三不知,如何能解答处理好群众所遇到的问题呢?
真希望,地方志在基层领导干部中的学习教育,应该提到干部素质修养上来。不能让地方志成为放置书柜里的藏品,应该成为干部的教材。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各级党委和各部门引起重视呢?
2025年06月08日
【战友新报•读书札记】朱炳初|盛世修志志载盛世 鉴古知今开拓创新——阅览《宜兴县志》《宜兴市志》偶感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750392521&ver=6063&signature=JyZzRgtZhscQVtAYxxCyrRoMPLGOjPYcAjNmipgk6WDHR0skaxE38Ww36uHZuWkKBzebApyovfuOUoVFJASQ3n6Zl*LCpndW3WHlRNwBxHiWd9ES*YoMpm6t*LXwHoi6&ne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