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心灵】圆梦张家湾古镇(散文)
清晨的张家湾古镇碧空如洗微风阵阵,霞光普照鸽燕声声,湛蓝的苍穹澄澈如画,偶有团云锦簇,若隐若现洁净如玉,剔透晶莹中灵光闪闪,玄幻迷离中遐想翩翩,翻涌腾挪中变换多姿,静谧安然中风情万种,像是在诉说辽金文化的深沉厚重,又像是在炫耀明清《红楼梦》的翰墨泛香,那缓缓穿行的萧太后河亦如通古达今的使者,用润物无声的雄浑博大抚育呵护古镇延绵千年不息的繁华;桥南高耸的曹雪芹雕像气韵十足凝眸远眺,那高悬欲书的毛笔像是要写尽世间辛酸百态,告诫尘世虚芜,再继《红楼梦》华章。
“嗽”的一束强光跃入眼帘,打破袁振华眼前的宁静,耀眼灼热的光芒炙烤脚下的冰凉,更刺痛着袁振华舒爽懈怠的神经,出于本能,袁振华赶忙撤回极目远驰的目光,下意识地将岗楼的遮阳伞调转了方向,让它迎面战险,直接与清晨洒向地面的强光对垒接触。
每当此时,袁振华便会带着满满的自信收拾妥当行装,公公正正地对着岗亭前的“整容镜”端详一番,从衬衫领口到对排纽扣,从制服肩章到饰带袖标,从大檐帽上的星徽到腰间的外腰带及脚上的军警靴,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在他的上下打量和订正检查中逐一严整,但凡有一丝不合时宜,他都会马上更正,这是他五年军旅生活养成的习惯,已经无法更改,他也从未要求过自己改变,记得当初就是这一习惯影响,使他有幸成为众多应聘者中的佼佼者,最终通过三个月试用期转正留到张家湾太玉园站岗执勤。
回想起当初的幕幕,袁振华心潮激扬,心中满是对过往的自豪喜欢,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位保安而自卑自负,更不因为自己的“北漂”身份而颜面无光,相反,他还会因为生活在张家湾这个物竞天择的温情之乡而幸福满满;他感激张家湾的包容无私,当初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位异乡外来客而濒遭排挤;浓浓深情慰心,款款关爱备至,让他安稳持久生活无忧,免受颠簸游离之苦,让他重燃生活的希望;缕缕真心传递,丝丝眷顾盈怀,让他幸福可追,购房筑巢成家立业,让他再创人生的辉煌。
从不适应到舍不得,袁振华经过了漫长的煎熬与坚守,是张家湾的厚重底蕴和人文传承让他痴迷陶醉,无尽地对张家湾倾注满腔的诚意,在他心力交瘁生活难撑时更是张家湾的温情善意和无私大爱给他逐梦远行的动力,生衍繁息的这片热土没有因为他的懵懂无知而拂手远拒,让他枕典席文探赜索隐,不断通过刻苦勤勉的努力最终走上人生的巅峰。
溯流追源,沧桑不举的岁月光影斑驳清晰可见;星霜荏苒,筚路蓝缕的时光虽苦亦甜犹在眼前。袁振华永远也忘不了初来张家湾的窘迫潦倒。
那年退伍返乡,荣光顿失青春不复,人生仿佛逢临寒冬,一切的美好全部破灭,一切的希望皆为灰烬,他好似从众人期待看好的扣阍之士顷刻间变成碍事显眼的钻刺之徒,那些熟悉的乡亲和热恋的故乡仿佛陌生难辨刻薄难言,这好似是他逢迎人生苦难最痛的遭遇。
在记忆深处,高考落榜的愁伤凄苦要比这一次苦一些,但却没有这么的痛。那时候的自己仅是名落孙山而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去的毕竟只有少数,尤其是像西北老家这样一个教育壅塞前景未卜的地方,能参加高考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能否考上大学已经不是十分渴求期待的事情,因为大部分学子都过不了那高耸挺立的独木桥。那段时日,倒是父母天天哀叹愁伤,不断地为袁振华的高考失利煎胶续弦。
袁振华原本以为逃避学习的苦就会逢迎生活的乐,那苦痛煎熬的题山书海永远是他今生都无法轻言的伤痛,他看着父母收拾庄稼十分惬意,忙闲都由自己支配,不用看别人脸色,更不用受同学排挤,可以无忧无虑地做他想要做的事情。但经过一场繁忙疲累的夏收,他再一次改变了对农村的喜欢。那些表面上的舒爽惬意都是父母强颜欢笑的坚挺硬撑,他们总是把最苦最累的生活肩挑背扛,忍苦吞涩地挺举着儿女幸福缱绻,他们像一棵大树,夏日遮光避雨,冬日迎风战雪,春天绽放希望,秋天硕果泛香。袁振华所见到的安闲自得,只是父母惘然不表的全力背负,如果没有父母的奋力挺举,那生活之苦、生命之艰、生存之难仅凭涉世不深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也很难背负的。这一点是袁振华高考落榜月余后最深刻的印象。
最懂孩子的永远是父母,见袁振华本非“池中物”,强拉硬逼着乡间务农,一来会毁伤袁振华的人生走向,二来更会加剧世代农耕的恶性循环。思量再三后,父母还是将袁振华送去当兵,这条路是鱼跃农门最便捷的一条通道,乡间好多孩子都参军入伍最终留在了部队,最不济也是个肩扛三道拐的“志愿兵”,领着国家俸禄,吃着军队皇粮,穿着笔挺军装,走到哪里都宗祖增光赞声连片。
五年的军旅生涯,从期待关注、祝福慰藉、不可理喻,变化就如跌宕起伏的剧情,让人生之路荆棘满布。自退伍返乡的那一刻,袁振华倍感无力,急切地想要再次逃离这个熟悉偏远的家乡。
出门时,父亲叼着旱烟并未多言,道道岁月沧桑镌刻脸颊的深沟壕壑就如同是深幽难测的山谷,愁云氤氲苦雨纵横,裹卷着的羊皮袄大褂不再合体适身,高耸的颧骨如嶙峋山岩突兀于面,青灰色的血管如枯藤缠绕,削瘦干瘪的身形日渐矮小,映衬着宽大的皮褂肥硕无比,就好似这件衣服不是他自己的一般,看着就让人心酸。倒是母亲温情满怀,她放下正在搓揉的面盆,轻捊着额角斑白的发丝鼓励袁振华,“小啊!想出去闯是好事,爸妈支持你,出去不比在家,外面的社会不好混,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想家了就抓紧回来,别委屈了自己啊”言语间满藏不舍的凄凉,边说边呜咽着擦拭眼角的泪水。
出门后,母亲依旧抓着袁振华的手不断地泣哭叮嘱,就好像穷尽着心力教导袁振华要将所有的险沟深壑都全部越过,最终还是在骑自行车赶来的父亲反复拉拽和劝说下,母亲才依依不舍地同袁振华挥手道别,那种伤感落泪的场面真如同生死离别那样,让袁振华十分伤感,更让他万分无助。
踩着崎岖颠簸的乡间小道一路南行,炙热的骄阳烘烤着大地,扑鼻的热浪翻涌直面,满路的黄沙浮尘在疾步前行中蓬勃障目,沙砾裹挟着尘土如黄龙腾起,簌簌声与脚步声交织。袁振华的裤脚早已沾满斑驳沙痕,每一次落脚,都惊起齑粉飞扬,细沙如齑粉般簌簌扑向鞋面,又顺着脚踝钻进粗布袜里。
这条通往前方的路竟然是那样的漫长,又是那样的荒凉,孤寂中残存的慰藉一直在不停地告诫自己:“袁振华你一定能行,走出大山,奔赴远方,胜利终会在不期而遇中迎怀扑面,一定不要让父母亲失望。”
还在部队当兵时,袁振华就心仪首都北京,渴望着有朝一日能一睹天安门广场的威严雄壮,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伟岸,聆听国旗飘扬时国歌的激情豪迈,但始终不得志,筹划的诸多梦想皆因军招考试的失利草草收场。
这次背井离乡也是应战友之约到北京打工,袁振华没有过多的期许,更没有过多的奢望,他在内心早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不慕工资多高,只要能将自己的生活保障,不再向父母伸手救济就行,月入上万的工资只适合那些高学历、高技能、高付出的人群,他仅有高中文凭外加五年的从军经历,余外对社会一无所知,给社会回馈不了什么,也不想期许社会给予自己过高的回报。
战友说是工作十分清闲,离首都天安门不远,而且生活的地方还是明清古镇。听着就让人心动。袁振华没有多想,更没敢多问,生怕战友一不小心再打消接纳帮忙的念头,不让他去打工。
当得知要当保安后,袁振华有些愕然失措,眼睛里全是置疑难信的目光,他不相信自己朝夕相处多年的战友引荐自己来京竟然只是为了当个保安。当时有些心灰意冷,想着马上要离去,可臆想着自己居无定所的样子和战友满含期盼的眼神,他还是默默地接受当下的一切,暂时答应战友先干保安三个月。
深查细究之后,袁振华发现战友并没有丝毫欺骗,所有的安排都是战友费尽心思的周到关爱。张家湾是战友的家乡,是一座横亘千年的运河古镇,这里流水潺潺锣鼓声声,到处都深藏着漕运胜景和红学遗迹,萧太后曾在这里督工凿堰,畅通大运河,嘉靖皇帝曾派顺天府承事郭汝霖修城建桥,张家湾也曾是皇朝贡品水运进京的漕运码头,繁华时商贾云济商船满埠,日升昌曾在这里开设分号,“漕银汇兑”风靡一时,万国朝圣,千宾贺贡的盛世景象在这里都曾出现。著名文学巨匠曹雪芹就曾在这里著就传世华章《红楼梦》,众多红学家如冯其庸等就通过研究奏折、诗集等文献,分析曹雪芹坟茔在张家湾的“可能性”,最终在1992年中国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确定“曹雪芹葬于通州张家湾”。
厚重底蕴激发袁振华对张家湾这座古镇的热恋,传奇经典陡增袁振华对张家湾这座古镇的痴迷。经过一番查证之后,袁振华发现,战友介绍的保安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邋遢不堪,称呼相近内容迥异,每天除了太玉园门口执勤外,大部分时间都是西装革履守护散落张家湾各处的辽明清建筑,萧太后桥、葫芦庙、铁锚寺、花枝巷、水仙庵、玉皇庙、达摩庵,还有曹雪芹雕像和红学艺术纪念馆等都是日常巡逻的地方,经常接触文墨石刻、常常感悟经典巨制、时时攀谈明星大咖,一种蒸腾不息的文学自信油然而生,袁振华仿佛翱翔在文学的海洋,对这份曾有曲解的“保安”工作分外喜欢。
没有文化激情的挺举一切佯装坚强的喜欢都是昙花一现,在张家湾做保安,也是一样,很多同期来的伙伴都因时间较长、待遇不高、前景黯淡纷纷弃场另谋高就,而袁振华与众不同,干的十分起劲,没人值守时,他主动顶班,没人站岗时,他主动站哨,一些不知其理的人员纷纷窃语调侃说袁振华脑子有病。
他们全然不知,袁振华是利用张家湾绝好的生活环境在进行文学恶补。平日里在宿舍学习,他怕打扰到同事,总蒙着被子学,不但效果不佳,还会产生用电安全问题,那种躲躲藏藏的怪异跟做贼似的很是不爽。而执勤站岗,光线良好,视觉通透,不但不感觉发晕,而且学习效果十分明显,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袁振华通读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还做了三万多字的摘抄笔记,随同执勤时节,路遇讲解员人数不够时节,他还被抽调担任张家湾古镇红学文化金牌讲解员;面对外国友人居多的现状,他自学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并通过资格考试,成为太玉园文化长廊中自学成才的文化新秀,凡是袁振华当班,总有一批忠实的粉丝陪同做伴,搞得袁振华进退不适坐立难安。
时间给予热爱生活的人万千可能,真情赋予激情生存的人百般温馨。袁振华的人生自战友介绍入职张家湾开始就在接受考验,也在勤勉奋进中逢迎幸福。这些都是袁振华事后才知道的,当时战友并没跟他讲过家世,原来他爸是张家湾镇的一位富甲一方的企业家,曾经也是一位军人,后来转业回乡通过拼搏努力一步步做大做强,最终做到现在的庞大规模。
战友父亲对军人钟情独爱,治家管企都谨从部队理念,接收退伍士兵,安置转业干部,救济复转军人,做了很多声名显赫的善事,他的事迹曾被各大媒体通篇报道;他将儿子送到部队接受教育,也把传承衣钵期许于军事化管理。在儿子服役这几年,他总能从儿子的口中和信件中听到关于袁振华正直善良和真诚无私的赞扬夸奖,慢慢地磨茧生疤印象深刻。在袁振华入职工作的第一年,他就感触到少有的担当和勤勉,在喜欢认同的同时开始暗生情缘,想再考验一段时间,如果袁振华真能经受住考验,他会将心爱的女儿许配给袁振华。
时间是块最好的试金石,时间更是副最好的润滑剂。它验证袁振华品性良善的同时,也给予袁振华最温情的犒赏。努力拼搏让他在平凡的保安岗位上负重前行,不断地通过努力获取通向成功的一个个喜悦,国家司法考试职业资格证书、汉文学语言专业客座讲师、红学文化金牌讲解员等,一张张证书见证着奋斗的艰辛更昭示着幸福的缱绻,一个个震天的祝福惊诧着世人的目光更影响着前进的方向,袁振华收获着一个个惊世传神的喜讯,同时也在迎娶着一份久违难寻的爱情。
新千年的钟声刚刚透过晨钟暮鼓悠然敲响,跨世纪的圣火也在万国齐欢的中华世纪坛点燃之时,袁振华搀扶着战友姐姐的纤细滑嫩玉手信步翩翩地对视凝望,一同跨入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