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梦想】情到深处意难平(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情到深处意难平(赏析) ————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吴需荣 举人,3943.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0发表时间:2025-07-03 14:32:57

古代中国人信奉视死如生,相信逝去的人会在另一个世界生存,而这些亲人时不时还会以托梦的方式和活着的人交流,所以梦到先去的亲人,在中国人看来是大事。对死去亲人的祭拜,更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甚至从皇帝开始,上行下效,举国皆祭。坦率说,对祖先的祭拜,更多的是敬畏,是仪式感,而只有和自己朝夕相处,感情真挚的生活伴侣,一旦离世,那才是深入骨髓的痛彻心扉。按理,对至亲之人的思念更应浓烈,但是,奇怪的是,这种亲人辞世以后,人失去了最为宝贵的生命中的另一半,也许已经痛苦得麻木,只有无尽的哀伤袭来,似乎反而很少有魂牵梦萦的记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万千宠爱,但贵妃死后,明皇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如梦”,没梦到过贵妃。对中国文人而言,爱人的离世当然是痛苦、哀伤、思念并存,情郁于中而发之于外,传统诗词中当然会有不少的悼亡诗,像李商隐元稹就有不少悼亡的佳作,后世纳兰容若更是将悼亡作为自己唯一的题材。这些悼亡诗中,苏轼的《江城子》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首词作于妻子逝世十年以后,作者偶然一次梦见妻子,魂魄终于来梦中了,那可是大事,所以苏轼不敢怠慢,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全部倾注到了词作之中,便郑重其事的写了此词。全文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感情深处,说话自然一气呵成,不会刻意遣词造句,所以本词也是明白如话,这才是情深意重的上品。首句就是直接说到十年生死,阴阳相隔,你我这十年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作者自己感慨十年生活的艰辛可以理解,为什么说死者也会有“茫茫”的感触?作者当然是在责备死者,十年了,你都没有托梦给我,我们都没在梦中相见,我都不知道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不好。无理的责备,完全不讲逻辑的责备,正是一个人对自己心爱之人的常态。“不思量”自然是在说我这十年,在刻意回避你,不愿意想到你。从苏轼的为人作风来看,他是旷达的,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情绪,像他思念家乡时会用新火煮新茶,让自己忙于其他事情以缓解自己的愁思,所以他有意回避对亡妻的思念并不奇怪,反而更加说明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深。然而,尽管我害怕想到你,不想想到你,可终究还是忘不了你。情到深处,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像我的手,我的脚,想不想你并不重要,你的离开已经是我无法割舍的永恒的痛。哀痛是情难自已无法自拔的,我尽管试图避免想你,可思念还是扑面而来。第二句自然是说亡妻了,王弗的坟在老家四川眉山,苏轼远在山东密州,所以相隔千里。当然,这里的“孤”和“凄凉”,貌似在说亡妻凄凉的孤坟,实际上也是在说自己。自己这十年,没有了亡妻的陪伴,何尝不也是孤独凄凉。第三句是想象,苏轼设想,假设我们现在见面,恐怕你已经认不出我来了,因为我满面风霜,鬓发已白。这是作者的感慨,感慨是有多方面因素的。首先是亡妻不在,自己一个人这十年艰苦落寞的生活;其次是这十年宦海沉浮,官场蹉跎;事业生活双不如意,原因当然是因为没有人照顾自己,因为妻子王弗已经不在身边,这是最终的感慨,也是自己遇到诸多不幸之源头。据说苏轼和王弗成婚后,王弗虽然年纪比苏轼小三岁,但却是真正的贤妻,把苏轼照顾的无微不至,所以苏轼感慨自己“尘满面”时,更加体会到对亡妻的感恩和深爱,因为他心里想到的肯定是,如果王弗在,自己何至于此。当时只道是寻常,王弗在时,苏轼生活中什么都不用操心,自有人为他着装打扮;哪怕工作中遇到什么事,也可以和妻子商量商量。可等到这一切都失去,等到自己满面风尘无人过问,工作生活遇到烦恼无人可说,才更能体会王弗的重要和对他的真爱。深爱至此,却天人永隔,天不佑有情人,生活是如此的不如人意,那是何其的悲哀与无奈!
   下片开始,开始写真正的梦境。我梦到我回到了故乡,王弗正在窗前梳妆打扮。这是女主人在家中最常见的场景,也是丈夫看到妻子最多的场景。梳妆和男子无关,很多女性也不让丈夫过问,一般丈夫也不会刻意观赏,但多少年后,这个场景还是深深的印在了丈夫的脑海之中。也就是说,连梳妆这样不会留意的小事都清楚记得,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王弗对苏轼的关心体贴自然更忘不了。妻子逝世虽然已经十年了,但她的一切其实并没有远去,只是我平素不愿意想起,不愿意回味那深入骨髓的痛苦。下一句继续是梦境,梦到两人见面,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不停的在流泪。人鬼殊途,我们无法想象,真的如果和一个曾经深爱过,但永远也不可能再见面的人真正遇到,会是什么场景。是高兴、欢喜?还是悲伤、难过?还是百感交集?苏轼是想象,肯定也是他真实的感受,觉得如果真有这个时候,自己肯定千言万语不知道如何说起,只能不停的流下泪水。王弗当然也是,所以这就是最真切的体验。虽然是梦境,但梦境又何尝不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心境,最真实的期盼。梦终究会醒,明月还是那个明月,人却躺在那个短松冈上,再也不能陪伴自己了。最后一句,苏轼可能是记起了当时王弗下葬的场景,或者说这个场景始终萦绕在他心中,只是为了防止哀伤断肠而平素不愿想起,现在既然已经梦到亡妻,所以也就不再顾忌,放任自己畅快的想到了当年的那个明月夜,自己亲手为亡妻浇上最后一抔土,还植了一颗小松树,让它陪伴亡妻。如今,松树想必已经亭亭如盖,但在苏轼心中,他记得的永远是那棵小树,小树陪伴的那个孤坟,还有最重要的,孤坟中躺着的那个曾经在他面前梳妆打扮,曾经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女子。情到深处,想到会心痛,不想吧却总也忘不了,最终还是在梦境中完成了刻骨的思念。
   全词如梦如幻,有现实,有想象,有梦境,而聚拢这一切的是作者的真情,是夫妻间永不磨灭的深爱。十年了,我从未念起你,但你从未远去。今天梦到你也许是偶然,但我必然会梦到你,因为我对你的万千思念,总有一天会进入我的梦里。这样一篇情深意切的悼亡词,也就总有一天会写出来。情感堆积太久,总需要一个时机来发泄,苏轼喷涌而出的真情实感一下完成了这篇千古之作,也完成了他对自己、对亡妻的救赎。
   一曲《江城子》,记曾经的一次山间共行:曾经细雨对花眠。小河潺,大山峦。玉手轻摇,共见日三竿。偶过僧房闲话语,峰太远,世多艰。人生漫漫却行难,变接旋,转孤单。回首何时,有笑靥承欢。风物依稀传袅娜,空垂泪,叹人间。

共 25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苏轼的《江城子》悼亡妻,是苏轼的一首悼亡佳作,词作表达了作者悼念亡妻的真情实感,10年生死两茫茫的孤苦心境。词作自然,明白如话,一气呵成。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是关于爱情、生命和死亡的赞歌,成为千古传唱的真情表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会让人情不自禁吟诵出来,表达我们的内心伤感和无限深情。从词作中体会出苏轼重情,心中的苦闷和惆怅,感佩时事艰难人生无奈。作者赏析到位,理解精妙,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真情图画,引人入胜。感谢来稿,祝写作快乐!【浪花编辑:美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7-03 20:30:56
  名言荟萃:1、万千思念,总有一天会进入我的梦里
   2、不想却总也忘不了,最终还是在梦境中完成了刻骨的思念
   ------吴需荣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