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喜服(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喜服(小说)


作者:灌园痴叟 秀才,1736.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69发表时间:2025-06-29 08:37:44
摘要:特殊年代后期,城里的母子俩去沂蒙老家探亲,为家乡的贫困慨叹不已。一套连打连身的衣服给了表哥作结婚的礼服。四十年后故土重游,沂蒙山区换了新装。一套“喜服”连缀演绎成了一个好看的故事……


   “各位旅客,由哈尔滨开往济宁的4138次列车就要开车了……”
   这是一趟我最不乐意坐的火车,净是没座儿的站票。站着的,人挤得像罐头瓶里的沙丁鱼,连厕所的门都关不上。坐着的,烟抽得满车厢辣嗓子,还有股子说不出来的味儿委屈鼻子。可不坐哪行啊!
   还是1974年的那个寒冬,工厂要我去南京办趟业务。既然是公差,火车票自然给报销了。可妈非要我顺道先陪她回山东平邑老家过年,然后再换车去南方。我要给她买张57次去上海那趟快车的票,条件起码能好一些,可她心疼钱,说啥也不吐口儿。
   姥爷姥姥已经走了好多年了,本来得的都不是绝症,可妈说,关里家的穷日子,有上顿没下顿,哪有闲钱看病啊!
   这不,一周前关里家又来信了,说是舅家的表哥要结婚了,就盼着妈这个唯一的姑姑,能回来添个喜气儿。是不是添喜气儿,还是盼着添点儿别的啥?我看着妈的脸,觉着不大对劲儿。这么多年才下决心回老家一趟,看看不放心的娘家哥,和娘家侄儿娶媳妇,她的眉头咋没见舒展,反倒有点儿微蹙起来了?
   处在那个特殊年代,运动的风浪虽然已经耷拉头了,可每人半斤油、一斤米、二斤面,整个儿一个包米面儿肚子的城里人,哪有啥好东西往关里家捎啊!还好,我一个中专同学是五常的,他费劲巴力帮我淘腾了半面袋子,得有三四十斤的五常大米。妈又把我们全家人的副食票,买了几条冻成冰棒槌似的明太鱼。这些个东西虽然不多,可想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这句古语垫底儿,心里头也算是自己给自己寻了一点点宽慰了。
   那个年月的农民,虽说还都老守着田园,没像后来那样天南地北外出打工,可这趟车的车厢里,却还是背包罗伞,破破烂烂的“贫下中农”居多,可能也都急着赶回家过年吧。谁都知道,这可是唯一经过沂蒙山区,最便宜的独一份儿老慢车。
   “妈,我一直听说,咱沂蒙山的那几个县,还都穷得够呛。说是有些人家,几个人就一条裤子,只能尽着外出的穿。不出门的就得窝在炕上,十几岁的大姑娘都不得不糗在家里,真的吗?”
   妈瞅着我没吱声,却叹了口气,答非所问了,“还是看好了行李架上的东西吧,别叫人顺走啦!”
   脚总算是踏上进村的路了。可这哪是路啊!一块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石头铺在了黄土地上。以前还听说,那沂蒙山里头,啥啥都缺,就是不缺石头,今天一见,还真没说错。高低错落的院墙,是里出外进的石头垒的,房子也是用不规则的石头砌的。草屋顶看上去,也都有年头儿再没苫过了;房檐就像没了毛的秃尾巴鸡,草没几根,净剩下泥了。这样的房子,街两边比比皆是,环顾四周,竟见不到一栋像点儿样的青砖瓦房。整个村子给人的印象,就是灰突突、冷冰冰,穷嗖嗖,了无生气,叫人看着没一丝暖意 ,感觉到的,就是大冬天里的那种冷上加冷的透心儿凉。
  
   二
   过了一个卧着石头磙子的大碾盘,在一个有些斜歪的门楼子面前,妈停住了脚步,朝我苦笑着摇了摇头,“波呀,这就是你舅家了。唉——,跟十年前我回来送你姥爷入殓,咋一点儿都没改样儿啊!”
   我放下肩上扛的米袋子,和手里拎着的帆布旅行袋,上去敲了门。开门的是一个很壮实的中年汉子,高高的个头儿,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和我有点儿不相上下。他有些愣怔地看着妈:“哎呀,是小姑吧?还没接着你的信,咋人就到了,咋也得去迎迎你呀!哦,这一位是……”他又上上下下打量起我来。
   “这是你表弟王澜波。瞧你俩这副身板子,这么大的块头,都像了老杨家的根儿啦!”
   我心里有点儿犯嘀咕了,今儿个都是腊月二十了,眼瞅着就要过小年儿了。不是说表哥,噢,肯定是眼前这位了,他就要结婚了吗?可这院子、这房子,咋一点儿能和喜字搭边儿的动静都没有啊?
   “快进屋,快进屋。”表哥殷勤地让着我们娘俩。
   “哎呀!”我突然不由地喊出了声,左脚一落地,却感觉“窟通”掉进了坑里。原来是屋外的地面比屋里高了不少。再看妈,倒啥事儿没有,还风轻云淡地埋怨上我了,“扬啦二怔地瞅啥呢,几十年的老房子能不下沉吗!”
   进了屋就是外屋地,左右一边一间房,各有一个大锅台对着。应该就是从这里烧火,往屋里的火炕跑烟暖屋子的。看这外屋地,脚下是裸着的地,空中是那种黑黢黢,常年累月烟熏火燎的色儿,连个棚都没吊。从三角形的房脊上,往两边顺着斜坡铺下来的秫秸上,一个个滴溜当啷的灰网,简直跟秋千一样,随着外面钻进来的风,在身不由己,悠来荡去地摇晃着。
   “是大刚的姑回来了吗?妹子,真的是你呀!你还好吧?”舅舅见了妈,立马从炕上下来,一边用手提着缅裆的,也不知道是穿了多少年的笨棉裤腰,一边抹着泪眼叭嚓,满是核桃纹儿的脸,激动地冲妈打着招呼。有十年没见了,妈也动了情,兄妹俩坐炕上就聊起了思念之苦。我却对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表哥产生了兴趣。虽然生长的环境完全不一样,可毕竟都是同代人。再说,他不马上就要当新郎官儿了嘛……
   “爹,哥,俺回来啦,咱的大白菜没卖出去!我给的一车两块五的价够低了,可来了个老伙计才给两块钱,太少啦!”院子里,一个男人正一边喊,一边卸着独轮车上的菜。
   表哥见我从炕沿上起了身,就拉着我的胳膊往外走。
   “澜波兄弟,是俺家老二从集上回来了,我这就给你俩介绍介绍!”
  
   三
   这一宿,我和妈睡在准备给表哥当新房的西屋炕上。原本就是铺了一领破席子的光板儿炕,现在席子上面却铺好了表哥大婚之日的新铺盖。
   “妹子,现如今破四旧也没那么些说道儿了,可老辈子的讲究儿,还是得讨一个吉利,‘压炕头’的规矩,不能丢啊!这新婚的铺盖,要是有全全美美,福寿双全的老人压一压,有父母德高望重,七精八俏的小小子、小闺女滚一滚,这好日子就不求自到啦!你这一来,可就是及时雨,喜从天降啊!有你和外甥这两个福人儿先给压压炕,你这个大侄子求都求不来,那得是多大的造化啊!”
   舅舅用他那双青筋暴凛的大手,轻轻抚摸着靛蓝地儿,小白花,显然是农村妇女自己织的家织布做的被褥,连连发着心里的感慨。
   炕头墙上凹进去的灯窝子里,一盏煤油灯忽燎儿忽燎儿地闪着亮。不能怪灯油烟熏的,可就是憋得不舒坦,我和妈咋也睡不着了。
   “唉——”妈一声长叹,接着就坐了起来,“波,没睡就陪妈说说话吧,我这心里头堵啊!”
   “妈,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表哥跟我唠的那些个事儿。”
   表哥给我第一眼的印象,是一个很有男人样儿,阳刚气十足的爷们儿。听说撂下耙子拾扫帚,地里家里,他都是一把好手。这样的男人要是在城里头,找对象还不是引蝶招蜂,嘤嘤嗡嗡跟着追啊!可在这大山里头,咋就发了愁,打了光棍儿呢?
   这个直肠子的爷们儿,好像上辈子,和我是双胞胎的亲哥俩。不光外形长得像,更叫我觉得亲切的是,他跟我说起话来,一点儿都不藏着掖着。那股子爽直的劲儿,就是一见如故。
   “澜波兄弟,也不是没有闺女看不上俺。五年前,那个跟俺家差一条街的兰花,就是想和俺守一辈子的人。打小俺俩玩儿‘过家家’,她就乐意给俺当新娘,哪个坏小子欺负她,都是找俺给她出气。可等俺俩跟她家父母挑明了,可就炸了庙啦,她爹她妈死活不同意呀!没挑俺啥,就是嫌俺家太穷。俺也不怨人家棒打鸳鸯,俺自个儿能嚼几张煎饼,吃几棵大葱,俺肚子有数。你妗子一瘫好几年,匝咕病欠了一屁眼子饥荒,俺自个儿呢,不怕你笑话,连身儿像点儿样的衣裳都……你说说,补丁摞补丁的,就和人家拜堂成亲?谁肯把闺女嫁进来受罪呀!”
   “妈,表哥跟我说到这儿,都止不住泪啦。兰花那个姑娘,后来叫家里找的媒人说给了一个当兵的,跟着去了新疆。临上火车站那天,表哥早早就跑到村路半山坡的石窝子里藏着,眼睁睁看着和自己青梅竹马的女人,跟那个男人走了。他说那天晚上,他自己心里疼得像剜走了一块肉,舍不得呀!蒙着被,掉了半宿的泪……”
   借着煤油灯的微亮,我看到妈已经是泪眼盈盈了。可能是母子连心吧,真不知道咋就那么默契,我俩接下来,差不多就是异口同声地掏出了一样的心窝子话。
   “波啊,妈想问问你,你这次的差旅费,借的款宽不宽裕?”
   “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知道哪一次出差,我都想有机会能到附近的名胜古迹看看。原打算在南京顺便爬爬紫金山,看看中山陵。方便的话,再去趟黄山,那就功德圆满了!可现在……”
   我背过身,从缝在小裤头上,贴了一块布的口袋里,摸出了一张五十元的票子,又把搁在炕旮旯的旅行袋拎上来,“这五十块钱,就算是儿子和你儿媳妇的一点心意吧!哦,还有……”
   我拿起挂在土墙钉子上那件随身穿来的,刚刚时兴的新款儿,三个明口袋的涤卡上衣,和那条草绿色的的确良军裤,连同串在裤子扳带儿上的皮带。又把地上的那双去年冬天才买的,足有九成新的烟色儿反毛皮鞋,都一一摆在了炕沿上,
   “妈,这从上到下的一套,留给表哥作喜服娶媳妇,你觉着掉不掉价儿?”
   妈的泪一下子就落了下来,有点儿哽咽了,“波啊,啥掉不掉价儿啊,怕是他长这么大还没穿过皮鞋!可你都给了他,你穿啥呀?光着去南京呵?”
   我把旅行袋又一翻腾,拿出了一件预备换穿的旧青年服外套,还有那双原为了爬山单准备的,沾了自行车轮胎的塑料底,黑趟绒帮儿的布棉鞋,“有这些还不够我穿的?啊,外边不还有一件棉大衣嘛!”
   妈一把拉过我的手,在自己的手心儿里摩挲着,我就觉得她的泪,一滴一滴地落在了我的手背上,是那么的热,那么的烫。
   舅舅告诉妈,那个要嫁进来的表嫂,是一个寡妇。还拖着三个孩子。男人是在山上打石头,滑下了盘龙岭,抛下了老老小小一家子的。
   尽管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言,不知道在我脑子里转了多少回,本来天赐良机,已经能有机会登攀这座天下名山,能够夙愿得偿,功德圆满了。可眼前若是能帮表哥风风光光,体体面面把媳妇娶进来,叫一个三十多岁的爷们儿,早点儿把家安下来,这是不是更大一号,更圆满的功德呢……
  
   四
   人这一辈子,什么车的速度也比不上日子快,不知不觉就过进了晚年。妈那一代的人陆陆续续都走了,跟前的下一代人也都人到中年了。在单位供应科跑了大半辈子供销,那些名山大川后来也没少走,可黄山的云海却一直迷蒙飘渺,我再也无缘得见。
   退下来的日子,我深居简出。上老年人大学,玩词弄赋,还练了好几年的书法,日子一直都安排得满满的。可新结识的老哥们儿,却总是撺掇我,逗引我:别总窝在家里呀!趁着还能走能撩的,应该出去转转,圆圆年轻时的梦多好!
   单位的那个旅游达人说,老王头儿,你苏杭天堂,张家界,九寨沟不是都去过了吗,那么喜欢玩儿书法,为啥不去书圣王羲之的老家看看哪!哦,绍兴的鹅池我好多年前就去过了!哪呀,我说的是王羲之的老家山东临沂,古代叫琅琊的那个地方!
   临沂,这不离我老家不远了吗?噢——原来王羲之老先生也是沂蒙山的人,能和鼎鼎大名的书圣攀上老乡,简直太荣幸啦!可没想到这一下子,那股子情思悠悠的乡愁,倒像氤氲缱绻的朝雾,也一下子布满了心头,再也拨不开了。
   我把回乡的日程定在了,既能赏菊花,又能看五花山的金秋。2015年十月,肩背双挎包,手拎累了就能坐的马扎子,我终于如愿成行了。
   一别故乡四十载,古稀再访沂蒙山。伫立于临沂那家四星级酒店十五层客房的落地窗前,俯视着临沂城华灯初上的万家灯火,我的思绪顿时像脱了缰绳的野马,咋也收拢不住了。脑海里浮现出了舅舅那苍老的,像苦瓜似的面容,回响起那困顿于贫穷潦倒的无奈,大男子汉的啜泣,那表弟没舍得卖的两块五毛钱一车的白菜,啊!还有那破的不能再破的陈年老房子……
   这么多年都没有联系了,表哥表弟,你们还都好吗?脑子里这会儿,就像是装了一个大电视,屏幕上一直不安生地变换着,回放着当年的那一幅幅灰蒙蒙的画面,闪得我睡意尽失。
   朦朦胧胧当中,忽然觉得走廊里有嘈杂的脚步和说话声,那种熟悉的乡音土语,清清楚楚,就是久违了的,我老家的味儿。可这都快三更半夜了,谁还这么不招消停!这是想干嘛呀!
   我扭亮台灯,披着上衣开了门。啊,好几个人刚从电梯出来,在忙着向隔着我两个号的房间,搬什么东西。我拉上门,好奇地跟了过去。探头朝里面一看,房间落地窗的纱帘儿上,已经挂上了一个心形的,两只踏着牡丹花的凤凰鸟,拱卫着一个大红双喜字的大幅剪纸,三四个年轻人,正在托着各种颜色,华光灿灿的镂空彩链,站在椅子上,从棚顶中心,抻向房间四角。
   啊哈,这不是在布置婚礼的喜堂吗!
   “老先生,您是……”我扭头一看,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穿着体面的男人,在问询着我。我告诉他是下午刚住进来的客人,准备明一早去平邑探亲的。

共 15149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喜服的精彩小说。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陪母亲回沂蒙山区平邑老家,目睹表哥家贫困,他的婚姻充满坎坷,“我”和母亲将身上的钱赠予表哥做喜服,帮助他成婚。2015年,“我”重返沂蒙,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变宽,楼房也多了。偶遇表哥一家,得知当年的喜服被视为传家宝,能给他家带来好运,表弟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最终,“我”参加了表哥孙子婚礼,见证幸福时刻。小说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沂蒙山区从贫困到富裕的变化,歌颂了新时代下山区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以“喜服”为情感纽带,刻画了困境中互帮互助的珍贵亲情,表哥一家知恩图报,展现出对亲情的珍视。小说情感真挚饱满,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笔触细腻流畅,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感谢灌园痴叟老师的精彩分享,好小说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夏日清凉!【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1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6-29 08:43:10
  小说以亲情为叙事内核,既有困境中的“赠衣助婚”的无私善意,又有四十年后“视衣为宝”的感恩坚守,表哥一家将喜服视为“幸运符”的质朴认知,无不传递出善念如星火燎原的力量,唤醒读者对人间真情的共鸣与向往。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6-29 08:46:49
  笔触细腻,语言精练,富有诗意。细节描写生动感人,无论是旧时光里的漏雨石屋、简陋的婚宴,还是新时代平坦的公路、热闹的婚礼,都描写的细致入微,让读者仿若亲历其中,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再次拜读欣赏,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6-29 14:41:31
  这篇小说写得十分有趣和感人,一件喜服改变了表哥的命运,给他带来了太多的福气。小说地方语言非常鲜明,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生动。
4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6-29 18:13:07
  感谢梦在何处老师的辛苦编辑,和精彩编按。这么热的天,如此长的字,真就是给老师添了麻烦,连碗茶都送不上,不好意思哈!这篇文儿的穷困中义赠喜服的事,是真人真事。真就是那个年代沂蒙山区人的相当一部分人家生活的写照。原想浓缩成微小说,但觉着硬弄削足适履,就会削弱了文字的感染力。文中也保留了一些山东人的民俗和民间确有的“半仙”类人物的“高论”。窃以为,这种属于正能量,教人思恩向善的说道,也是构成中国特有的乡土文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谢谢梦老师的编按与热推。伏暑安泰胜意!
5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6-29 18:24:50
  伏暑天,又听到了叮咚悦耳的江南小溪潺潺流淌,胜似清风拂面爽心。感激小溪老师对这篇文字的肯定和对痴叟的支持。老师能看得下这么长的短篇小说,本身就是对本人的鼓励。又热情留评更叫人感动。只是窃以为有些高赞过誉了。由于本人是胶东人后代的局限,对鲁西沂蒙地区的乡言土语不熟悉,想着力争写出当地的烟火气,就还是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勉为看之了。再谢江南小溪老师啦!
6 楼        文友:华为        2025-06-30 19:42:11
  难忘的经历,浓缩的深情,喜服让人有种跨越时空剪不断的深情!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7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6-30 21:22:10
  感谢华为老师的阅读和点评。写的是老三届校友提供的真人真事,只是把故事原发地,从冀中挪到了鲁西的沂蒙,我几十年前的老邻家就是沂蒙平邑人,他说的日子,穷的叫人心颤。原想写个微小说,又觉得说不透,就写成了现在这样。不管咋样,应该是把故事说完整了。去年冬天回那次老家,发现整个山东变得真实天翻地覆。胶东比沂蒙更甚,农民都住上高层了。这里面的见证,有多少故事啊!谢谢老师!
8 楼        文友:乡笛        2025-07-01 08:39:23
  文章构思巧妙,描写细腻生动,内容丰富感人,笔融流畅精彩,读后引人入胜,身临其境。好小说,读后受益匪浅。
9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7-01 20:51:40
  乡笛老师的鼓励,一直伴随着我,这种真诚的支持,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和动力。谢谢啦!时间上紧了些,小说没进一步打磨,还存有不少不足之处。老师誉赞,有些惶恐,只能继续努力了。顺问夏日安好。
10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2 17:37:30
  这一身喜服犹如及时雨,给舅表哥一家两代人结婚排上了用场,也仿佛开启了幸福生活的密码,展现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见证了舅表哥家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们懂得感恩,把“我”赠的当作传家宝,幸运之星,喜服犹如前行动力,温暖感人。小说构思精巧严谨,情景曲折生动感人,人物形象立体饱满,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好小说,拜读学习。感谢灌园痴叟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遥祝老师清凉一夏,佳作连连。
淡淡的云彩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