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火烧馍(散文)

精品 【晓荷】火烧馍(散文)


作者:姜志宝 举人,414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0发表时间:2025-06-22 13:12:55
摘要:我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火烧馍味道如同家乡味道一样没有天壤之别。它们不仅在我童年生活中被抽象为物质上的一种营养素,也在我人生奋斗的旅程上被抽象为精神上的一种催化剂。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食物,俗称火烧馍。凡是吃过火烧馍的人都知道,它在入口时带有甜淡、飘香、酥软等美好的口感味道,自然成为家乡餐桌上,百吃不厌的一种美食。
   童年时代的共性,大约都存在口馋的经历。我第一次吃到邻居家的火烧馍,还是在收割小麦的季节,当邻居家的大婶把火烧馍,用菜刀切成形似于三角形状递到我手里,亲切地对我说吃时,我一边吃着一边看到邻居大婶肩膀搭了一条擦汗的毛巾,同时她还在厨房门外拿上脱粒过籽粒的麦秆,还不断地向土灶门洞里塞麦秆。麦秆在土灶门洞内不停地燃烧,火苗和浓烟,时不时地从土灶门洞里飘飞出来。不一会儿,邻居大婶停止向土灶门洞里塞麦秆了,土灶内飘飞出来的浓烟和火苗顿时熄灭。
   邻居大婶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一边擦去脸上豆大的汗珠,一边用火钳还在土灶里不断地翻腾什么。我还没有吃完邻居大婶送给我的火烧馍,她又在土灶门洞里,用火钳夹出了一个黄亮亮的火烧馍。黄亮亮的火烧馍,刚出土灶门洞温度极高,邻居大婶怕烫伤了一双手,就对着温度极高的火烧馍不断地吹吹。邻居大婶吹低了火烧馍温度,也把黏糊在火烧馍上的灰烬,给吹拂得一干二净。火烧馍温度一降低,她就快速地把火烧馍朝案板上一放,用菜刀切出形似三角形状的馍,放到一个瓷碗里。邻居大婶面带笑容,把装有火烧馍的瓷碗,递在我的一双小手上,并吩咐道:“不要嫌少拿回家,给家里人尝一尝!”
   我们家里吃了邻居大婶家的火烧馍,特别是我吃上了瘾,当面向父母说过几次,我要吃我们家做出来的火烧馍。父母疼爱孩子是天性,孩子想吃什么只要家里有条件,说什么也要满足孩子的吃好喝好穿好。在我的家乡,如果要把家里小麦,用加工成面粉的磨面机不是很方便,因为加工一次小麦面粉,路程较远不说,而且加工小麦面粉的磨面机,在我们一个村庄里没有一家两家,当时大部分家庭,都还使用石磨来加工小麦面粉。父母多次利用下雨天,或者晚上在石磨上加工小麦面粉,利用这个时间,原因非常简单惟恐怕耽误了农活。但被父母用石磨加工出来的小麦面粉,多半是用面粉蒸出白面馒头供家人吃,很少使用面粉加工成为火烧馍。
   既然孩子要闹着吃火烧馍,当时正好也是一个下雨天气,因为父母在地里干不了农活。父母吃过早饭后,就在石磨上加工出了小麦面粉。父亲双手在木头桌子上用温水稀释面粉时,还在面粉中添加了少许苏打粉。被稀释过的面粉,经过父亲反复揉搓,成形为月亮形状的生馍块之后,又被母亲放在用土灶柴火烧烫的铁锅里,必须接受高温的反复烘烤达到成形变黄。直到生馍块表面,出现黄亮亮的颜色,母亲才把生馍块放进燃烧柴火的土灶门洞里,一边用烧过的柴火高温灰烬覆盖,一边还在保证土灶内,柴火上的余火不熄灭。最终,还不能把生馍块烧焦烤糊。母亲能够做到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月亮形状的生馍块,在土灶门洞内,不被烧焦烤糊的技术能力。在孩子们的眼里,母亲不但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从土灶门洞里出来的三个烘烤成熟的火烧馍,没有一个被高温烤焦被柴火烧糊。然后被母亲用菜刀在木头桌子上,分割为形似于三角形状的火烧馍,还装满了三个大瓷碗出现在餐桌上,供全家人不仅香喷喷地吃着火烧馍,还吃到了母亲为家里人准备好的丰盛的营养汤菜。
   在孩子们童年世界里,不管什么时候,好像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程度和劳动成果。我吃了父母为家里人加工出来的火烧馍之后,只觉得火烧馍是家里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饮食习惯而已。什么时候想吃它,好像都不重要。在我心目中,最重要是加工出来火烧馍的那些环节和过程。后来父母甩给我一句话,要想吃火烧馍以后自己去做。
   我牢牢记住了父母这句话。有一天,我乘父母还有其他姊妹走亲戚家去了,家里只留下我一人看家。我一看到存放在我家饱满的小麦籽粒,就忽然联想到父母对我说过,要想吃火烧馍自己去做的话,这样火烧馍的味道和形状,不得不在我心里闪现着。所以,我下定了决心鼓足了精神,用木制升子装了小麦籽粒,迅速在我家石磨上加工小麦面粉。我一阵阵通过浑身的力量,要想把放在木头架子上的一副石磨旋转起来很容易,但要持续增加石磨的旋转速度困难却很大。我为了能够尽快吃上火烧馍,再大的困难我也得克服下去。我在石磨上加工出来的小麦面粉,第一道工序毕竟很粗糙。当时我汗流浃背不用说,我的一个小指头还在石磨上,划出一道小口子流出了血液。粗糙的面粉在第二道工序里,我使用了细萝筛终于过滤出了精细的面粉。紧接着我也用温水稀释了面粉后,学父亲一样放了少许苏打粉,一双小手才不断地揉搓被稀释了的面粉,也很快成形于月亮形状的生馍块。尽管在我手里这种生馍块的形状面积不大,但我也美滋滋地首先在土灶门洞内点燃柴火,也把烧烫的铁锅升上了高温之后,学着母亲一样,再放进生馍块接受高温的烘烤。我看到生馍块在有高温的铁锅里,基本上出现了黄亮亮的颜色,其中还飘飞出了一阵阵香气来。就这样,我带着高兴和喜悦,赶忙把生馍块又放进土灶内,用柴火灰烬烘烤。不一会儿工夫,我亲手通过面粉制作加工,烘烤出来的火烧馍没有让我失望。当我吃起来的时候依然有甜淡、飘香和酥软的可口美味,没有吃完的那一部分火烧馍,走亲戚回到家里的姊妹抢着吃干净了。
   父母没有亲口吃到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火烧馍,但我的父母又丢给我一句话,只要家里有的自己想吃什么就自己动手去做。我听懂了父母意味深长的话语,之后,我在家里不仅学会了会做饭菜,也学会了干家务活和清洗衣物的技能。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亲,从小给了我一笔精神财富,使我终身难以忘怀。
   我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火烧馍味道,如同家乡味道一样没有天壤之别。它们不仅在我童年生活中,被抽象为物质上的一种营养素,也在我人生奋斗的旅程上,被抽象为精神上的一种催化剂。
  

共 22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深情的乡土散文。文章开篇便点明了火烧馍在家乡美食中的独特地位,勾起了读者对这种传统美食的好奇。作者回忆了第一次在邻居家吃火烧馍的情景,详细地描述了邻居大婶制作火烧馍的过程,从切馍、烤馍到吹馍,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厨房之中。文章中间部分,作者讲述了自己家中制作火烧馍的经历,父母在农闲时利用石磨加工面粉,精心制作火烧馍,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口腹之欲,更传递了深深的爱与关怀。作者通过对父母制作火烧馍过程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父母的耐心与智慧,以及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而当作者自己尝试制作火烧馍时,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但最终成功,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成长与独立,也呼应了父母的教诲,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想要的生活。文章结尾,作者将火烧馍的味道与家乡的味道、精神上的催化剂相提并论,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家乡、对父母的深深眷恋和感激之情。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火烧馍这一小小美食的描写,折射出了家乡的文化、亲情的温暖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令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愁和家的味道。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624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6-22 13:14:55
  作者以火烧馍为线索,将童年记忆、亲情温暖与成长感悟巧妙融合。从邻居大婶的亲切分享,到父母的耐心制作,再到自己独立尝试,层层递进展现对家乡味道的眷恋。语言质朴生动,细节丰富,情感真挚,让读者不仅感受到美食的魅力,更体会到家的温暖与成长的意义。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6-22 13:15:21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