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珍贵的词典 (散文)
在我的书架上,珍藏着一本《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这本书伴随我度过了40个春夏秋冬,从北向南陪我辗转于西安、韩城及东莞,为我的学习和工作立下汗马功劳。它不仅仅是我学习英语的得力助手,更是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我对它有着很深的感情。
这本词典是张芳杰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第三版的双语词典。买这本词典颇费周折,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买它时的情形。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国外技术的引进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成为升学、求职、评职称等方面必须掌握的技能,因而全民兴起了学英语的热潮。当时,许多高校恢复了英语专业招生,加之社会上英语培训班风起云涌,词典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此背景下,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词典因其权威性、释义准确和例句丰富而备受推崇,其中张芳杰主编的版本针对中国学习者进行了优化,它比纯英文原版更受欢迎,因此,这本词典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全国,成为许多英语学习者的必备工具书,出现了“一书难求”的局面。
1985年,我就读于陕西外语师专。入学一个月后,为了买到这本词典,我和室友利用周末时间,先后跑了学校附近的北大街省出版社的书店,西安东大街新华书店的外文书店等地方,结果都以失望而告终。后来,听说有同学从西安外院买到牛津词典,我们又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就在我失望之际,我的闺蜜同淑君正好从陕西师大来我校找我一起出去玩。得知我为买不到词典发愁时,她立刻告诉我她带我去南郊小寨那里的书店去逛逛,因为小寨那里书店比较多,他们陕师大的好多同学从那里可以买到稀缺的书和资料。于是,我们俩又涉足于小寨那里的每家书店,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后来,淑君将此事告诉了她的姐姐同淑荣,让她的姐姐也想办法帮我去买那本非常抢手的词典。她三姐淑荣当时留校西工大,高校所用的外文资料更多范围更广。淑荣姐跑了好几趟西工大的书店,最终以半价5元钱(内部资料)帮我购得。至今,我的词典最后一页上还清晰可见西北工业大学书店的字样。
淑君将词典送给我时,她非常细心地用牛皮纸包了书皮。看到那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手的珍贵词典,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好友不仅帮我买到我非常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且还便宜了5元钱,当时的5元钱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少的一笔巨款。
这本词典对我的帮助特别大。每当遇到生词或不解之处,我就会翻开这本词典,查找其含义和用法。它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成为我学习英语的忠实伙伴。它不仅帮助我提高了英语水平,更让我对英语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记得使用这本词典最多的,是我学习英语词汇学的时候。这本词典从词源与词汇的历史演变、构词法、语义关系分析、语法模式、发音、拼写与变体等方面详尽地解释了每一个词的用法,堪称词汇学学习的实践指南。一本词典在手,可以从多方面多维度深化对词汇系统的理解。
通过查词典,大大地提升了我猜词的能力、帮助我建立了词汇网络、避免了语法和搭配的错误。记得过去我根据所学或者所教内容,利用词典曾经分类整理过的笔记本大概有10余本之多,这种做法使自己对于枯燥乏味的词汇学习从死记硬背升级为科学探索,真正实现了英语方面的深度学习。这对于以后几十年的英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使我受益终生。
二十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内知名品牌文曲星的出现和流行,许多人很喜欢可以随身携带,查询速度极快,且能够存储大量词汇和例句的电子词典。尽管如此,我依然保留着使用纸质词典的习惯,因为它带给我的是一种踏实感和历史的沉淀。
2004年,我从内地陕西调入广东东莞任教。随后几年,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许多人喜欢使用在线词典和各种英语学习网站,这些资源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更新及时。加之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人们能够与世界各地的英语学习者交流,分享学习资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2008年,我所在的学校提倡实行无纸化办公。电脑的使用使纸质词典逐渐为电子词典所代替。我逐渐习惯了网上获取信息,但偶尔之间,当我怀疑网络解释有疑问时,还会打开这本我多年使用已经很熟悉的词典。每当翻开它,总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好像与久别重逢的好友相见,那些熟悉的词句便带着墨香迎面而来,轻轻唤醒沉睡在我记忆角落里的温暖絮语。
2020年,这本伴随我35年的旧词典随着我的退休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它还静静地竖立于我书架上的一个角落。虽然它的封面已经磨损,里面的纸张有些泛黄,边缘装订线部分也稍有松弛,但我依然非常珍视它。因为每当看到它,我的心中便会油然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它不仅饱含着好友真挚而纯朴的友情,记载着我们为一本词典奔走半座西安城,为省下五元钱而热泪盈眶的情景;它也曾是我熬夜参加自考和成人高考时的灯塔,是我备课及编写教辅资料时案头最忠实可靠的伙伴,更是我跨越南北迁徙中始终如一的故友。
四十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令人惊叹,也让人感慨万千。从纸质词典到电子词典,从手动翻阅到语音交互,科技的浪潮让学习方式日新月异。如今,我们手指轻点就可以阅遍天下文章,再也不会为一本工具书而发愁。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学习环境。
这种幸福感与珍视之情,或许正是源于我的这本泛黄的老词典。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段我成长记忆的见证者,它时刻提醒我在科技的洪流中要始终不忘求知的初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中的这句话,确实是金玉良言。
202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