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酒家】父亲的草原(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酒家】父亲的草原(散文)


作者:千里寻梅 白丁,9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4发表时间:2025-07-02 21:37:45
摘要:讲述父亲在鄂温克草原工作和生活的难忘岁月,以及和蒙古族老乡结下的深厚感情。

席慕容写了一首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吟唱着一个游子四十余年的乡愁。歌中唱到“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我的父亲从葱茏岁月到灼灼韶华,十五年美好年华,奉献给鄂温克草原。他在那里工作生活,繁衍血脉,草原以博大的胸襟哺育他,他和草原水乳相融,仿佛灵与肉交织在一起。后来他虽然离开了草原,但他的心却永远留在那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中专毕业了,那时国家开始实行统招统分,父亲志愿回呼伦贝尔,结果得偿所愿回到家乡,被分配到鄂温克旗牧业机械实验站。实验站建在草原上,位于伊敏河畔的孟根楚鲁(意为银色的石头)苏木。
   父亲读中专期间,恰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饥荒降临到每个人身上,读书的学生也不例外,伙食定量,不分男女,半饥半饱中,父亲整整挺过三年。父亲后来回忆说:“每顿饭都吃不饱,饿得实在不行,就去溜食堂后门,捡烂菜叶子,春夏季节出去采野菜,回来加点盐煮熟充饥。”
   毕业那天,把行李装到车上,身形消瘦的父亲临上车前,说了一句“再也不回来了!”哪知失言了。由于年幼无知,他误以为只是当地闹饥荒,后来走向社会才明白,那是全国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他工作后又多次找机会,回去看望母校。
   我在《锡泥河的往事》一文中,曾提到白音胡硕草原,白音胡硕草原向南,跨过一个山岗,就进入孟根楚鲁苏木。父亲多次向我讲述,第一天到实验站报到的故事。他们起初以为到草原上工作,条件会异常艰苦,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报到那天,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满载着毕业学生的大卡车出发了,一进入鄂温克草原,大家立刻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无垠的绿色扑面而来,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一侧是浅山丘陵,一侧是蜿蜒的河流,在草原的映衬下,都穿上了绿色的夏装。放眼望去,白色的羊群散落到山坡上,好像白云围绕在山间,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到草原上,好像珍珠泼撒到大地。
   看到风景如画的草原,大家的心情亢奋起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当卡车越过山岗,蓝天白云下一片耀眼的银光,突然闪入眼帘,他们手搭凉棚,定睛一看,哇塞!是一片铁皮盖顶的房子,逐渐靠近,还是红色砖房。读中专时,父亲住的是土坯瓦楞房,经常漏雨,实验站竟然有这么漂亮结实的房子,真让人喜出望外。
   接下来还有更惊喜的事。实验站的站长首先迎接他们,是一个壮实的蒙古族中年汉子,后来我称他“翟大大”。他穿着汉族服装,操着不太流畅的汉语,伸出手逐一握了父亲他们并热情的说:“年轻人,欢迎你们,实验站正需要你们”。父亲他们卸下行李,进入宿舍,两人间,干净整洁,父亲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还没稀罕够呢,有人喊吃饭了。
   进入食堂,肉香味扑鼻而来,父亲瞬间就垂涎三尺,五彩的搪瓷大盆里,装着满满的手把肉,桌上摆着韭菜花等小菜,还有一盆肉汤面条,父亲几个人立刻狼吞虎咽起来,翟大大在一旁抽着烟,欣赏着他们的吃相,忍俊不禁。
   后来父亲才弄明白,这方乐土的由来,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家痛定思痛,大力发展农牧业,在草原上投资兴建牧业机械实验站,发展现代农牧业,造福广大农牧民。我父亲作为第一批牧业机械专业的学生入住这里,从此与这里与草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十五年峥嵘岁月,也成为铭记终生的回忆。
   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充分激发了这些青年人的干劲,做实验、记录数据、绘制图纸、写报告,父亲在中专学习成绩优异,参加工作后更是如鱼得水,特别是在工作中又与我母亲结缘,事业和爱情都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内蒙古西部地区又遭遇了严重旱灾,俗称“黑灾”,大片的草场干枯,成群的牲口面临灭顶之灾。自治区政府采取紧急措施,东草西运,实验站接到调拨草料的通知已是隆冬季节,立刻组织青年突击队,父亲第一个报名,当时他已被列入入党积极分子。
   草原上白雪茫茫,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笼罩着草原,白色的雾气大团大团地飘荡着,透过雾气隐约可以看见橘黄色的太阳挂在空中。父亲他们青年突击队出发了,里面是棉袄棉裤,外面是羊皮做的蒙古袍,翟大大一再叮嘱他们:“注意保暖,千万别冻伤。”由于雪大,汽车无法通行,他们乘坐马拉的雪爬犁,赶往夏牧场,和牧民们一起干活。
   牧草秋季收割后都堆成一座座小山,经过冬天几场大雪,小山上覆盖了厚厚的积雪,父亲他们到达目的地,先搭建好供休息的蒙古包,然后开干。父亲回忆说:“站在草堆上,先用钢叉把厚厚的积雪铲下来,再把草料一叉一叉地抛到地面上,相当费劲。”地面的人再把草料收集起来,捆绑到马爬犁上,运出草原,装上火车,支援西部。
   站在草堆上干活的人最辛苦,“初生牛犊不怕虎”,父亲第一个爬上去干活。不大功夫,就汗流浃背,父亲把蒙古袍脱下来,过一会儿,热汗还是忍不住的往外冒,父亲把棉袄脱下来,穿着秋衣秋裤干活,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连续奋战一整天。晚上住在蒙古包里,父亲累地鼾鼾大睡,第二天醒来,父亲感到四肢巨痛,无法站立。
   翟大大闻讯赶来,看到父亲的样子,心疼地一跺脚说:“这傻小子,不知道照顾自己,得急性风湿病了,快送医院。”父亲被送到城里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好,又辗转到了阿尔山疗养院。经过一个疗程治疗,效果明显,但没等完全康复,父亲就赶回来投入工作。由此,父亲带上了风湿病,后来,在七十多岁高龄时不得不接受了置换膝关节手术。
   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回望父亲的一生,吃苦耐劳,积极上进,屡受挫折而不倒,他虽然没有表白过什么,但我相信他是有理想的人,理想的火焰在他心里始终生生不息。
   实验站有一个大院,网围栏围成院墙,院子里摆满了各种牧业机械,有搂草机、割草机、方捆机、园捆机等等。很多机器都是来自世界博览会,有德国、丹麦进口的,那时还没有自走式,需要用拖拉机牵引,父亲他们每天对这些机器展开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上报国家。
   实验站的周围是牧民的夏营地和冬营地,许多牧民定居在附近,苏木在这里建有供销社、粮店和医务所,还和实验站合建了一所小学。这里的蒙古族老乡特别淳朴,和我们这些汉族居民相处融洽,我们互学语言,我们教做面食,他们教做蒙餐,一起欣赏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的表演,一起在那达慕大会上载歌载舞,我父母几十年都保持喝奶茶吃蒙餐的习惯。
   我母亲身体单薄,胃肠总是不舒服,冬日的一天晚上,她突然上吐下泻,接着就昏厥,我父亲吓坏了,半夜去请医务所的安大夫。安大夫是个中年蒙古族女医生,平时大大咧咧的,喜欢和病人开玩笑。她匆匆赶来,看看我母亲,认真地说:“赶快送城里医院,好像食物中毒。”我父亲突然想起,白天发现一盘有酸味的剩菜,母亲硬说没坏,自己热热吃了。
   这可怎么办?半夜找不到车,外面下了一天雪,道路被封堵了,看我父亲踌躇,安大夫着急地说:“我可没闹玩儿,这样下去,小李子(我母亲)会没命的,找人吧。”我父亲也慌了,开始四处敲门。
   宝音叔叔是做货运生意的,听到消息,立刻找到几个蒙古族老乡,开着家里的卡车赶来。父亲抱着母亲坐驾驶室里,宝音叔叔开车,老乡们拿着铁锹站在车厢上,开不到几公里,汽车轮胎就掉入雪窝子,老乡们下车,用铁锹除雪,汽车再启动,周而复始,一百里地走了几个小时,天亮才进城,把母亲送进急诊室。
   父亲后来回忆说:“几个老乡都累坏了,我忙着护理你母亲,都没顾上请他们喝口水,吃口饭。”父亲回头找宝音叔叔,想请大家来家里吃顿饭,宝音叔叔笑笑:“这算啥事?不就帮个忙吗。”这对他们来说不是啥大事,对我们家来说,可是终生难忘的大事。
   春天来了,冰雪融化,嫩绿的小草从黑土地里钻出来,草原上渐渐铺开绿色的地毯,五颜六色的野花点缀其间。树木吐芽,燕子归来,草原上春意盎然,伊敏河水蜿蜒流淌,迎接着万物生灵的归来。牧民们从冬营地出发了,驱赶着羊群马群牛群逐水草而居。
   我们附近的草原上,许多牧民从冬营地转场来到夏营地,搭起白色的蒙古包。这也是父亲搞调研的季节,一到周末,他就喜欢带着我,去夏营地走一走,看到拥有牧草机械的牧人,就过去攀谈,了解机械在使用中的问题,同时也指导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有时也把他掌握的各地区草情信息,传递给牧人,供他们储备冬草时参考。因此,也结交了许多牧民朋友。
   夏日晴朗的一天,父亲带着我去夏营地,拜访一个蒙古族牧民朋友,我称他“巴特尔大大”,他是孟根楚鲁苏木的致富带头人,草场大,牲畜多,已经开始用牧业机械打草。听父亲讲,他家在镇上还有个冬营地,一个很大的院落,装满了各种牧业机械,提前进入机械化养殖时代。他经常向父亲请教草情和机械方面的问题,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他家搭了三个传统蒙古包,一个大包,两个小包。大包是招待客人的,巴特尔大大站在大包前,一看就是巴尔虎(蒙古族)人,高大结实,黝黑清瘦的面庞,黑亮亮的眼睛,深蓝色的蒙古袍一角掖在腰间,露出黑色的蒙古马靴。蓝天白云下潇洒地站立着,看我们近前,互打招呼“塔赛白诺(您好)”,大大热情地走过来,摸摸我的头。
   父亲和大大低头钻入包里,我不用低头,直接跳进去。包里很有蒙古族特色,中间摆着火炉,周边铺着地毡,包内东侧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以及马笼头之类的用具。包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
   他们边聊天边熬制奶茶,锅里放水烧开,把碎砖茶放里熬上一大阵子,再把早晨挤出的鲜牛奶倒入,几番滚动翻腾,茶勺子在里面一遍遍搅动,熬制过程要几十分钟。
   多年在草原上生活,父亲已是半个蒙语通,父亲和大大用蒙汉两种语言交流着,俩人不紧不慢地说,似乎在讨论什么问题,奶茶不紧不慢地熬。我在一旁可急坏了,闻着奶茶的香味,口水几次咽进肚子,大大递给我几块奶干,太硬了,必须用口水浸湿,用牙使劲啃食。父亲说我“小心你的小豁牙子,慢点啃,一会儿泡奶茶里吃。”奶茶终于熬好,泡上奶干,香浓可口。
   伊敏河畔不仅风光旖旎,而且物产丰富,栖息着万千生灵,河里有各种各样的鱼种。有鲤鱼、鲫鱼、鲇鱼、滑子鱼、留根鱼等等,我父亲从小就是钓鱼高手,到实验站后,充分展示了他的技能。
   一到夏日的周末,父亲就带着行李出发了,到河边夜钓,他说:“夜钓感觉很舒畅,抛杆入水后,你就可以静静地想心事,鱼漂一晃动,整个人一跃而起,兴奋极了。”父亲还说:“夏季白天水温高,大鱼躲藏深水区,夜晚水温下降,大鱼更喜欢在浅水区觅食。”
   父亲从未空手而归,大多时候都是收获满满,鲇鱼几尺长,自己吃不完,他就送给邻居和牧民朋友。宝音叔叔最佩服父亲,跟随父亲两次夜钓,都一无所获,只能给父亲做助手,帮父亲挖蚯蚓。
   十五年后,实验站划归呼伦贝尔市管辖,整体搬迁到城里,母亲把养殖的绵羊、小猪和小鸡,都留给了宝音叔叔,宝音叔叔红着眼睛感激地说:“你想它们就回来看看哦”。我的几个蒙古族小伙伴也躲在大人的身后,不舍地看着我,晶亮晶亮的眼睛里泛着泪光,我本来因为进城的缘故而兴奋,但是看到他们的眼光,也不由得黯然神伤。
   我们全家坐在卡车后面的行李上,车子沿着草原自然路晃晃悠悠地前行着。望着辽阔无垠的草原、绵延起伏的山岗和波光粼粼的伊敏河,父亲一路沉默不语,我知道,他一定是满怀留恋,草原已经成为他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承载着他的美好年华,也承载着他的浓情厚意。
   多年后,当父亲第一次听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时,伴随着深情的歌声,父亲泪流满面。

共 46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草色青青,不仅形成了绝美的自然景观,还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由此而积淀了厚重的人文,陶冶出民族乐观豁达质朴善良的品格。父亲的草原,深邃的意境,洒满父辈的青春和汗水,刻录了无法抹去的记忆和依依难忘的深情。文章着眼于与父亲在草原生活的点滴往事,追忆的是草原民族相互关爱、热情善良和睦相处的往事以及家人之间的亲情,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美丽的草原景致、浓郁的民族风情贯穿其间,读来令人感慨。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3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泉        2025-07-02 21:41:39
  我们的父辈,经历了苦难,也迎来了辉煌,回忆那些苦中有乐的岁月,我们总会想起那个年代。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2 楼        文友:山泉        2025-07-02 21:44:17
  千里寻梅老师,我这边排版可能是有问题了,点击发出去时候是规范的,到页面就成这样,调不过来。实在抱歉!
   下次发文,你正文内不要留标题,我再试试能否规范。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2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7-03 07:30:26
  谢谢山泉老师,我这次换了一个排版软件,可能出问题了。还是要感谢江山的酒家,给我这个平台,表达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3 楼        文友:高原的天空        2025-07-05 09:57:33
  此文情景交融,余韵绵长。结构也收放有致,内容丰满。为老师娴熟的文笔和严谨的文字态度点赞。
   深深祝福……
云烟深处懒读书
回复3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7-05 14:36:10
  谢谢高原老师,拨冗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