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品味粥的味道(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品味粥的味道(散文)


作者:李旭 秀才,153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5发表时间:2025-06-26 23:49:52
摘要:对稀粥的感悟

关于粥的记忆太多,太深刻。我不知道这记忆意味着什么,时代的变迁,自然的教化,见识的递进,也或是生命的式微。直觉上是一种生活的提炼和概括,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哲学。
   我还是孩童时,有一天父母带着弟弟出门,姐姐哥哥下地劳动,家中只剩下我自己。我想他们在外一定很辛苦,回来的又晚,应该把饭给他们做好,这样父母一进门就可以吃上饭,一定会很开心。但做什么饭却很是为难。家中常吃的饭是莜面,但我不会做,另一样就是稀粥,几乎每天都喝一顿,这是很容易做好的。我在锅里添了水,又舀来一碗“米”下到锅里,便点火烧了起来,水刚刚烧开,姐姐回来了,一进门就大吃一惊,七八岁的孩子动起了火,一旦引燃锅台“灶火旮旯”(又叫“灶坑”,锅台下边对着灶门的一块放置柴火的地方)堆积的柴草和牛粪,后果不堪设想。我期望的表扬没有得到,却被姐姐一把拉离了灶坑。我有点沮丧。姐姐还担心锅里的东西,怕烧成干锅,那也是会引发火灾的,当她揭开锅盖时,竟然“噗嗤”一声笑了起来:“你这个活祖宗,怎么把谷子给下锅里了,这是明年的谷籽儿,看看明年种啥,等着爹回来揍你吧!”
   谷子和小米是两回事,谷子退了壳才是小米,才可以熬粥,不退壳是不能食用的。我尚没有分辨谷子和小米的能力,把谷子当作了小米。姐姐今年七十多岁了,有时家人在一起聊天,还会讲起这个故事,不过不再有当时瞪着眼把我提溜起来,拉离灶坑的怒气,而总是带着慈祥的微笑:“弟弟从小就懂事,那么一点点,就惦记着给做个饭。”
   不辨“谷”“米”的童年时代,最青睐的是金黄灿烂的小米粥,熬制好尚未出锅,等待人们下勺的间刻,表面就凝结出一层油皮来。我总喜欢先下筷子,把这层带着些微弹性的油皮挑起来,放到嘴里,绵甜细腻清香柔软,很有吮吸母亲乳汁的感觉。
   在那个年代,这层小米粥上漂浮的油层,确也发挥过乳汁的作用,母亲们经常在吃饭前,把这层油皮挑入婴儿的口中,在婴儿“呀呀”的感激声中,母亲享受了一次哺育的陶醉。
   孕妇生产后的第一顿饭是小米粥,加入红糖,金黄的小米粥就变成了红褐色,像身体中必不可少的血液的颜色。做母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这放了红糖的红褐色的小米粥,不但是母亲们对失去了的血的营养补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充。没有这碗红糖小米粥垫底,母亲们的月子都会笼罩抑郁的气氛。小米粥成了一种习俗,一种讲究,一种生育文化,刻在了每一位母亲的心里,记录在每一个家庭的传承图谱之中。
   最难以下咽的粥是野草籽粥。有一年饥荒年景,家里的粮食严重不足,父亲将一种叫作“毛莠子”的野草籽打下来,清洗干净,用来熬粥。毛莠子,又叫狗尾巴草,是坝上极常见的野草。虽然常见,但因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特性,以及其营养成分的低微,在草原上不属于优良牧草,不但不被人青睐,即便是牛羊,有其他草果腹,也不愿意以毛莠子为食。
   这种草籽粥,颜色灰暗,味道苦涩。几个孩子抿上一小口就都放下了碗,母亲会说:“凑合一顿吧,明天给你们蒸玉米面窝窝。”父亲则一脸的麻木,对我们吼道:“爱喝不喝,不喝就饿着。”父亲脸上的麻木,难以掩盖心中的苦痛,他为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们吃上可口饭菜而自责。多少年之后,父亲和我一起生活,有一次我把锅中剩下的隔夜大米粥倒掉了,父亲很是惋惜,过了几天对我说:“做饭少做一点,千万不能糟蹋了,不能忘了喝毛莠子稀粥的日子。”父亲那样的意味深长,话很温柔,很尊重已经成年的儿子。但在我的耳朵里,比当年他的吼声还要高,还要严厉。多少年过去了,我以为父亲早就把喝毛莠粥的这件小事忘记了,但父亲一直没有忘。现在如果有剩饭,我都会妥善留存,认真食用,不敢有些许轻慢,总感到父亲的目光一直关注着我对剩饭的态度。
   今天的粥仍然是家中的主要饮食品种,妻子更是一日不可无粥。但和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原来只在腊八才舍得熬制的名不副实的腊八粥,现在改名八宝粥,成了家中的主要粥种。之所以说是“名不副实”,因为当时所谓的“八宝”,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其实就是自己生产的小米、芸豆,再放几枚红枣,连大米都很难见到。现在则是随着口味需求的不同,经常变换一些食材。大米小米绿豆自不用说,核桃仁、葡萄干、薏米、莲子、百合、白果、松子、榛仁儿、栗子、荔枝干……应有尽有。不过我还是喜欢小米、大米、芸豆、红枣作合在一起的腊八粥,虽然只有三四种“宝”,但仍然具有八宝的吉利,还能唤醒童年的味道。可惜的是现在吃不了多少东西,熬一次就吃好几天,倒是合了妻子喜欢天天喝粥的意趣。
   有一次翻阅《苏东坡文集》,其中有一篇《羹颂并引》,记录了一种叫作“东坡羹”的稀粥。苏东坡说这种粥不用鱼、肉和五味调料,有自然的甘美。做法是将大白菜,或蔓菁、萝卜、荠菜等,揉搓清洗干净,下到煮沸的汤里,再把生米磨成糁放入锅中并加上少许生姜熬制即可。我心血来潮,用苏东坡的做法,取白菜、玉米糁和小米为原料,加入姜片,熬了一次粥,喝起来的口感竟然是我从未尝试过的一种味道。白菜的淡雅、玉米糁的润滑和小米的甘甜被姜味调和在一起,别具乡间风味。品味着“东坡羹”的味道,我在想,如此简单、廉价、大众的食材熬制的粥,为什么没有成为大众的普遍?竟然藏在苏东坡的文集里,连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都没有给予重视,这是读史的小小疏忽和遗漏,还是对这不值钱的白菜粥的不屑与小觑?
   品味罢“东坡羹”的味道,再来品味东坡《东坡羹颂》的味道,意味更加深邃。他的《颂》是这样写的:“甘苦尝从极处回,咸酸未必是盐梅。问师此个天真味,根上来么尘上来?”苏东坡身上具有智慧与慈悲相融合的特质,这首“颂子”如盐入水,禅味无形而遍在,其机锋似梅破蕊,于寻常处绽出哲学火花,达到了“以俗语传圣谛”的境界。根尘之问,令人顿息妄念。
   粥啊,说到底就是个果腹之物,这是粥的文化核心所在。形形色色的粥皆从尘来,又都回归于根;皆生于大地,又回归大地。稠稀交融,倒是暗合人生属性,苏东坡的诘问,俗人很难回答,但一定会有天道的回应。
   2025.5.29
  

共 24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品味粥的味道》通过回忆不同时期与粥相关的经历,展现粥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内涵。作者因孩童时不懂“谷”“米”之别,误将谷子当小米熬粥,虽闹出笑话,却透露出对家人的关爱。在物质匮乏年代,小米粥不仅是食物,更象征着生存的智慧与生活的温暖,其上的油皮承载着母亲对婴儿的哺育、对产妇的滋养,成为生育文化的一部分。饥荒年景,难以下咽的野草籽粥,让作者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父亲的自责,这份记忆时刻提醒作者珍惜粮食。如今,粥的食材丰富多样,但作者仍钟情于腊八粥,唤醒童年味道。作者尝试“东坡羹”,品味其别具风味的同时,更领悟到苏东坡在粥中蕴含的智慧与慈悲,感受到粥里蕴含的哲学意味。粥看似平凡,实则浓缩了时代变迁、生活百态,它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暗合人生属性,承载着生活的智慧与哲思 。好文,力荐文友共赏。【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27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6-26 23:52:05
  这篇文章从每个不同时期的粥写起,见证时代的变迁日新月异。问好
浩渺若尘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6-26 23:54:35
  李老师,请加我微信,你的推广文有打赏费用,请加我微信13875606569,我转给你。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李旭        2025-06-27 07:33:59
  呵呵,还有赏啊,真是意外的收获。谢谢老师!向您致敬,您辛苦了!
3 楼        文友:李旭        2025-06-27 07:29:45
  谢谢浩渺若尘老师的选稿阅稿,谢谢老师按语和点评!您辛苦了!祝安好!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6-27 09:09:48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6-27 09:16:25
  以粥为线索,串联起了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命、生活、文化的感悟。粥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智慧。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5 楼        文友:李旭        2025-06-27 09:40:44
  谢谢老师评论!祝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