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丈母娘(散文)

精品 【丁香·最美】丈母娘(散文)


作者:闰土 进士,6076.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9发表时间:2025-07-01 17:16:29
摘要:据老伴讲,丈母娘今年八十三岁了。我老伴今年都六十五岁,如今丈母娘已是四世同堂,膝下有三个重内孙、两个重外孙。

据老伴讲,丈母娘今年八十三岁了。我老伴今年都六十五岁,如今丈母娘已是四世同堂,膝下有三个重内孙、两个重外孙。
   丈母娘一生养育四个子女,我老伴是家中唯一的女儿,此外还有三个儿子。在那个峥嵘岁月里,她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那时,丈母娘家里七口人,丈母爸、丈母娘加上四个儿女,还有一位老人,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缺衣少食。在生产队干一天活,记十分工,价值一毛多钱,有些生产队甚至不到一毛钱,也就是说,辛苦劳作一天只能挣一毛钱左右。大家吃糠咽菜,常常连肚子都填不饱,一切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媳妇是老大,中学毕业后不久就结婚了。当时,她下面还有三个弟弟要上学,家里还有一位近七十岁的爷爷。她出嫁后,家里剩下三个弟弟和爷爷,全靠丈母爸和丈母娘挣工分维持生计。到生产队年底结算,因为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成了队上的欠款户,不仅分不到应得的口粮,还要被扣减口粮。
   丈母爸身体不好,家里家外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落在丈母娘一人肩上。她还要抽空给孩子和老人做衣服、鞋子。
   我媳妇在家时,由于营养不良,二十岁了身高还不到一米六,瘦得皮包骨头,体重仅有七十多斤。结婚后,来到我家,生活条件好些,不到一年时间,她又长高了许多,身体也慢慢好了起来。
   家里的一切开销,哪怕是买支铅笔的钱,都得丈母娘操心。那时,我在一家乡镇企业上班,一个月满打满算工作三十天,记三百分工,另外还有十三元生活补助,进厂时间长的人能拿到十五元甚至十七元。在一盒火柴两分钱、一碗羊肉泡馍两毛五分钱的年代,这十三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从家里带馍到厂里,有时上午一碗面不够吃,就用面汤泡个馍,加点盐和辣子;有时把面打来,在添些面汤,泡一个馍,满满一碗也就饱了。我家里粮食紧张,常常吃黑面馍或玉米面粑粑。而丈母娘家不同,后来她有一个小山庄,由我二丈母爸帮忙打理,吃粮方面比我家宽裕些。
   常言道:“丈母娘爱女婿。”这话一点不假。记得我还没结婚时,丈母娘上街赶会,特意给我烙了一个纯麦面的大锅盔,满满装了一布袋子。这一举动,把厂里的同事都感动了,有些爱调侃的同事还想尝一尝,我只好忍痛割爱拿出两片,大家分着品尝,我也觉得很有面子。在那个年代,能吃上雪白的麦面锅盔,实在是不容易。
   我单位在大街上,不管哪里的人来街道都要从我单位门前经过。加之厂子效益好,在附近几个厂子里很受欢迎,想来我厂工作的人不少,我也为有这份工作感到自豪。人们常说:“不结婚是两家,结了婚是一家。”确实如此,厂子离我家和丈母娘家都不远,新婚的妻子常回娘家,我也隔三岔五去帮忙干些小活,还能吃到丈母娘准备的好吃的。那时生活困难,我家里人口又多,不久媳妇生下女儿,负担更重了,但我心里默默想着,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照顾好丈母娘。
   不久,媳妇的爷爷去世了,享年八十岁。在那个年代,人能活到八十岁算是个奇迹,大家都知道这是丈母娘悉心照料的功劳,村里的人都很佩服。
   每次去丈母娘家吃饭,我都发现,她总是先把面捞到我碗里,浇汤时,还特意在汤锅上面舀,把浮在上面的油多舀些到我碗里。有一次回家,我把这事告诉了媳妇,她偷偷一笑,用亲昵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说:“我们兄妹四个,就你一个瘦猴女婿,不爱你爱谁呀。”
   时光飞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媳妇也成了老伴,我头发也花白了,丈母爸也去世了,三个小舅子都分家另过,丈母娘跟着老三生活。如今生活好了,丈母娘八十三岁了,虽然身体不算硬朗,但还能照顾自己,还经常给儿子做饭。如今两边的四位老人,就剩丈母娘一个了,我不照顾她谁照顾呢?
   近十年来,每年春节,我除了买礼品,还会给她一百元;每年我这儿过庙会,我也会丈母娘给一百元另花钱。有时中秋节,我还会买些月饼送去。我常常想,将心比心,老人把女儿含辛茹苦养大,嫁给我当媳妇,我若不照顾她,良心何在?
   老伴常年在城里照顾孙子,我一人在家。她回来时,我经常叫上她一起去看望丈母娘。毕竟老人年龄大了,说不准哪天就……何况两家相距不过三四里路,走几步就到了。有句谚语说:“儿孝不如媳妇孝,女孝不如女婿孝。”
   前年丈母娘生病,老伴不在家,我就代表她两头跑,一直到丈母娘出院。说实话,丈母娘的三个儿媳都通情达理,在老人面前一个比一个孝顺,买衣服、做好吃的,逢年过节都来探望。要是老人有点头疼脑热,她们都争着来照顾。
   今年,老人家的身体突然间觉得不太好了,毕竟八十多岁高龄了。那晚,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细细回想,老人一辈子太不容易了,拉扯四个孩子和一位老人,七口之家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用农村话说,拿背篓都装不完。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些药,听说吃完效果不错,我又去买了些,还给了一百块钱,她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我赶忙安慰她。
   丈母娘是我唯一的亲人,我希望她能再多活几年,多看看这美好的社会,多享受享受国家的好政策。
   女儿、儿子回来,我都会叮嘱他们去看看外婆,买点礼品,再给些钱。有一次孙子回来了,丈母娘见了特别高兴,毕竟这是第四辈人。她翻箱倒柜,硬是拿出一百元压岁钱,我拦都拦不住,就开玩笑说以后不让她见孙子了,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
   丈母娘,是我心中的太阳,是我至亲至爱的人。我想,这世上再没有比丈母娘更亲的亲人了。
   (原创首发)

共 21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位在特殊历史时期坚韧不拔的丈母娘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亲情温度。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四世同堂"的现状切入,自然引出回忆。通过"峥嵘岁月-家庭变故-经济困境-情感关怀"四幕式结构,完成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细节刻画上经济数据精准而具体通过这一组组数字构建起真实的年代坐标,强化历史纵深感。作者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他有一个好丈母娘,是他心中的太阳,是他至亲至爱的人。浓浓深情显示于字里行间,令人动容。文章充满情感,有情感的文章是有血肉的。【丁香编辑:仇育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704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仇育富        2025-07-01 17:30:26
  文章里所有的数字看得出作者都已形成习惯,大小写还是要规范一点,特定名词用大写,其他都应为阿拉伯数字表述。写家族史建议悟一下陈忠实《白鹿原》中那种史诗式的家族史诗笔法描写。
回复1 楼        文友:闰土        2025-07-03 19:40:53
  谢谢老师倾情编辑,编按写的真好,处处打动人心,向老师学习。
2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7-02 13:24:09
  文中体现出的亲情感人至深!
回复2 楼        文友:闰土        2025-07-03 19:44:26
  谢谢老师关注留言,向老师学习。
3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7-02 16:30:19
  这就是人常说的“为母则刚”。
回复3 楼        文友:闰土        2025-07-03 19:46:12
  谢谢德年黄土地老师关注留言,向老师学习。
4 楼        文友:闰土        2025-07-03 19:47:40
  “常言道:“丈母娘爱女婿。”这话一点不假。记得我还没结婚时,丈母娘上街赶会,特意给我烙了一个纯麦面的大锅盔,满满装了一布袋子。这一举动,把厂里的同事都感动了,有些爱调侃的同事还想尝一尝,我只好忍痛割爱拿出两片,大家分着品尝,我也觉得很有面子。在那个年代,能吃上雪白的麦面锅盔,实在是不容易。”写的实在耐读。
5 楼        文友:蒋文斌        2025-07-04 21:14:33
  语言质朴,但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人物形象展现得生动、丰满!
不质疑雪的颜色,只怀疑水的形态。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