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写在高考之际,回忆我的中学点滴(散文)
眼下高考已经结束了,中考正在紧张地进行中,不禁让我回忆起了当年那些时光。“考”是考验人生的一道坎,每个人都希望有机会遇到这道坎,最好也能翻过这道坎,有些东西可以成为终生记忆,高考便是。
一
我运气算是不错,那年小升初以221.5分(总分250)的成绩考入镇工委中学,和各个小学的80多名学霸级孩子混在一起。这也让我很快露出马脚,即便是再努力,水平也只能混到个中游。纯背诵的历史地理,植物动物倒是成绩很好,几何代数勉强跟得上,化学还算凑合,物理有些吃力。英语最费劲,很多时候都在不及格的边缘,那些单词和语法根本记不住,甚至朗诵舌头都打不过弯来。一次英语课,又走神了,手不自觉地不断掰起钢笔笔帽上的细笔杆,然后松手弹回去,发出轻微的声响,正在讲课的杜老师嗔怒地喊着我的名字,说:“***,你不听可以,不要影响同学们上课!”吓一跳,真希望杜老师一把神功把我拉进英语的快车道。
那个年月中考报志愿大家还都抢着报考省中专、市中专、滦师,然后才是一中二中。因为报了前者,就意味着跳出“农门”,吃上了商品粮,在那个年月不亚于古代中了秀才举人,足可以震动整个村庄。中考成绩出来,我们班级竟然有9个直接跳了龙门,破茧成蝶。而我们大多数中等生进入了县一中,剩下的基本上被本校高中全收。我那年的中考成绩是648.5,在一中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这是在高中开学第一课张良老师报成绩时候知道的,当时报的成绩是减去生理卫生课的分数48.5,我的恰好是600,班里大部分比我的高。
我感觉我的感性思维要敏感一些,而理性、逻辑思维要差一些。这一点在各个学科中体现得更是清楚。背诵的有的字不认识我也能把它“印”在脑子里,考试时候写出来,理科就有时候不开窍。
初中学习氛围很好,学校重视,老师不遗余力,凭借填鸭式教学,也不至于落下很远。高中环境变了,难度深了,很多的问题一下了暴漏出来。立体几何、物理、化学越来越听不懂,英语老师要求我们背诵课文,可我单词记不住,照书念都连贯不起来,一度引起同学们的哄笑,例如一个单词LONG,看起来很简单,老师让我背诵,我就是想不起来,憋红了脸,只说出一个读音“浪——”,从此得了一个外号“浪先生”。自信心一度受到打击,总成绩一度落在后面,只比那些特长生(音体美)好一些。
现在因为我小儿子上初中的原因,我也经常跟着听网上老师讲课。想来,我就是他们口中的小学“伪学霸”,初中勉强跟得上,高中露馅的那种。
没有办法,在流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高二分班,我无奈就选择了小众的文科班,远离那些方程和公式,真庆幸,还可以把理科一脚踢出去,很开心。
多年后,当年教我物理的佘老师已经进入唐山一中当了副校长。偶然的机会我们见面,他还问我为什么当年选择了文科班,我调侃着说:“还不是您当年没有把我的物理教明白,让我失去了信心?”然后苦笑。
二
高二时候文科只有两个班,女生居多,我们正好是13名男生,我们自己戏称为十三太保。文科班向来不受学校重视,配置的教师资源也都是最差的。我的班主任姓汪,教历史课,教学水平一般,管理水平更是一般,他的嘴巴张开时很大,能咧到后脑勺,我可以轻易地看他到最后一排牙的智齿,就落了个“大河马”的外号。有一次他的课,突然心血来潮要给我们讲一个笑话,大家一下子来了精神,可是汪老师张着大嘴自己先笑了起来没完,惹得同学们跟着尴尬地傻笑。多年后他讲的笑话早就忘了,但是他讲笑话自己先笑场的憨态样子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高中生涯里。
班上那些差生根本不拿他当回事,经常当面找他的麻烦,他也没有办法。
在文科班让我的感性思维有了发挥的余地,历史、地理背诵起来得心应手,考试成绩几乎都在90以上。重拾自信后,没想到我的解析几何学明白了,这要得益于任教的解老师。解老师当年40上下,个子不高,单眼皮,眼睛很小,说话抑扬顿挫,不急不慌。尤其是板书漂亮,他在黑板上画完方程式,X轴、Y轴后,总是喜欢稍作停顿,用小眼睛打量自己的杰作,仿佛在自我陶醉。讲完一个公式或者例题,他总要重复一句“听懂了吗?”然后眼睛祥和地扫视教室,甩一甩小分头。我上他的课心里没有压力,更不抗拒,没想到居然跟得上,听得懂,最后数学成绩还名列前茅。后来再回头去学习上一年没听懂的立体几何,没想到,一点就通了。
到现在也是我喜欢与温和的人在一起,这让我浑身放松,更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反之,和暴躁的人在一起,就会让我如芒在背。
最糟糕的英语还是记不住单词,听不懂语法,背不下句式,一度想要放弃。不过我遇上了的贵人,一位借读生女同学小李。小李和我前后桌,长得微胖,很活泼,但是学习不算好,尤其是要求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的知识点就更差些。她的数学一塌糊涂,就连简单的地理课的北半球南半球自转方向、河流偏转方向都弄不明白,只能死记硬背。但是她的英语好,靠的是记笔记,强复习。她经常找我给她辅导数学,也会把英语笔记本拿给我让我抄下来。她的笔记本记录非常清晰,很多都归类了,划了重点。我仔细研读,竟也开了些窍,对那些时态的变化,句式的规律也摸到了些门槛,虽然还是记不住几个单词,但好在考试多是选择题、阅读理解、完形填空,我靠着我的排除法,联系上下文去蒙、去猜,居然每次考试都能及格了。
这样频繁交往,有同学们就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纷纷,说我们谈恋爱。一位高姓学渣同学,他认识小李同学的父亲,知道小李父亲在赶集卖兽药和老鼠药。小李老爸为了吸引客户,随身带一杆喇叭,没事儿吹上一曲吸引客户。高同学经常取笑我:“我回家赶集又碰到你老丈人了,在那里滴滴答答吹喇叭。”还做出鼓起腮帮子,手捏喇叭杆的动作。虽然我很生气,但我这人不会打架,遇到事情也只能忍着,一段时间,我尽量躲着不再去和小李联系。可小李并不太在意,所以没多久我们继续像以往那样交流学习心得。大家心里倒是有彼此,但碍于校规和自身怯懦,最终也没发展到恋爱程度。
高二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之一,几乎拿到了所有的奖学金。那时候考试前三名奖励10元,四五六名奖励7元,七八九名奖励5元,我都拿过。那时候10元钱换成饭票,可以在食堂吃一个星期,算是大钱了。年前期末考试汪老师发奖状,我坐在教室后排上,出来需要两位同学起来让座。第一次领了奖学金,第二次领了三好生奖状,第三次是我参加学校5000米比赛的奖状(5000米我跑了全校13名,仅次于体育生)。出来进去三次,感受到三次热烈的掌声,我的脸都红了。
一直没说语文成绩,很多人现在看我写的近百篇文章,一定以为我的语文不错,起码作文水平可以。遗憾地告诉大家,从初中开始,我的作文真的很烂,每次看到题目都发愁,实在想不出来,就得看看同学们的作文或者课外书的范文,模仿一下。再加上写字也难看,像蜘蛛爬,作文从来都是低质量,低分数,不入流。现在同学们见面说起我写的文章,很多人还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我自己有时候也就得不可思议,这次蜕变始于口罩疫情那年,我在《半百始耕未为晚》那篇文章做过详细叙述,这里不再重复。我的多数文章都是写写自己经历的和身边的事儿,所以倒不觉得费劲。看来,只要有兴趣,有投入,一定会走进佳境的。
三
高三学校把两个文科班合并到了一起,班里挨挨挤挤大概70多人。我这人学习特别在乎环境,乱糟糟环境下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很容易受到外界打扰,成绩有所下降。这一点我不如我的老儿子,他写作业时候,我爱人就在一边刷抖音,刷到热闹处,他还要过来看看,评论一些,也没影响他考出年级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我是1993年高考的,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经历过的都知道,下一年高考改革,很多复课生、应届同学能走的都走了,造成那年录取线偏高。我高考总分考了428.5分,说出来丢人,上文科的我语文120分满分考了63,政治100分满分考了45分。英语和数学倒是都超过了80分。
母亲早就放下话,能考上就供我上学,考不上就回家务农。其实父母亲包括我们身边的亲戚对外面的世界知道得都非常有限,也不能给我具体的指导。报志愿,选专业我压根不懂,当时就两个目的,一个是离家近,省车票,更省了走丢了(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再一个就是学费上要省钱。我这个分数当年就只能上自费。
我在校园里见到一张唐山大学的招生海报,见识浅薄的我被海报上宣传的游泳池吸引,离家又近,就想着去这个学校。看到专业的时候,多数学制是三年的,学费3000每年,有一个学制两年的,学费要4000每年,我一算,同样是转户口,给学历,这个两年的合适啊,就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志愿报在了最前面。后面的几个志愿反倒是填写得好一些的石家庄保定地区的学校和专业。
不出意料,我被唐山大学录取了,专业是“市场营销”。对于这个专业我当时的理解就是采购或者销售,那个年月流行回扣,心里还沾沾自喜,以为会有“外落”,还可以出差公费旅游。
大喇叭广播我去大队领取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正在砖窑工地上挥汗如雨地打工,这个可以写进我的文章《窑厂车夫》。母亲看到大红的通知书和满脸欣喜的我,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可当看到如天文数字的学费,刚刚高兴一阵子的母亲马上又发起愁来。
那些日子,母亲开始张罗着到亲戚朋友家到处借钱,这家三百,那家五百,然后写在小本本上,开学前总算凑齐了。父母那时候也疯狂地劳作,他们做豆腐,早上一盘子,晚上一盘子,中午还要抽空卖豆浆或者凉粉,赚回来的很多都是些分毛硬币,就靠这些维持着我的大学生活。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良药,工作赚了钱孝敬父母,让他们不再受苦,是我当初最简单的追求。
我上大学之前,村子里和亲戚间都有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觉得家里没条件,还有不少的饥荒,还不如让我早早回家务农打工,减轻家里负担。可是没读过多少书的父母亲坚持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到外面长本领和见识,才可能有出息。等我毕业后进入外贸上班只开222元工资的时候,这种嘲笑声似乎又强烈了起来——看吧,读了大学,转了户口又怎样,还不是也赚不到钱,农忙时候照样跟大人下地干活?后来我下岗,到了北京,终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还上了所有的饥荒,这已经是千禧年之后了。再后来我在县城买了房子、车子,那种读书无用论的调调才逐渐平息。很多亲属都开始拿我举例子,教育孩子,说确实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今年清明节家族聚会上,父亲还和叔叔们谈起当年这些事儿,我也当面再次感谢当年给于我家帮助的亲人们。
这几天,朋友圈都在说这是高考生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没人催着学习了,可以睡到自然醒了,玩游戏可以通宵达旦了。让孩子们放飞自我吧,难得可以放松几天。过几天分数下来,估计又要为报志愿焦虑了。
真心祝福这些孩子们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人生在无法预料前途的时候,不要考虑前途了,相信读书吧,读书会给人生太多的机会。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