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静静的背影(散文)

精品 【流年】静静的背影(散文)


作者:疏影横窗 童生,70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8发表时间:2025-07-03 10:16:18

一、初遇背影
   林小静这个名字,在我心灵深处静静地躺了二十余年。她未必认识我,我们甚至没说过一句话。仅有的记忆,定格在二十多年前一次文学骨干培训班上:齐耳短发,干净利落;她坐在第二排,我就在她的右后方。她双手交叉扶着课桌,全神贯注听课的样子,常让我恍惚回到小学课堂。我总忍不住留意她:左手托腮,右手执笔在笔记本上疾书;有时停笔沉思,目光盯在一处不动;有时手指插入发间,有时指尖在书页上无意识地勾画。但无论做什么,她的背脊始终挺拔笔直。每次抬头望向讲台,我的目光总会先落在她背影上。
   她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外衣,围着灰色围巾。有同学从她课桌旁经过,她总会递去一个浅浅的微笑。我暗自好奇:铁路系统竟有如此文静的女子?赶紧翻看班级通讯录,记住了她的名字——林小静(房建段)。
   那是一次短暂的培训,结束后大家各自返回工作岗位。
  
   二、在文字中追随
   我结婚生子,忙得焦头烂额,为应付差事偶尔写几篇“豆腐块”通讯报道。林小静则不同,她对文学的热爱与日俱增,笔耕不辍,文章频频出现在各大刊物。对她的仰慕之情日益加深,以至于拿到刊物,急切地在目录间寻找她的名字,在她的文字中吸取养分。
   她的文字如其名字般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无声地滋养着我这棵几近干枯的小树苗。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喊她“静姐”,同事们也默认了这个称呼!“看我静姐的大手笔。”读完她的文章,我常开心地和他人炫耀。只是,无论和谁分享,回应多是出于礼貌——尤其干工务的同事,没几个“咬文嚼字”的,不愿意听我“高谈阔论”。与周围的人谈文学,简直是对牛弹琴。
   我个性直爽,喜怒不藏于心。在我的心里,看到“林小静”三个字,就如见到她本人,那个挺拔的背影便在眼前晃动。透过她的文字,我仿佛感知到她健康的体魄,了解到她的工作近况,目睹到她的坚持,触摸到她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文字的执着。
  
   三、沉寂与转折
   相比于静姐的坚持和执着我逊色了很多。儿子出生后的十八年中,我的文学梦走到了荒废的边缘,动笔的机会寥寥无几。更多时间,和万千中国母亲一样,带孩子奔走于各大课外辅导班的路上,总盼孩子能“赢在起跑线”。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不负众望,在高考前一个月拿到了全球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书。我陪读的使命似乎就此终结。本打算做个闲人,追追剧,逛逛街,聊聊八卦,懒散度过余生。然而,一个不经意的转折悄然降临。
   那是2022年初秋,车间搬家。整理书柜时,一本乳白色封面的书籍从柜中滑落,砸在我脚上。疼得我龇牙咧嘴,反射性地将它踢出两米开外,落在同事脚边。他见我狼狈的模样,默默地弯腰捡起,表情忽然严肃起来:“确定不看?”眼睛直勾勾看向我。“一边儿去,不看!脚指甲都青了!”我将袜子装进裤兜,抬脚让他看。“《寻找消失的英雄》。林小静著。”同事慢条斯理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嘴里往外蹦。“等等!谁写的?”我杏眼圆睁,生怕听错。“林小静啊!不是你的静姐吗?”我单脚跳到他面前,抢过他手中的书,红色的七个大字映入眼帘——《寻找消失的英雄》题目下是两行小黑字,记不太清楚内容。再下方是醒目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同样红色字体。最下方四个黑体字:林小静著。封面背景为老式蒸汽机车和身穿工装的铁路工人。“我静姐出书了!”惊讶之余,将这本书双手捧起,墨香如一个个无声的密码扑面而来,撒入我广袤的心田,又如一缕秋风,裹着浓浓的金黄驻入我的灵魂。
  
   四、重燃的火焰
   之后一周,它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陪吃陪睡,连去厕所的时间也会分秒必争地利用。我的悲喜随着静姐的文字波动,梨花带雨是被故事人物所感动的真情流露,笑逐颜开是送给那些英雄们的初次见面礼。书中,霍桂花挺着大肚子将太原“防城图”藏入体内,途中遭阎锡山军队围剿,不幸流产。即便如此,她仍突破层层封锁,将沾满鲜血的图纸送到解放军手中,为太原城的解放提供了关键情报。她的名字未被载入史册,她的这一事迹没有惊天动地,但她临危不惧,舍身救国的精神永远值得传承。
   墨香中升腾出的一帧帧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双双坚定的眼神,重新点燃我对文学的热爱,赋予我重新提笔的勇气。然而,仅有热情和勇气还不足以支撑提笔的力量。如何选材?从何落笔?成了困惑我的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如黑暗中一道光,带我走过无数次的沼泽。我一度想尽办法想与我的静姐联系,但这念头终归是缥缈的,与其不着边际的幻想不如脚踏实地地实干。心血来潮过后便是沉静地思考。我深信,写作这事,旁人帮不了,只能靠自己多读多写。
   真正的好文章扎根基层。静姐的文字便是如此,接地气,从小人物中发掘大故事。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工务线路工,我深有同感,身边从不缺素材。可将成稿上报,却常遭质疑——不合时宜、篇幅过长,写法不对,甚至会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压稿、删改,几千字被改得面目全非。于我而言,成形的文字如同自己的孩子,每一个文字都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是情感的表达,是对主人公的敬畏。让一些不懂文学的人来评判,简直是糟蹋。几番折腾,又将创作的火焰几乎浇灭。
   我该何去何从?放弃,还是另寻阵地?
   心有不甘。我的偶像——静姐能坚持下来,走得那么远,站得那么高,我也一定可以!寻找新突破口成了当务之急。正当我愁眉不展,一个微弱且清晰的声音在体内循环:何不写写你培养孩子成才的心路历程?这声音轻柔,却直击心房,犹如空旷山野突然出现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动物,让世间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循声而去,哦,是那个背影,那些故事……
   三个月,22万字;六个月后,《淘气儿子的成才路》悄然出版。出版后,再次迎来同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嘚瑟”“不务正业”,连机关那些“高素质”的人群都抛来白眼。我仿佛成了见不得光的“病毒”,被疏远,被孤立,成为别人私下议论的热点话题。彼时,我扪心自问:是自己做错了吗?我没偷没抢,凭本事写点东西犯法吗?冥冥中那个背影如约而至,挺拔的背脊上若隐若现四个发着光晕的字“相信自己!”那一刻,仿佛被赋能——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注入我的血液。这股力量来源于:多年来,在一线工作植入骨子里弹簧般的坚韧——越是打压我,越是否认我,坚持走下去的决心反而愈强烈。幡然醒悟:与其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内耗,不如笔尖向下,让文字开花结果。
  
   五、墨香重逢
   时间的钟摆从未停歇,静姐的大作一部接着一部问世,我也默默地提升着自己的文学素养,于网络上发表了近五十万字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粉丝渐增。我们如同两列永不相交的列车,在各自的轨道上竭力前行。
   前几日午后,接到党办电话——通知参加集团公司文学骨干培训班。或许阴影犹存,或许是心存疑虑,我习惯性地回绝:“机会让给年轻人吧!”话虽如此,内心却非此意。谁不愿听名家讲座提升自己?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这次参培人员必须带作品,其他人不行。”闻听此言,我满心欢喜应下。这欢喜并非喜上眉梢,而是不敢外露的窃喜。
   我遐想着讲台上每一位老师的模样。林小静,我的静姐会不会也在其中?想着她站在讲台上的样子,我不禁嘴角上扬。
   培训日如期而至。走进教室,落座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学员手册,在授课老师名单中急切搜寻……第一页让我失望,难道我的静姐不来?失望中继续翻页,在希望即将熄灭时,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林小静,授课内容:纪实文学创作。这莫非是冥冥中的巧合?静姐竟知道我近一年的创作方向——非遗,可谓适逢其时!
   情感上,我渴望第一时间与静姐分享。但理智提醒我:压轴才是好戏。
   因种种原因,我在体制内的文学领域沉寂多年,对静姐现在的身份不太了解。仅有的信息是从她出版书籍的作者简介中获取的。如今她以什么身份站上讲台?很是期待!
   思绪被一阵嘈杂声打断,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学员中。依旧是干净利落的齐耳短发,后背挺拔笔直如昔,还是那抹深蓝色,还是一条围巾。唯一不同的是,她这次穿了一件半身长裙。裙摆恰到好处地遮掩了因长期走基层而变结实的小腿。周身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她抬手轻拭额角的汗珠,这细微动作也透着文人特有的沉稳和内敛。
   她悄无声息地落座于墙角的一个空座位上,手提包里的眼镜、手抄本、碳素笔是她听课的三件宝。我在听课走神时,眼角的余光还会不经意间停在她的身上,认真听课的样子还是那般迷人。顿时心生果糖的滋味——甜甜的,是甜到心坎里的幸福。我美滋滋地如一名粉丝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偶像,也如一个害羞的邻家小妹妹见到了素未谋面的心上人,这对于一个性格外向的我来说,简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有时会怀疑起自己的言行——这还是那个口无遮拦大大咧咧的女汉子吗?或许,这种感觉唯有热恋中的人儿方会知晓。
   一次课间休息,我从水房打水回来,静姐站在教室门口向我招手:“晶平,你最近写什么题材?”她笑眯眯地,声音柔柔地,生怕打扰到我。我毫无准备地看向她,愣了片刻,尔后回答:“小说、诗歌、散文都在写。”我怯怯地回答。“在写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向陈老师递纸条互动。”她指着给我们讲“散文写作与阅读”的陈志雄老师。“要把握机会哦!”意味深长地嘱咐我。她的温柔让我哑口无言,不敢直视她的正脸,只会频频点头。一群学员围来,我借此机会,如一名小学生般逃回教室,忐忑地猜想着——静姐咋会叫上我的名字,又咋会在七十名学员中准确认出我。难道是……
  
   六、笔尖下的战场
   结业前的最后一堂课,静姐,——不,此刻应称林小静老师——她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语气温和平缓,眼眸却迸发出炽热的光芒,有被文字淬炼过的智慧,有坚定信念的力量,有不忘初心的坚守,更有星火燎原的热情。二十多年了,此刻我终于近距离、面对面地正视我的静姐。她不再是那个青涩的小女生模样,而是多部作品的著作者,是媒体人,是记者,是一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熟而优秀的作家,更是集团公司文联文学协会主席。
   她平缓而坚定的气息从话筒扩散。我仿佛看到她正行走在王家湾管辖的铁路线路上。她与工长分喝着一碗米汤,就着咸菜,边吃边在本子上记录。“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是她下基层的信条。与工友们打成一片,在交谈中发掘闪光的文学素材。夜深人静时,伴着工友的呼噜声,她整理第一手采访资料,为每一位王家湾工友们的感人事迹而哽咽,泪水无声地滑落,洇染了字迹。读者们不会想到,那个生病住院,打着点滴,还坚持将王家湾故事写完的小女子,居然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高烧不退。她笔下每个跳动的字符,是真正带着高温,带着意念,带着信仰,带着滚烫的真情的。
   桑干河静静地流淌,王家湾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巨变,源于静姐的文字。她让社会知晓,看似“高大上”的铁路部门,还有如此艰苦的角落,还有这么多可歌可泣的工人,还有那么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者。
   电子屏播放的视频里,我看见静姐在档案室埋头翻阅,在台灯下奋笔疾书,在人群中寻找线索,求证解放太原城时驾驶首列火车进城的三位火车司机。一个个口头传说被证伪,一页页档案被翻出佐证。一部荡气回肠的《火车来了》,让尘封几十年的历史细节重见天日。她指间的老茧是故事的投影仪,笔记本是剧场幕布,日益加深的镜片是显微镜,即使是微小的尘埃落入她的眼中,定能淘出真金白银。
   1950年的抗美援朝,竟也有我们铁路工人的身影,并且从某个角度看,他(她)们还是主角!这对我,对更年轻的铁路职工而言,是认知的刷新——铁路职工也抗美援朝!是的,在静姐的《流沙》中,写道:曾有三千多名铁路职工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亲人,集结于丹东,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敌机狂轰滥炸下抢修铁路、架设桥梁、运输物资。许多人重伤或牺牲异国,幸存者仍以钢铁信念坚守岗位。查阅档案,反复求证。将口述历史凝结成文学作品,工程何其浩大。她风里来雨里去,顶严寒冒酷暑,为了一条线索,常需奔赴千里之外。出于礼貌与尊重,自己掏腰包买慰问品是常事,她从未抱怨。书中那些手握扳手而非刀枪拼命的铁路人,用血肉之躯证明:真正的战场从不止在烽火前线,更在每一列守护生命的滚滚车轮之下。
   讲台上的她娓娓道来,每个故事都如精彩的电影画面在我眼前闪动。铁路工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那份国家、集体至上的必胜信念,如刀如枪般在教室回荡,入耳入心,热血沸腾。
  
   七、背影如灯
   静姐的脚步所至,便是霞光万丈地,深埋尘埃的故事得以源源不断地晾晒,为后人所知。她的步伐不大,却步步扎实。她的个子不高,却能用笔杆掀开行业尘封的历史。她的眼睛不大,却能捕捉到真善美的精髓。当她俯身在笔记本上秉笔直书时,我瞥见她银丝末梢的化学颜料——并非纯黑,也非市面上流行的“奶奶灰”,而是红棕色。那是中国红经历风雨褪变的色泽,是铁路线上备用钢轨的颜色,是默默坚守基层的无名底色。她脸颊上若隐若现的斑点,是几十年行走基层,阳光烙下的专属印记。
   “大量的采访是为掌握一线资料,大量阅读资料是为辨明真伪,大量的文字是为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历史。”这是静姐说给七十位文学爱好者的话,于我当下的创作,更是一剂良方,助我少走弯路。
   静姐说:“不要为写作而去写作,也别带功利心。要带着真情实感去写。”
   她还说:“新闻结束的地方,恰是文学杨帆的起点。”
   二十多年的文学路上,我曾迷茫,我曾失望,想过放弃,想过逃避。但每当那个瘦小却挺拔的背影在眼前闪过,我便如获新生,满血复活,与繁星作伴,骑着用墨香打造的独角兽穿越糖果星球。那个曾经瘦小的背脊不断行走于历史的长河,用脚步、汗水、笔墨谱写出一部部荡气回肠的大作。厚重文字将她日益消瘦的肌体填充,弯腰捡笔的瞬间,我仿佛看到她愈加健硕,丰满,厚实的背脊托举着无数个文学爱好者的追梦身影。
   静姐的背影是一盏明灯,不仅照亮我,还是更多文学青年的路标。

共 555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二十多年前认识林小静说起,通过初遇背影、在文字中追随、沉寂与转折、重燃的火焰、墨香重逢、笔尖下的战场、背影如灯等七个部分,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对林小静的真挚情感。林小静一直默默无闻地创作,写生活,写基层,通过底层人物、普通人物的人生,用文学的形式,向读者传达真善美,传递进取精神,所以作者认为“静姐的背影是一盏明灯,不仅照亮我,还是更多文学青年的路标。”散文主旨突出,有形有神,语言流畅,凝练。用典型事例、丰满的细节将作家林小静这个人物刻画得极为成功。散文是有筋骨的,立起来了,因而有力量。一篇写人物的佳作,值得品嚼。流年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5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5-07-03 10:17:31
  静静的背影,亮亮的灯盏。
   写得好呢!
2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5-07-03 20:02:49
  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为《静静的背影》写精彩编按语。文章也因此而填色多多!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5-07-08 10:28:45
  是晶平写得好。真诚的书写定是好作品。
   散文一定要说人话。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