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人生的挣扎(赏析) ——读苏轼《水调歌头》
中国人喜欢月亮。皎洁明亮的月光,在黑暗的夜晚洒向大地,既给了世人光明,又没有太阳的炙热烈焰,完全符合中国人低调又实用的审美。月圆如盘,是完美的月色,可月亮又很奇特的不是天天满月,而是周期性的,正如人生的高低起伏。所以,中国古人将太多的情感付诸明月,无论对满月的赞赏还是对缺月的感慨,从而诞生了多少以月为媒的好词佳句。
祭祀明月的中秋节,更是中国人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中秋,是秋天的正中间,秋天本就是个让古人容易产生愁思,产生想念的季节,秋天之正中自然思念最深沉。古人想念远方的亲人时,经常会望月怀远,想像亲人和自己一起望着明月,似乎就在自己身边,虽然不能直接表达情意,但可以通过月亮诉说相思。而中秋满月,正是最美丽的月色,普照大地的一切,将光辉撒给每一个不在身边的人,从而给人最好的相思寄托。于是,中秋节是相思节,是团圆节,古人尽可能在中秋这一天能够聚在一起,以解相思之苦。但是,月圆人不圆是常态,多情的中国人于是将思念付诸文字,形成诗词,所以因中秋节创作的诗词数不胜数,名篇佳作层出不穷。
在这些作品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公认的最佳一篇。这首词,不但是中秋诗词的最佳作品,说是宋词的第一作品也不为过,虽说见仁见智,因个人喜爱的不同所认定的最佳作品也不一样,但所有词论家的宋词选本无不收录此词并评价很高。
全词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首句就是问天,问明月什么时候有的。这个提问,不可能有答案,但这是作者一个态度。这个问题,屈原问了,李白问了,张若虚问了,如今苏轼也在问,将来还会有人在问。为什么?这就是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中国人看到这么一个如此让人心动,让人喜爱的自然奇迹,总会不自觉的会问,这东西从哪来的,从什么时候来的,其实就是表明自己的喜爱。试想下,如果你看到一个让你特别着迷,特别喜欢的物品,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乖乖隆地咚,这东西哪来的,这么漂亮,这么诱人?”一样的道理。既然在问青天,于是整个上片就在青天中纠结——我是该在天上呢,还是该在人间?中国古人经常会喜欢说自己上天成仙去了,其中当然有像李白这样真正热衷于寻仙求道的人,更多的则是借此表达对尘世的不满,试图离开尘世寄情山水而已。
苏轼实际上就是一个很清醒的人,他的仙界,就是远离尘世,他当然不相信天上会有琼楼玉宇,或者说即便有他当然知道自己去不了,他只是借天上宫阙来说自己的离世隐居生活。写这首词时,他还未经历乌台诗案,还是政治生涯的初期,虽然受着王安石新党的打压,现实并不如意,但皇帝宰相之才的评价言犹在耳,基本上还是有着光明的政治前途的,要他彻底放弃官场归隐不太可能,所以他通过天上宫阙,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理——既对现实不满,又不会放弃现实。这是苏轼,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所有普通人的一个共同的生存状态?你对工作不满,对领导不满,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可是真正敢放弃五斗米的又能有几人?
高处不胜寒,其实就是说,真正隐居的生活也很辛苦,虽然没有压迫,但没有钱,没有收入的生活,绝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现代还不是古代,古代隐士还可以隐居哪个深山荒地,自己摘果种粮食,现代想这样都不可能,我们必须要出卖自己的劳动换取物质财富,只要就业就必须受公司的压榨,受领导的欺压,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首词之所以让人如此喜欢,正是苏轼的话引起了后来者的共鸣:谁不想乘风归去,可终究还是留在了人间。上片,让我们看到了人生中事业的挣扎。
下片,苏轼写了另一种挣扎:对亲人的思念。月光无处不在,于是透过朱阁绮户照在了自己身上,让无眠的自己起了怨恨:为什么月亮圆了人却不能团圆,是明月无情,有意为之吗?苏轼的可贵,是在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的同时,又能够宽慰自己,自己为自己解脱。于是,他很快就话锋一转,人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常态,也就是说,离别是常态,思念可以,但过分纠结就没必要了。只要我所思念的人,也能够在月底下看到月亮,能够平安幸福,就足够了。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自我解嘲,我们甚至可以从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读到鲁迅对苏轼这种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结构。
鲁迅是以批判的态度审视精神胜利法,但很多人却不认同这种批判,原因也很简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很多时候就是人们生活的慰藉,甚至生命的依托。套用一句俗语:我不这么想能怎么办?阿Q如果不是精神胜利法的支撑,早就被世俗压垮了。他被地主打了,能怎么办?去反抗地主,跑地主家闹事?那只能说是鲁迅的期望,或者说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思想家想唤醒麻木百姓的期盼,但实际上是很不现实的,那样他会受到更深的伤害。于是他只能安慰自己被儿子打了,好歹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不再难过了,能够轻装前行继续以后的生活,这不也是一种好的自我安慰吗?我所思念的人,就是不能到我的身边,我想啊想,想的肝肠寸断,那又如何?秦观就会肝肠寸断,留下愁深似海的诗篇感人肺腑,可这也消融了他的生命。苏轼就聪明多了,也旷达多了,他能够想开,想到见不到也无所谓,既然此事古难全,既然我没办法,那就顺其自然,只要我思念的人能够长长久久,就足够了。
这首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当然是说到了人心里,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鸣。一个千年难遇的奇才、通才,他的生活原来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也有自己的不如意,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是逆来顺受,是自己宽慰自己。屈原的沉江让我唏嘘,陶潜的归去让我感佩,可苏轼的挣扎却才是我们的人生。人生就是挣扎,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我们都有不如意,但我们都不能放弃,只能告诉自己,苏轼说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首《水调歌头》,言中秋宦游在外,思及家中妻子:年年看清露,岁岁赏明盘。光芒应在,千里山水纵横间。树影花间月下,馔玉金樽美酒,佳丽舞翩跹。眼花耳热后,席地幕天眠。月已落,酒仍在,泪涟涟。妻儿万里,飞鸟何处觅天边。纵是欢愉朝暮,终是亲人不在,甘醴若为甜。怎似归家去,稚子戏床前。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