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象坎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象坎记(散文) ——无问西东之那山那水


作者:柴门石道 白丁,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1发表时间:2025-07-04 08:45:59
摘要:对家乡的怀念与情感

在浙江东南地带,矗立着两座雄伟的山脉,一座名为括苍,另一座称作大雷,两山间隔着一条溪,叫永安溪。若论高度,它们分别是这一地区的老一、老二。老一括苍山位于溪南,独具阳刚之气;老二大雷山则位于溪北,洋溢着阴柔之美。阳刚为公,阴柔为母,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一直觉得,这两座大山,仿佛是一对坚贞不渝的夫妻,尽管彼此溪流相隔,却始终坚守相望,历经岁月的变迁而恒久不变。
   山脉高耸,脉络广阔。这两座山孕育了无数的支脉,而这些支脉又衍生出无数的沟壑。清泉在这些沟壑中潺潺流淌,永安溪一路汇聚,成为浙江第三大流域——灵江的上游。它宛如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台州地区的无数生命。我又认为,括苍山是父亲山,大雷山是母亲山,而永安溪,则是台州的母亲河。
   在这两座山的正中央、括苍山的北麓与永安溪的南岸之间,有一个地方名为象坎。这里分为两个村落,西边的称为西村,东边的叫作东村。我出生在西村,在这里长大。东西两村尽管地理位置上有所区分,但外界统称当地居民为象坎人。
   由于东、南、西三面被山脉环绕,北面又有永安溪阻隔,象坎显得相对闭塞和落后,自然也较为贫穷。然而,象坎正是由于这些天然的屏障,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得以保持其碧水环绕、绿树掩映的宁静美景。我小时候,象坎村舍、田地、道路、溪流、池塘井然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不富裕,却十分安宁,宛如一个世外桃源。后来读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不禁痴想,孟浩然描绘的不正是象坎的景象吗?
   “象坎”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从未深入探究过,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并使用它。20多年前,在临海博物馆参观时,偶然看到一颗陈列的象牙,上面标注它出土于白水洋镇的象坎。这让我突发奇想,难道象坎与大象有关?或许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有大象栖息、出没?又想到这里并非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大象的出现似乎不太可能。尽管有过这样的思考,但最终没有结论,引得我好奇。
   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教授胡正武,代我专门向原临海博物馆的三见馆长请教。三见馆长说,这颗象牙,确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象坎的,但关于它的来历,无人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据他推测,或许是古代某商贾遗落于此,因为象坎是古代重要的驿站。我的另一位朋友,如平卢兄,长期担任临海宣传主官,对本土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热心地帮助考证,但最终还是未能解开象坎象牙之谜。后来,他赠送我一本《临海市地名志》,书中记载,因为东村有一块岩石形状酷似大象,而西村则有一块岩石形似神龛,因此取“象”和“龛”两字,将东西两村合称为象龛。由于“龛”和“坎”发音相同,为了书写方便,人们逐渐用“坎”代替了“龛”,久而久之,这一习惯约定俗成,象龛便演变成了象坎。这是目前最官方的解释。
   幼年时,父亲曾向我讲述过关于象坎由来的传说。由于岁月的流逝,记忆变得模糊,故事的细节也逐渐淡忘。在他七十岁生日时,应我的请求,父亲再次向我讲起这个故事。
   自古以来,由于交通不便,金华、丽水以及台州仙居县等山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货物交流,主要依赖水运,永安溪成为了山海之间至关重要的物流通道。而对于那些贩夫走卒、求学赶考以及走亲访友的人来说,陆上的驿道,才是他们往来的主要途径。象坎,位于临海与仙居的交界处,成必经之路,自然地成为一处重要的站点。我童年时,家门前还可见到一排用青石板制成的柜台,据说,那是村里人向路人售买食用等物品的地方。旁边还有一座路廊,为过路的人提供休息之用。
   父亲讲的传说中,来自处州(今天的丽水)的胡氏三兄弟,为了前往沿海台州挑盐,途中夜宿象坎。他们被这里的青山、碧水所吸引,认为这是一个风水宝地。于是,他们将用冬青木制成的扁担和用黄荆木制成的短柱。分别插入东、西两头的泥土中,并许下愿望,如果这两木能够在此生根发芽,他们就选择这里定居。第二年,他们再次挑盐经过此地时,惊喜地发现冬青和黄荆都生机勃勃。三兄弟被这块土地的神奇所打动,决定迁居于此。长兄定居在西边,而二弟和三弟则住在东边。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东、西村。这三位兄弟,也便成为了象坎胡氏各房的始祖。
   父亲所讲述的传说,除了扁担和短柱成活难以置信外,其余部分似乎更接近现实,但缺乏文字和实物的证据。近年来,一些热心的族民根据宗谱,走访了金华永康、丽水缙云等地追宗寻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最终证实,传说中的象坎祖上三兄弟,确实来自缙云县胡源乡上坪村。长兄名叫伯淳,二弟叫兆祖,三弟叫龛山。伯淳定居象坎后,曾写下了一首七绝:“处州来到象龛山,少年英雄不等闲。伯仲东西分卜宅,水如玉带岭如环。”这些信息,都是在缙云上坪村的宗谱中找到的,为父亲所讲述的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今年清明时节,应东、西两村族人的邀请,我跟随前往缙云上坪村寻根祭祖。上坪村地处深山,山水环绕,绿树成荫,风景独特而美丽。翻阅宗谱,得知象坎始祖伯淳、兆祖、龛山,原来是明代开国大将胡深的后裔。上坪村的族人为了纪念祖公胡深,在村后山坡上修建了一座占地数亩的胡深陵园,供后人缅怀、祭奠。在村宗祠旁,矗立着胡深立马雄风的雕像,宗祠内,还珍藏着胡深当年使用过的重达八十斤的大刀。面对如此辉煌的祖上历史,敬仰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祭祖归来不久,在百度百家号上读到《台州城外安禅寺,潘耒借宿到客房》一文,作者网名“麻菇岩”。麻菇岩位于仙居县下各镇,紧邻我二姑夫家的西郊村,距离象坎仅四五里地。它因是仙居八景之一的“麻菇积雪”而闻名遐迩。因此,我对他在百度百家号上的文章特别关注。文中提到,清康熙年间任职翰林院的大学者潘耒,曾撰写《游仙居诸山记》一文,文中记载了他某次从临海前往仙居的途中,在抵达仙居前的最后一夜,借宿于象坎的安禅寺。文中还介绍,解放初期,象坎曾是临海的一个乡,名为象坎乡,1956年并入白水洋乡,1961年随白水洋公社划归仙居县,1963年又划转至临海县。“麻菇岩”的文章,让我知道我的老家不仅留有清代大学者潘耒的足迹,而且曾经是一个行政区域的中心。
   安禅寺位于东村,十多年前重建时,虔诚信佛的母亲倾力相助。我被母亲感动,也曾出资支持。好几年过去,这件事渐渐淡出了记忆。读了“麻菇岩”文章后,我急切地回到那里探访。这座寺庙坐落在东村长田山的北麓脚下,寺门上悬挂着一副对联:“地名象坎民古随日月,寺曰安禅佛慈护生灵”。寺内立有一块史碑,上面记载,安禅寺曾是临海城出西门的著名道场,始建于唐五代后周广顺元年至三年(公元951-953年),最初名为禅师庵。到了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它被更名为安禅院。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僧人道重进行重建,并将其命名为安禅寺。《嘉定赤诚志》和《台州府志》均记载,安禅寺历代香火旺盛,声名远播台州。遗憾的是,在民国时代,寺庙被匪乱所毁。
   在安禅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象坎,原来是一本内在丰富、厚重、美丽的书。而我,一个在这里出生并长大的人,直到年老才刚刚翻开它的第一页,不禁深感惭愧。
  

共 28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叙写了家乡村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家乡深切的怀念之情。文章条理分明,开头简介浙江东南的两座雄伟山脉引出母亲河“永安溪”,由此再引出下文对“象坎村”的相关叙述,结尾表达作者对家乡“象坎村”的怀念之情。文中多出描写生动形象,给人深刻印象,如“这两座大山,仿佛是一对坚贞不渝的夫妻,尽管彼此溪流相隔,却始终坚守相望,历经岁月的变迁而恒久不变。”比喻恰当,写得多好!“象坎正是由于这些天然的屏障,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得以保持其碧水环绕、绿树掩映的宁静美景。我小时候,象坎村舍、田地、道路、溪流、池塘井然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不富裕,却十分安宁,宛如一个世外桃源。后来读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不禁痴想,孟浩然描绘的不正是象坎的景象吗?”描绘出令人神往的美好环境。好文推荐!(丁香散文编辑:蓝色光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7-04 08:48:07
  象坎村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神往!有机会一定要去那里看看。
回复1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7-04 21:19:44
  我是江山新手,今天上发一篇小文,喜得主编老师一长段编者按评论,深爱鼓舞,感谢感动!自此,我更爱江山,立志山添彩!
2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7-04 08:54:38
  我个人以为,如果本文后半部分在介绍一下象坎村村民现在的生活状况,那本文就更完整了。此建议是否妥当请作者思考。
3 楼        文友:闰土        2025-07-04 15:20:33
  作者文字功底好,朴实耐读,文章有新意,写作手法独特。
4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5-07-04 19:46:24
  非纯首发作品,不能列入社团征文。
   2025年1月25日
   象坎记
   http://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1/04/content_218732.html
江山编辑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