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关于“加班”(随笔)
我们所说的正常加班,指的是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称作为“加班”。
我自己在单位时常夜间加班,加班学习,加班查阅资料。当然,在工作紧急时也会主动加班,且毫无怨言,从不提及加班工资与加班功劳。然而,我们身边还有一类人,他们擅长“加班”,也乐于“加班”。当然了,他们的“加班”和我所说的加班,有些与众不同。
这类人看似每天都在“加班”,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白天工作时效率并不高,常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比如频繁地刷手机看资讯和同事闲聊。到了下班时间,他们便开启“加班模式”,似乎一副努力工作的样子。然而,他们的“加班”更多的是一种作秀行为,并非真的有紧急且重要的任务,需要额外时间去完成。他们期望通过这种人为制造的“加班”,让领导看到自己的“勤奋”表现,进而获取更多关注与晋升机会。
在现代智能化办公设备广泛普及的情况下,部分职场人士渐渐衍生出独特的“表演型工作法”,典型表现为:在工作时间频繁切换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界面(平均每小时刷新6—8次),或者系统地浏览当季服饰折扣、数码新品评测等内容;间歇性打开抖音、快手短视频窗口,沉浸式观看美妆教程、宠物搞笑片段(单日累计观看时长可达2—3小时)等。这种“数字表演”行为具有仪式感,常常伴随着对键盘敲击音量与鼠标点击频率的精确把控,既躲避即时通讯软件的自动状态监测,又可营造出持续工作的声效环境。
这种“加班”所呈现的“敬业精神”,在不知情者眼中,这类人每晚都“加班”,对工作可谓勤勤恳恳。却不知,本应在工作时间完成的任务,他们却故意放缓节奏,平均分摊到“加班”时段里。这类行为还伴随着“表演式打卡”的职场仪式——按时在凌晨发工作群消息、故意编排朋友圈加班动态等数字化表演行为。此类现象反映出部分企业单位存在“过程导向”中的评估偏差,将工作时长与晋升通道直接关联的考核机制,客观上推动了低效工作模式的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考勤系统记录的表面数据,恰好掩盖了真实工作效能的下降曲线,造成“虚假勤奋指数”与“实际产出价值”的背离矛盾。当职场竞争演变成加班时长的军备竞赛,不仅致使组织运营成本的不合理攀升,更可能引发群体性职业倦怠与慢性注意力损耗,与真正因工作需要而加班的本质渐行渐远。
此外,频繁的“加班”与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不相符,与国家倡导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也脱节。尽管如此,这一类人却刻意人为制造“加班”,上班时间喝喝茶,打打电话,看看手机……当然啦,工作时间里接打电话实属正常,可一打起电话来就长篇大论说废话,闲聊天,把上班时间塞得满满的……实际上,这类人自身也疲惫,将公司视作自家“产业”,每个项目都得“亲力亲为”,别人提交处理过的文件定要按自己的理解意思来,“核查”三遍才放心,调个PPT字号能纠结两小时。简直是职场版“贴心保姆”,重度完美主义强迫症。长期处在“备战状态”,靠功能补品续命成日常标配。这类人主动开启“加班”模式,通勤途中都在回复邮件,连睡梦中都在改方案,一直如此会被榨成职场萝卜干。
更应该警惕的是,这种“过度尽责”的工作模式,极易引发剧场效应——部门中出现首个亮台灯加班的身影后,渐变成同事间心照不宣的隐形竞争。文件流转时间被压缩到凌晨两点,工作群深夜消息提示接连不断,原本明晰的职责边界,在自我感动式的越界里模糊崩塌。这种扭曲的职场生态恰似温水煮青蛙,既损耗个人专业成长的黄金时期,更在组织内部形成低效重复的恶性循环。时间久了,在身边同事与领导看来,只要有一次“不加班”,就会觉得你是不是在工作上偷懒、反而觉得不习惯了。弄得这类“加班党”进退两难,又形成潜意识地被迫“加班”。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无论哪个行业的职场人都应对工作负责,也应对自身负责。重视工作效率,别刻意人为制造“加班”。然而,过度“追逐效率”,同样可能致使工作质量下滑与身心损耗。企业同样应当平衡责任意识与科学管理,探寻弹性工作制度与健康保障机制。劝诫那些加班族,没事少“加班”,也期望所有的职场人,天天无班可加。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