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二位县令划县界(故事)
早年的垣曲县城向西行,需跋涉七十里之遥,方能跨越县界;而向东行,不过十里光景,便已踏入邻县之境。这般景象,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缘由?据传闻,这背后还流传着一段小故事。
在北宋之前,垣曲这个地方曾经被称为王垣县。那时候,王垣县的县城范围非常广阔,西边一直延伸到中条山的横岭关,而东边则直达王屋山的封门口,整个县城的长度达到了两百多里。然而到了北宋初年,这个地方的名字被改为了垣曲,并且县城的范围也被缩小了。缩小后的县城有一部分被划归到了原来的济源县。
那么,新的县界是如何划分的呢?两位县令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决定采用了一个这样的办法,他们商定:二位县令在同一天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各自从自己的府衙出发,以步行的方式相对而行,既不骑马,也不乘坐轿子,就这样一直走,直到在路上相遇为止,相遇的地点就定为两个县的交界处。
垣曲县令,性情温和,行事稳健;而济源县令,则机智过人,善谋略。在约定的日子,垣曲县令按时出发,步履稳健;而济源县令则略施小计,提前一日启程,绕道而行,以期在途中占据有利位置。
定界之日,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时,垣曲县令已经梳洗完毕,整理好衣装,从容不迫地走出北城门,准备前往约定地点。当他刚走出城门时,却意外地遇到了济源县令。
两位县令相遇,彼此都感到有些尴尬。济源县令带着一丝不好意思的神情说道:“仁兄,为何姗姗来迟?”而垣曲县令则带着愤懑的情绪回应道:“仁兄,难道你昨天就起程,黎明时分就开始奔袭不成?”这番对话中,垣曲县令无意中揭穿了济源县令的诡计。
原来,济源县令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竟然在前一天就从济源城出发,骑马赶到了一个村子,并在那里住了下来。他向当地的村民询问:“这里距离济源有多远?”村民回答说:“有百里之遥。”济源县令便说道:“既然如此,这里就是百地了(后演变为柏地)。”这位县令其实从未到过垣曲,只是在那里凭空想象:“听说垣曲的地盘很大,东西方向就有二百多里,我只走了一百里,明天一定要起个大早,多占一些地盘。”
于是,在黎明破晓之际,济源县令便早早启程,当太阳悬于天际时,他已抵达垣曲县城的北关。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话的分量在此刻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垣曲县令望着对方,心中五味杂陈,既有愤怒也有无奈,却找不出任何反驳的言辞。两位县令的内心深处,仿佛已经达到了一个难以调和的境地。
就在这紧要关头,济源县令说道:“请允许我表达我的歉意和让步之意,我愿意主动向后退让十里,将这片土地让给垣曲,不知您意下如何?”垣曲县令听罢,心中虽有千万不服,却也明白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他沉默了片刻,心中权衡着各种利弊,最终选择了默许接受济源县令的提议。
这一决定,如同春风化雨,瞬间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两位县令相视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彼此的尊重,也有对智慧与妥协的认可。他们深知,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福祉远比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为重要。
于是,新的县界便在双方的共识下诞生。济源县令遵守诺言,命令手下在后退十里之处立下界碑,碑上镌刻着双方县令的姓名与立碑日期,以示公正与永久。从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不再受县界纷争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