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我的阅读经历(散文)
我在识字阅读过程中能够在我们小山村,读到旧书和旧报纸上的好文章,这是我童年读书生活中的幸福时光。也许没有人天生都喜欢读书识字,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我一开始不是因为我喜欢阅读,而是因为我们亲戚家有读书人营造了读书氛围。一旦我到了亲戚家里,看到有好多书籍码在窗台上,其中大部分是学生读过的课本,也有少量的文学作品文学刊物和旧报纸。所以,当时我仅凭一点小学文化程度,想读懂一些长文章和短文章的一部分内容,这是远远达不到阅读效果的。尽管我当时阅读能力较差,但我越来越养成了爱好看书的一种自觉习惯。只要眼前有文字出现在纸张上或者书籍上,我不管看懂与看不懂没有什么关系,就拿在手里随便翻上几页用心看一看。如果发现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文字吸引了我,我一定会囫囵吞枣爱不释手式地阅读下去。想当初,我并不在意的这种阅读方式,和没有任何效果的阅读习惯。但这种阅读习惯随着我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后来在深入理解与阅读的基础上,我就慢慢改变了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法了。
我在乡村阅读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新书籍进入我的阅读视野,因为农村有书籍保存和传承下来文化读本的家庭少之又少,除了一些新报纸还有少量的民间刊物流传到乡村,文学作品之类几乎很少见到。唯独我从亲戚家拿回家的整套书籍,却是以马恩列斯和毛泽东文集为主,而且这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旧版本,文字内容有些还是繁体字出现。我在阅读这些文集时,好在语言文字浅显易懂简单明了,也好在我通过平时阅读和掌握的现代汉语基本功,能够顺利读下繁体字版本内容。阅读马恩列斯毛泽东文集,我可以从文集中了解到革命家的伟大精神,和他们的革命经历以及战斗历程。我无论是从思想上或者在知识积累上,都能够使人在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尤其是因为毛泽东文集一二卷本中,在阅读时让我了解到更多毛泽东革命历程和艰难岁月。我把毛泽东文集既当做历史教科书去阅读,也当做一种文学内容去欣赏。因为我在阅读毛泽东文集过程中,从毛泽东文章中感受到既有战斗硝烟的一面,也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上犀利的一面,看似简单平和的语言,但其中却包含了巨大的能量。所以,我阅读毛泽东文集比阅读马恩列斯文集的次数更多一些。在我的记忆中小学还没有毕业,我已经把毛泽东文集阅读了三次之多。因为当时在乡村阅读书籍范围有限,毛泽东文集就成为我日常阅读的重要书籍了。
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却受到了,不少语言文字内容上的启发式教育。这样远远就不能满足我阅读马恩列斯毛泽东文集之类的书籍了,因为在我思维里有了自己的思考空间。我在小学读书时除了学好本学科之外,要是我看到有老师阅读文学作品,我也要求借来阅读;要是同学之间有了其它书籍可供我阅读时,千方百计也要借来阅读。很遗憾,在那个年代农村学校没有图书室,更没有课外图书可供学生阅读,在同学之间相互传阅的主要语言文字内容,常常能够让学生大开眼界的也只有学校收发过来的相关日报。当时我对报纸上刊发的少量文学作品,能够作为重点关注去阅读,有时甚至把报纸上好的文章我还带回家阅读欣赏。长此以往,学校老师发现我好像喜欢上了阅读,也在作文写作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语文老师看上我写出来的作文,深感已经超过了同班同学的写作水平,后来语文老师就把我写好的一篇优秀作文,当作范文在全乡作文赛课中进行讲授比赛。我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肯定和认可,有的老师就主动把自己藏书给我阅读。如《青春之歌》、《红岩》、《骆驼祥子》、《子夜》等,虽然这些文学作品我都能够顺利读下去,但理解其深刻的意义相差却很大。语文老师告诉我,在你这个年龄阶段,只管阅读数量不管阅读质量,能够读懂多少就算多少,等到知识慢慢积累多了,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自然就会顺理成章了。从此以后,我牢记语文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虽然我不管采取那种阅读方式方法,能否达到对阅读内容的全部理解程度,但在阅读与理解上要求自己不是那么很重要了。随着我阅读与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我以前坚持这种阅读方法是否正确,但能够充分证明我在前进道路中,追求知识勤奋精神上的一种良好表现而已。
伴随我童年时代阅读的书籍种类,也少不了连环画册书与我同行。因为我有幸接触连环画册书是在一位同学的家里。同学家里藏书并不算多,连环画册书不到二十本,各类旧报纸旧刊物一起码在窗台上,也不过只有两尺厚的两排罢了。同学只同意我把他家连环画册书,不管多少本借给我阅读,还在补充说窗台上那些所谓的书籍,是他教过书的爷爷生前留下的遗物,谁也不能从家里带走它。当然,我后来把同学家的所有连环画册书,全部借来阅读过了。至于,放在同学家窗台上那些旧报纸和旧刊物,在我看来不是说它没有阅读价值,也不是说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因为在旧报纸和旧刊物上印刷的文字内容,有些地方泛黄得几乎根本看不清楚了。
我的阅读习惯到了初中阶段一直在坚持着。初中学校虽然有图书室但藏书也并不多,学校对图书也没有分类排列,都是混合摆在木头书架上。我在学校图书室木头书架上,选择了残缺不全的几本古代四大名著,借阅后放在我的书桌上,课余时间我方便阅读。在我的初中学习生活里,发现初中学生自我养成阅读习惯并不多见,在学习上投入精力的学生为数也不多,这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要么闲话太多贪玩要么拖欠作业等现象却屡见不鲜。我常常理解这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原因就在于学习基础差自我管理不到位,有时紧赶慢赶也赶不上学习进度,每一天欠下的学习账单也不少。我有时有意引导学习差的学生,鼓励他们走进学校图书室,借上几本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学习能力,结果我的关心与引导失去了意义。
时至今日,每当我想起我的阅读经历,虽然也算不上什么成功的典范,但我一致认为养成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能够终身受益,它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