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江山十年文学梦(散文)
2015年6月27日,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江山文学”。在电脑上一番操弄之后,我懵懵懂懂地注册进入江山文学网,成为其中的一位会员。紧接着我向江山情感小说投稿——把自己积攒了18年的一篇一万五千字左右的小说《走出没完没了的夏天》,心急而手慢地在电脑上敲出来投进了系统邮箱,不久即发表出来。至今还清晰记得我此篇小说的编辑是紫玉清凉,很长一段时日后我才知晓,这篇小说被江山文学评定标记成了精品小说。
此后我在电脑上操作,加入了江山文学“逝水流年”“荷塘月色”等社团的QQ群,并开始向这两个社团投稿,在前者发表了两篇唯美诗化小说《寻梦》和《无奈的洁净》,在后者发表了审美赏析文章《五篇经典文言文个性评点》。一段时间过去,也没弄清江山文学各个社团的具体特点,以及各自适合发表什么风格特色的诗文,于是准备精心选择一个文学社团入驻。选来选去,感觉“特色社团”一栏里排名第一的“情暖笔尖”文学社,似乎很适合我:一则因为我的作品都不是用键盘直接敲出来的,而始终是用笔写出来而后用键盘敲的;二则我天然认为用手笔静心地写出来,诗文始终有着真切的情绪、情感乃至情怀,更有着人文、人性和人情的温暖。因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了“情暖笔尖”文学社团QQ群,并火山爆发式向此社团投稿发文,有时是系列发文,有时是类属发文,大多都与怀念亲人、回忆家庭琐事以及自己人生经历有关;有时连着几天发表系列文,有时一天里连发几篇类属文。不过都是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成文,或根据原来的底稿修改出来的诗文。从下面列举的一些题目即可窥见我当时发文激情之一斑:如在同一天发表的文章《悲惨命运》(怀念母亲)、《乡村中逝去的理想主义者》(怀念本家当过乡镇干部的三爹)、《痛忆凡吾》(回忆同学)等;再如连续多日发表的回忆怀念母亲的文章《琐忆病逝二十年的母亲》《母亲为我家操劳过的婚事》《迟感的母爱》等;又如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和上学生活点点滴滴的文章《那些年家里养的家禽家畜》《那些年家庭困窘不堪而今却感欣慰无比的生活》《那些年窘困而不觉潦倒的中学生活》等;又如连续发表的诗歌《新诗二首》《又新诗二首》《诗词古韵二首》《小令五首》等;同时还连续发表了三篇关于阅读写作的美学文章《也谈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写景抒情的诗文必须读出“境”来》《我们离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有多远》等……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在情暖笔尖文学社待久了,对社团及其中文友产生了浓浓的情谊,于是我满怀激情写了一首咏赞的散文诗《笔尖情歌》,表达了笔尖有情、情暖笔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散文诗的最后我写道:“我们的笔尖不见得有神,但一定有我们暖暖的亲情、纯纯的友情和痴痴的爱情;我们的笔尖不一定能妙得生花,但我们共愿在江山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我们的笔尖不需要一泻千言,但我们一定会一字一句地抒写我们的江山风光!”在此我还想提及一篇前后牵延21年的短篇小说《争地》的发表。此篇小说我在大学期间的1994年就以第三人称开始创作,写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十余年后,一贫困农家高考落榜的大儿子杨文发现自家耕地比相邻的本族叔家少了一口人的,他去找本家叔想把田地争回来,可是本家叔根本不把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放在眼里,以蛮横理由回绝了他。后来在贫困农家二儿子杨武的据理加横斥下,最终把田地争了回来。但小说写了半截实在写不下去就搁置起来。直到21年后的2015年暑期我猛然灵光一现,假设杨武在场院里指着本家叔额头怒骂时,本家叔吓得后退拌在磟碡上摔昏倒,杨武吓得逃走,警察来到杨家问询,以杨家十六七岁没文化的女儿杨美第一人称的口吻,模拟着警察的问询回答讲述了杨家争地的故事。这样我顺畅而极速地就把小说写完并发表出来了。经历如此长时间完成此篇小说,我感慨良多,不由在小说之后写了段创作感言般的题外话“小说怎么说”,核心观点是选择故事的叙述人称角度,对小说的顺利快速完成太重要了!在笔尖社团尤其应该提到一组怀念路遥先生的散文随笔:第一篇发表在他病逝10周年时,后两篇随笔分别写在他病逝20周年、23周年的忌日;三篇都在2015年11月17日他病逝23周年的忌日同时发出来。在我的整个写作生涯中,怀念路遥的散文随笔一向被我视为最重要的文章。在怀念路遥病逝10周年的散文中,我把路遥和我的母亲作了个比较: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都是因家庭子女多从小给了人家,都是在1992年的年底病逝的,但路遥“从那个痛苦的家庭里走了出来,当后来的生活与以前的日子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之后,他以审美的眼光来审视‘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并写了出来,给人以文学之美的欣赏和感受。而我的母亲不仅没有走出来,而且陷入家庭经济困窘和情感苍白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以致断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路遥虽也英年早逝,但他的生命燃烧出耀眼的光彩。路遥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在此文最后我还引用了给大学同学的一封信中的几句话:“我把路遥先生作为我搞文学的父亲,即便将来我写不出或写不好自己的作品,我也将枕着先生的心血结晶之作离开这个世界……”在此阶段我还“组团”发表了上文提到的三篇美学文章,它们都是我从大学期间开始对美学极感兴趣,到系统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美学论文,以及潜心研读了《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并在2009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评点书《高中文言文评点》的基础上完成的。这几篇美学论文不仅标志着我拓展了创作领域,而且还产生了现实的应用价值——有一年我们高中语文组要求每位老师搜集三篇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范文,各自打印成册,统一下发所有高中生学习。其他老师都找了相关的三篇文章,而我声明后将我的这三篇关于阅读写作的美学论文打印下发了。
在情暖笔尖文学社,除了自己发表诗文作品外,作为总编,我经常帮初学写作者或作品需提质的同社人大量修改稿件,如今记忆最深的是一位陕西安康写手,我为他改发了不少作品,有一次他在社团群里呼我“驴老师”,我当时似乎很生气,两人交往渐渐淡了起来。如今想来,那时也真是“小肚鸡肠”,如此的称呼不也别有一番风味吗?同时在笔尖社团我也得到过不少文友对我发文的点赞、留评和鼓励,如紫叶灼灼,我发表的每一篇文几乎都得到过她的留评、点赞和鼓励。时间长了我很感激,想到她是小学语文老师,就有意把自己撰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给她一本,而那时社长的女儿正上高中,我即打包三四本寄到社长的住地太原,委托社长给家住榆次的紫叶灼灼一本,但没想到她们虽那么近却也始终没见面!在笔尖我还作为社团特别记者采访过副社长汉水银湖、优秀写手风摆莲藕等,采访文发表在社团论坛上,为社团增色不少。随着大量诗文的不断发表,在情暖笔尖几次采访名家和优秀写手,以及在江山夜校多次讲阅读写作课,我在情暖笔尖的“官位”也不断升高,开始编辑,而后总编,再后来是副社长,直到社长峥嵘岁月——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多次私信我接任她的职务,我竟吓得逃掉了。我给她留下几句话,核心意思是我在高中任教时间紧任务重,说什么也担不起一个社团每天繁杂的工作啊!后来老太太多次呼我,我不敢接应,因为我实在担当不起啊。直到后来的后来,情暖笔尖社团在江山消失了,我心里愧疚了很长时间,很觉得对不起那个年逾古稀却依然有执于文学梦的峥嵘岁月社长。十年后的今天,当回忆起在情暖笔尖这段文学生活时我满是愧疚之情,只能遥祈峥嵘岁月老人家健康长寿幸福!
在江山,我离开情暖笔尖社团后,不久又加入了从情暖笔尖分化而来成立不久的淡雅晓荷社团,直到现在都没变过,依然是淡雅晓荷社团的一员,并挂名编辑。当年加入了淡雅晓荷社团的具体境况早已记不清了,现在有据可查的是我在加入江山整整九个月后,在淡雅晓荷社团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回家的意象》,写了从小以来感受到的回家,无非就是由许许多多难忘的意象组成,有农家小院、父母弟妹,有小儿玩伴、乡邻乡亲,还有家畜家禽、荷塘苇荡……这些人和物都会促使我时时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会到哪儿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是自己主动加入淡雅晓荷社团的,且长久以来非常喜爱晓荷社团年轻人多创作力旺盛活力四射的环境氛围。
淡雅晓荷社团的社长叫何叶,典型的东北女子,性急泼辣敢作敢为敢当,是一位有极强文学写作水平和交际能力且能凝聚写作者人心的年轻女子。印象中九年多来她在不断地催促大家写文发文,包括我。还有就是为给社团加分,她不断呼我催我在江山夜校讲阅读写作课,记忆中加入晓荷社团最初几年在江山夜校讲过两三次,后来就渐渐疲了没再讲,到如今为社团写文发文也少了,而编发他人诗文则更少。也不知何叶社长对我是否有意见乃至埋怨,也不知同社其他文友如何看我。不过无论每个社员性格喜好情况如何,不到三十岁的何叶社长都能把一帮老中青写作者笼络一起,Q微私信、鼓励表彰乃至自掏腰包物质奖励,打气鼓劲加上全社团人共同努力,愣是把淡雅晓荷社团从排名靠后的位置推上了江山所有社团的第一名,且占据两三年来直至今日。我知道全社团人都很佩服何叶社长,无论年长年少者,我知道的,甚至至少有一长一少俩人各自深挚地写过“何叶印象”的长文,并获有江山精品文称誉。在江山读了仅见的两篇“何叶印象”后,我也很有感触,欲再写一篇有别的《也谈何叶印象》,但因了解掌握何叶的言行举止太少了,写个开头写不下去了,只好作罢。不过开头是这样的:在整个江山文学,我不知道也不敢说,何叶是怎样一个存在;但在淡雅晓荷文学社团,无论学历——学历高的或学历低的,无论资格——资格老的或资格浅的,无论年龄——年龄大的或年纪轻的,无论男女——老男人或小女子,何叶绝对有一种神一般存在的意味……(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啊。)现在查到,也就在写上述印象文的同时,我私发过何叶如下几句调侃而真实的印象:看了你发的那么多文,写吃占了大多数啊,不过以写吃来表达真善美是你的特长!——忽然有个强烈的何叶印象:懒馋刁痴美,不过一美遮百丑啊!
不过在淡雅晓荷社团里催促是催促,调侃归调侃,我对何叶社长的印象还是很复杂的,其中就有对她身世的极度叹惋!论年龄,她的父母和我相仿,可是他们都挺年轻就去世了,想来真令人痛心不已!她虽没有一次直白地讲过父母的人生经历,但从她反复写父母尤其是写母亲的众多文中即可看出,他的父亲是个绝对的孝子,面对东北一大家人的困苦生活,尤其是她奶奶的无理无端要求,他父亲几乎都是无条件接受,工作成家有妻子儿女后依然如此。这样的一个男人长期面对工作、小家庭和大家族的种种矛盾乃至冲突,心态心情能够好吗?换位思考一下,放在同龄的我身上,我或许会崩溃,或者说身仍在,心已木甚至已死。何叶用心用情写她那个叫做茉莉的母亲的文最多,读她文的过程中你简直不可相信,在新世纪前后的多年里,一个丈夫是挣着国家工资的女人还能经受那么多生活的苦累,承受那么多精神的苦痛,最后几乎是把自己给累死了!经受如此大的家庭变故,若放在其他女孩子身上,可能早已倒下了。但没想到这样家庭走出来的何叶,却是那样坚韧、执着、阳光,不到20岁即在江山组建起淡雅晓荷社团,至今不觉已是整整十年!而且近两三年晓荷在江山所有社团中稳居第一!
如今我在淡雅晓荷社团也整九年又三个月。在入驻晓荷的前期我明显过了在笔尖时积稿激发的状态,转而渐缓地写稿发文了。开始的时间当然是2016年。前几年凭直觉,我曾把2016年称作“微信群线下聚会元年”,感觉这一年开始全国各地的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等线下聚会蔚然成风。我也不例外,参加了高中同学、大学同舍等大聚小会。经历这些聚会后我写了一系列诗文乃至小说在晓荷社团发表,有的还获得江山精品,有的获了社团征文奖。此后我发表的重要文章有《春雨不打伞》《我家有女年十七》《哈尔滨印象》《望仙四渡》等,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望仙四渡》一文。望仙是晋南垣曲境内中条山一个大峡谷,山谷峭直而下水流自然成瀑,水汽氤氲更显仙山圣水。传说尧帝年老选接班人时找到此处,望向历山舜王坪而得到虞舜。自大学毕业从教到成家再到调至如今学校,二十多年里,作为单身、带着家庭、随着同事等游览过望仙四次,且不说望仙作为旅游区本身有了巨大变化,自己每次的心境和感受就大有不同:“二十多年里我渡望仙,望仙渡我。似乎每次在人生和生命的关键节点,命中注定要受渡望仙,犹如路遥先生之于毛乌素沙漠,史铁生先生之于北京地坛。虽每次望仙也有自身形貌的延变,但它每次都观照出或见证了我的阅读写作和人生求索,曲折有致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由衷感念这一处圣水仙山!虔诚拜谢这承载着远古传说的圣水仙山!热望能够再次受渡这一方圣水仙山!”有意思的是,与《争地》那篇小说后“狗尾续貂”了一段创作感言般的题外话“小说怎么说”一样,我在这篇游记文后也“续貂”过一段“散文如何散”,谈了全文的四渡望仙,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写来,而是就内容和感悟的多寡来安排结构的,这样会使文章显得不死板,错落有致摇曳多姿。这样有利于突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很可惜,在此文发表时我临时决定不“续貂”这一段了,从而留下了长久的遗憾——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念之差终生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