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梦想】自由的代价(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自由的代价(赏析)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


作者:吴需荣 举人,3968.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3发表时间:2025-06-28 09:14:08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孔子为他们指明的唯一康庄大道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当官做宰走上人生巅峰。中国浓浓的伦理文化氛围,封建王朝的人治传统,使得中国官场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比比皆是。在中国官场,最不缺的就是看到无能的领导颐指气使胡作非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根本没有发言权,而只能看到一帮溜须拍马的同僚歌功颂德,然后违心的鼓掌称善。谁都不喜欢这样,可又能怎么办呢?精神自由是最大的自由,但是,在中国官僚体制下,官场中的人很难做到精神自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忘却了儒家的经世救民传统,转而在山水田园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这半日中尽情享受着人生的自由。为什么这些人不能够完全脱离官场的枷锁?原因也很简单很现实,官场的收入还是可观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人脉资源还是丰富的,一旦离职,这一切都没有了,从而不但生活窘迫,甚至孩子的前途都得不到照应。所以,真正从官场获得自由的,中国历史上仅陶渊明一人而已。
   陶渊明身处东晋官场,晋朝是最讲究门阀世族的时期,官位几乎被世族垄断,至于那些人是不是能够胜任,不重要。陶渊明曾经几度辞官,终究还是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重入官场。最后一次,他任彭泽令,有督邮来视察。督邮,就是上面派下来督查下面的,故而总是趾高气昂,而下面贪腐的官员也是极尽拍马之能事,反而是一些真正清廉的官员,想去逢迎也没钱,更不用说从内心里本就反感这些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刘备就曾经痛打督邮,挂冠而去,陶渊明是文人,没能力进行武力反抗,但还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抗争,最终诀别了官场,留下了那句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他进入了自己的精神自由世界,远离了污浊的官员角斗所,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人,其高风亮节照耀了千年。当然,他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他从此不得不生活贫困,一个读书人不得不和农民一样亲自躬耕甚至还不得饱腹。我们只能说,这是自由的代价,看你怎么取舍,陶渊明是选择了精神自由,所以他甘愿接受贫苦的生活。顺便说一句,东晋其实隐士众多,不过大多树隐士都是沽名钓誉的世族子弟,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是很富裕的,绝无可能因为温饱问题而自己动手努力,他们的隐居就是游山玩水,另外赚取点名声。所以,他们是终南捷径的假隐士,只有陶渊明才是真正的隐士。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他归隐不久所作,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和情操。这是一组诗,有五首,也有人说是六首,但第六首被怀疑是后人伪作,真假存疑。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首和第三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是组诗的主旨,也直接道出了作者的情趣和追求。首句中的“俗韵”,当然就是指官场中溜须拍马、迎来送往那一套,那是精神的枷锁,自甘枷锁中的人会以此为荣为能,但陶渊明说自己不是的,我只爱丘山,实际上就是说我一定要追求精神的自由,我是不会、也瞧不起这一套俗韵的。我终于归到田园以后,那才是我真正的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他是鼻祖,他生活居住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名山大川,就几间草屋,周围是田,就是农人所住的普通场景,压根比不上后来王维所住的终南别墅。但是,在他的眼中,屋后就是大树的绿荫,屋前就是桃李的灿烂,鸡犬自由自在的到处乱跑乱叫,它们都能够如此,人又是何等的自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千古名句,是作者远眺整个村庄的景象,模糊不清的远方村庄做了最好的背景图,随处可见的垂直向上的轻烟,让这个画面充满了烟火气。房子是横向的,农村房子是一间一间的,中间有距离,也许是路,也许是菜园;轻烟是纵向的,烟当然也是一阵一阵的,不会连绵不绝,就这样,纵横的两条线,都有停顿有间隙,也就有了美感。烟垂直往上,说明连风都没有,一派安静宁谧的场景。下面的鸡鸣狗叫,以动写静,更是增加了安闲恬静之感。在这样的地方,人当然会感到舒适,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儿的自然,当然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更是指自然规律,指人间真正应该遵循的道理,是一个正直的人所应该存在的自由的环境,绝非官场中那种蝇营狗苟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充满了虚伪和狠辣的人间地狱。
   第三首则是以调侃的语气说出了他务农的经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般说来,能够将自己的不足进行调侃和自嘲,实际上就是说明自己对这点不足已经不以为意了。陶渊明是个文人,文人要进行农活,自然是门外汉,像鲁迅作为能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的有文化的学生,回到故乡也是会被农家孩子耻笑的,因为他连农家最基本的生产工具——牛都害怕。陶渊明当然也是,他种的豆子,杂草都比豆苗多。杨雨老师解释,说陶渊明这句诗,是借用了前人诗句,是说我让豆苗随意生长,以显示自由闲适。也许吧,但如果真是如此,那陶渊明也不用理荒秽了,听其自然就行了。再说了,陶渊明不是那种假隐士做做样子的操持农务,他是真指着这些农产品生活的,怎么能随意不管豆苗呢。所以他要大早就去除杂草,一直到晚上才能扛着锄头回家,和普通农人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同样也是很辛苦的。陶渊明的伟大就在于:他虽然身体辛苦,但他精神却放松了,自由了,所以他感觉不到辛苦,反而觉得这是快乐。他的豆苗还没杂草多,他需要竟日劳苦的工作,他走在田间小道上,衣服都脏了,这些都无所谓,只要心灵能够自由就行。人生在世,能够做到“愿无违”,能够做到精神自由,那付出什么都无所谓,这就是陶渊明,千年而下仅此一人。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追求自由的代价是巨大的,付出辛劳、付出荣誉、甚至要付出生命,都是有可能的。西方崇尚自由,有很多歌颂自由的赞歌和宣言,而在中国崇尚集体主义的儒家伦理文化背景下,是没有这样的声音的。所以,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可贵的,因为他以自已的一生辛劳践行着对自由的追求,他抛弃了康庄大道从事着下层贱民的劳务以追求自己的人格尊严,他让自己高贵而不屈的灵魂翱翔于九天之上,呼喊着“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成为中国人自由的标杆。从他开始,儒家的康庄大道只是中国文人的主流,中国还是有着文化巨匠甘心放弃一切,自我放逐于山野,以追求心灵的安定,追求自由的生活。
   自由是有代价的,陶渊明放弃了官场,就放弃了富足的生活,放弃了尊贵的社会地位,放弃了可能的人脉资源,但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更多人的选择是,不完全抛弃枷锁,而是在尽可能的寻找自由,怡情山水。如何选择,见仁见智。我没有胆量选择陶渊明,但不妨碍我尊重陶渊明,钦佩陶渊明的勇气和高贵。五律一首,记早行长兴九龙道:早行长兴道,寂静世无声。水面飘云影,松涛伴鸟鸣。菜畦成五彩,鸡犬是欢形。古墓偶然现,当年亦赫城。
   (原创首发)

共 28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的这篇赏析语言凝练,剖析深刻,直刺中国读书人骨子里的两难。一面是官袍的重量,一面是灵魂的渴求。陶渊明从“尘网”挣脱的瞬间,那腰骨挺直的脆响,仿佛穿透了千年官场的迷雾。读他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温暖,再看他晨起荷锄、夕露沾衣的背影,才懂得“樊笼”外的自由,是用豆苗稀疏换来的清贫岁月换来的。督邮的跋扈、同僚的颂词都远了,只剩下南山下草木生长的声音,和一颗“愿无违”的心。这代价如此真实,褴褛衣衫、躬耕之苦,却让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脊梁,在历史的风烟里愈发清晰。结尾五律里“寂静世无声”的行走,仿佛仍在追寻那片松涛鸟鸣间的自由气息,与荒草丛中沉默的古墓荣枯相照。好文推荐阅读欣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6-28 09:16:04
  名言荟萃:
   自由是有代价的,放弃了官场,放弃了富足的生活,放弃了尊贵的社会地位,但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吴需荣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