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度量衡的演变(随笔)
一、度
民国至解放初期,农村一种尺子,叫做“十八码尺”。是当地木匠做的,“十八码尺”实际上就是一般尺子的二倍,一尺半等于一米。这种尺子是专门量布用的,农村自织的粗布幅宽是一尺四寸,供销社卖的白洋布幅宽是二尺八寸,用的是市尺,三市尺等于一米,实际上两者是一样多的。农民把市尺叫做“柴尺”,以十进位,分为丈、尺、寸、分、厘、毫、丝。
木匠和建筑工人用的尺子都是标准的米尺,但不说米,都是说尺,比如:床不离七,床长七尺,高一尺七,宽三尺七。因为七和妻是同音,床上一定要有妻子,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门不离五,因为五和屋同音,有门必须有屋,门框口高四尺八寸五,宽二尺八寸五或者二尺六寸五。各种木制家具都有讲究,都有规定的尺寸,几百年都不准变。
铁匠用的尺子就不一样,它是九寸顶一尺,比如一把䦆头是八寸长,实际上是七寸二分,凿子以分为单位,五分凿子就是四分五,以此类推。打窑匠用的也是九寸尺,打窑都是按立方丈算工钱,一立方丈实际是0.9丈的立方,就是0.729立方丈。石匠用的尺子是八寸尺,有“长木匠,短铁匠,石匠八尺算一丈”之说。
相片、电视机、照相机的尺寸更小,以前中国工业落后,机械都是英国进口的,必须用英国的尺寸。英制尺寸加口字旁,一呎等于十二吋,一吋等于八吩,一吩等于八秒,一呎等于25.4公分,一吋等于3.175公分,很多工业品也是英呎。普通的机械工人都要懂得公、英制换算,否则无法工作。中国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工业大部分机器都不进口,也都不用英呎了。
还有一种长度单位是以“码”为单位的,一码等于0.914米,这是纺织工业专用的,出厂的布匹一折就是一码。但是卖布匹的都是以尺为单位,售货员必须懂得码与米、与尺之间的换算,其它行业一般不需要懂得。
随着社会的发展,1970年以后,旧制尺寸陆续淘汰,目前农村都以米、公分为长度单位,做服装的还是以市尺、市寸为单位。
二、量
农业合作社以前,农村的粮食都不说斤,都是以斗为单位,比如,今年打了多少麦子?我打了三石(念dan)六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念ge)十斗等于一石,五斗等于一斛(hu),一升等于一立方分米,一千升等于一立方米。初级社时期,有的生产队分粮食还是用斗量的。
解放前,有些不法商贩不讲良心,让巧木匠定做小斗,收购粮食用标准斗,出卖粮食用小斗,穷人去地主家借粮用小斗,还粮用大斗。当然这是各别人,大部分的地主和商人都是好的。
民国时期,有不少王屋山人来东原一带租地种,在这安家落户,他们从老家带来的斗或升,都是八折,他们的一斗是八升,一升是八合,很快被淘汰。
大集体时期,国家不允许分粮食以斗为单位,统一以市斤为单位,斗和升失去了作用,成了百姓家里的一种器皿。改革开放以后,塑料盆代替了斗和升,现在农村几乎找不到这种家具。
三、秤
秤是国家、集体、机关团体、一家一户普通百姓不可缺少的衡器,有钩秤、盘秤、戥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最小、最精密的戥秤可以称一钱一分,最大的大地磅可以称几百吨。
解放初期,在农村的秤不统一。当时的老十六两秤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在农村已经不多用了,老年人还在用,但农户家里保存的为数并不少。官方统用的秤是民国统一的新十六两秤,一斤等于老十六两秤的十三两七钱,等于500克。初级社以后,分粮食用的都是这种秤。一斤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
1958年以后,县计量局卖的都是十两(500克)秤,大多数的老百姓仍然用十六两秤,都是做秤匠在农村先做先卖,有钩秤和盘秤两种,也有钩、盘两用的,有5斤、30斤、100斤,生产队分粮食的大杆秤是200斤、300斤的。
1970年以后,农村陆续用十两秤,十六两秤慢慢地被淘汰。
1980年以后,公斤秤陆续代替了十两秤。目前到处都是电子秤,原来的木杆秤,不管它是十六两的、十两的、清朝的、民国的,解放后的,统统都成了历史文物。
历史以来,各中药铺,中医开药方用的是老十六秤,药书上规定的中药剂量都是按老十六两计算的,后来中药铺的戥秤从十六两直接过度为500克,现在大型中药铺用的都是电子秤,比起戥秤要精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