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家乡那一座桥(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家乡那一座桥(散文)


作者:山水耕夫 举人,331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8发表时间:2025-07-05 11:33:12
摘要:【原创首发】自宣布开工之日起,新张屋大桥重建施工稳步推进,从去年12月份开工,到今年3月份竣工,经过短短的100多天时间,一座比原来更加气势恢宏、宽阔通畅的大桥,便在原来被洪水冲垮的地方重新崛起,如同绚丽的彩虹横空出世,以其靓丽亮眼的唯美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如此快捷的工程进度和建设速度,如此令人眼界大开的建设成就,不啻为人间奇迹,不禁啧啧称奇,万分惊叹!

春节前,我打电话给老家的堂叔,除了唠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主要了解灾后重建的情况。他是去年6月16日特大洪水的受灾户,住房被淹没近5米的高度,所幸主体房屋是砖混结构,虽被洪水浸泡却没有倒塌,至今墙壁上还留下一片污渍。但是几间平房和所有的家具电器,都被洗劫一空,荡然无存,损失20多万元。那场历史以来最大的洪峰,伴随凄厉的风雨,掀起惊涛骇浪,肆虐地侵袭我们的家园,席卷田园庄稼,冲毁桥梁道路,让许多乡亲的房屋倒塌,无家可归,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处满目疮痍,一片狼籍,让人怵目惊心,永生难忘。
   他告诉我老家目前的情况,说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在党和政府的倾力支持下,灾后重建顺利开展。房屋倒塌的重灾户全部搬入新居,毁坏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修复,乡村道路基本恢复通行,一河两岸的防洪堤在除险加固的基础上,还向上下游延伸了两、三公里。说到这里,他还欣喜地告诉我,老家屋面前的那座水泥大桥,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桥墩部分已经浇筑完成,现正准备吊装和铺设桥面,不久便可以竣工验收,正式通车。我听到这些好消息,自然感到内心欣慰,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我们所提到的这座桥,叫做新张屋大桥,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一座钢混结构T型梁桥。它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轻盈地跨过清波涟漪的小河,把矫健的身姿倒映在柔波之中,为故园山水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更像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默默地驻守在宽阔的河面上,与洪波浊浪进行永不停歇地较量,让隔河相望的两岸紧密连结,为村民来往通行提供便利。经过漫长时空的积累和沉淀,人们对于它自然产生一种依恋情结。当我听到有关这座桥重建的消息,尤其感到特别地高兴,心里如同翻江倒海,奔腾激荡,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根无形的丝线,缠绕我的思绪,牵引我的情怀,将我带回到过去难忘的岁月……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当时二十五岁,正值热情如火的青春年华,受到上级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为了烧好新官上任“三把火”,我通过走访群众,深入调研,对本村经济社会情况和发展思路,有了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经过缜密思考和反复认证,拟定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兴办活性炭厂、办好村级林场、完善村级电站供用电网络、营造万亩速生丰产林、管护七千亩松脂林基地等项目,巩固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打通断头公路、架设村内桥梁、安装自来水、完善学校教学设施等民生项目,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三是制定《村规民约》,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村级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这些村级建设治理方案的提出,得到全体村民的高度认可和热情支持。蓝图既已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各项计划适时推进,变成一项项热火朝天的行动,化作一个个绚丽多姿的图景。仅仅半年时间,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村级面貌发生极大变化。
   在诸多项目推进计划当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兴建新张屋大桥。它横跨于中赤河的樟树潭河段,全长50米左右,连接一河两岸百多户人家,是当地居民日出夜归、南来北往、耕田伐木、经营生计的必经之路。这里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或许是祖先在此处肇基的时候算起,便架设了一座简易的小木桥,经常被洪水冲垮,造成交通中断、生产停滞、出行受阻。当地村民群众一直怨声载道,时常望河兴叹。一旦桥梁倒塌,只能依靠木排摆渡过河,水势汹涌,浊浪翻腾,如同脱缰的野马,颠簸起伏,险象环生,让人提心吊胆,心有余悸。只有等到汛期结束,洪水退去,才能重新架桥,以解无桥过渡生产停滞的燃眉之急。
   由于这里河道渐宽,水面开阔,潭深流急,只能以漂浮于水面的木排作为平台,组织二十多个精壮劳动力,在河面上演绎一场精彩而危险的架桥大戏。他们身穿短裤,赤膊上阵,齐声喊着劳动号子,将八字形的桥码树立水中,使用撑杆、竹篙、篾索等劳动工具,将长长的桥板托举起来,承放到立起的桥码上,用木槌将桥码的尖端打进河底,楔入松散的砂石之中。在确认此块桥板完全固定后,再开始架设第二驳桥。如此一驳一驳桥板延伸下去,直至十几块桥板全部架设好,铆上粗大的铁链,防止洪水将桥板冲走,此时方可歇上一口气。然后,由德高望重的架桥主事人到桥面上来回走一遍,高喊几句保佑桥梁永固不倒的吉利话,点燃早已准备好的大红鞭炮,大家击掌呐喊,相互祝贺,才算大功告成。在险象环生的架桥过程中,如果稍为操作不当,架好的桥板就会像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一驳连一驳全部倾覆于水中,极有可能给置身于桥板底下的架桥人员,造成致命的伤害,酿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每次架桥的时候,不但要投入巨资,备足材料,耗时费力。而且工艺繁杂,操作困难,隐患严重,屡出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架设一座坚固耐用的钢筋混凝土桥梁,避免洪灾过后搭建木桥的危险,成为当地群众最为迫切的期盼,是萦绕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百年梦想。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小到大在小河边上长大,无数次看到洪水冲垮小木桥,大人们只好撑桥板拼成的木排过河,继而组织许多人架桥的情景,完全了解几代人热切的期盼,体谅乡亲们内心的苦衷。因此,我在上任伊始,便把修建新张屋钢筋混凝土桥梁,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随即,立即着手项目前期准备,向县交通局提出建桥申请报告,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测量、桥梁设计和资金预算,向县计划委员会及物资局申请解决钢筋水泥指标,招标确定施工单位等,为项目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最大难点建桥资金问题,首先向林业部门申请50立方米的自用材砍伐指标,与本村籍的中赤中学黄校长取得联系,将砍伐的上等杉木销售给他们兴建校舍,筹集到八千元木材款作为前期启动资金。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筹备,前期准备工作初见端倪,成效明显。等到汛期结束之后的深秋季节,在震天动地的鞭炮声里,在当地群众热切关注的目光之中,上赤新张屋大桥建设项目终于顺利开工!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许多时候都需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放下身段,恭恭敬敬,硬气不得。许多事情都需要事必躬亲,亲历亲为,无可推脱,无可依附。有时甚至要拉下脸皮,陪着笑脸,求爷告奶,唯唯诺诺,方能成事。即便是进入领导或者办事人员的办公室,也要怀揣一、二包香烟,给在场闲聊的每一个人都发上一支,然后把未发完的烟盒恭敬地放到领导面前的茶几上,方显得有点识相懂礼貌。否则,一定不会给你好脸色看,甚至当面拒绝你的要求。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没有后台和背景,自尊心极强、颇有主见的村主任而言,的确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为了办好建桥这件最为紧要的事情,能够保证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财务安排上有较大的自主权,避免其他干扰因素,影响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坚决推辞乡党委要求本人同时兼任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意见,建议改由其他人主持支部工作,只求能够专心致志,埋头做好建桥这一桩大事。因而集中时间和精力,经常奔忙于县政府各部门诸如县计委、交通局、水电局、林业局、扶贫办、以及物资公司、水泥厂等单位之间,争取建桥项目资金,审批木材砍伐销售指标,解决钢筋水泥等建材问题。从递交申请报告、与上级单位沟通、找领导签字、下达计划、签发物资供应文件,然后到物资局开具钢材供应单据,前往岩前水泥厂接洽供货,交清货款,排定水泥提货单,落实运输车辆,将这些物资运回村里,卸货到施工场地。如此一整套程序下来,跑得腿脚发软,累得灰头土脸,搞得极其狼狈。其实苦与累倒还好说,只是看人家脸色行事,更加让人无比难堪。经过一番神操作之后,竟然将这些事情顺畅地办好,达成原先预定的目标。过后认真回想一下求人办事的复杂过程和圆滑程度,让自己都感到惊讶。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拮据,各种物资极其匮乏,市场商品交易基本上属于卖方市场,现今产能过剩难以销售的钢材、水泥、瓷砖等建筑材料,当时都是抢手的紧俏物资,与现在物资富余甚至过剩的状况相比较,诚然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所有的紧俏物资,都在要害部门的掌控之中,具体分为计划供应价格和市场供应价格,两者之间存在上千元的差价,这无疑给基层单位带来极大的诱惑和难题。根据新张屋大桥周边地形,县交通局将其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因而钢材水泥的需求量较大,物资供应指标尤其是计划供应指标,一般的情况下难以申请。而且,由于当时行政体制僵化,服务功能低劣,特权思想甚嚣尘上,吃拿卡要现象层出不穷,贪污贿赂腐败现象极其盛行。如今轻而易举能够解决的问题,在当时却比登天还要难。不花费许多心思,不动用各方面关系,不经过无数次的折腾,根本不可能达成目标。在如此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我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还是争取到大部分计划供应指标,节省了一大笔建设材料的成本支出。对于计划内供应不足部分的钢材水泥,只能用市场议价方式来解决,或者采购其他大型工程剩余的建筑材料。当我打听到县重点项目下坝石横峰水电站的仓库里,尚有部分未用完的钢筋,马上从武平搭车到下坝福兴村,走路到石横峰水电站建设工地。然后,通过在那里当财务的本村退休干部张亿福,找到有关领导疏通关系,将剩余的钢筋采购回来,确保建桥的钢筋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建筑工程技术还相当落后,缺少大型的机械设备和配套的制作工具,开公路、架桥梁、建房子都是技术含量极高的工程,需要完成清基挖土、砌石码砖、截水围堰,搭支架、浇水泥、轧钢筋等一系列施工环节,基本上都需要用人工完成。据说1994年前后武平至龙岩205国道拓宽改造时,全线工地才一台挖掘机,各工段都强烈要求使用,可见竞争异常激烈。在新张屋桥建设过程中,总造价接近8万元的建桥资金,对于一个财政空壳村来说是最大的难题。只能统筹各方面的力量,穷尽一切可能的方法筹措。为了降低工程造价,填补资金缺口,只好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解决部分砂石问题。同时,组织人员到暗坑里集体公山砍伐100立方米松木,解决建筑支架和模板问题。这些措施通过村两委宣传贯彻,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热烈响应,并且及时筹集完成,为大桥顺利竣工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
   乌飞兔走,白驹过隙,时间过得飞快。农历一九九0年春节前夕,经过一年半的紧张施工,在全村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新张屋大桥顺利建成。父老乡亲奔走相告,额首相庆,纷纷涌上桥头,亲身体验一桥飞架南北的顺畅,感受天堑变通途的快捷。许多老人情不自胜,热泪盈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新张屋大桥的胜利建成,告别了一旦遭遇山洪暴发,便造成道路中断,只能隔河兴叹的尴尬局面,改变了上赤村一河两岸交通条件和人文景观。真是往事不堪回首,今日心想事成,明日犹可期待。从祖先肇基上赤村开始,当地居民几百年以来的热切祈盼,终于夙愿得偿,梦想成真,变成眼前可见的现实,谁人不为之兴奋难抑呢?
   自上赤新张屋大桥建成至今,经过三十五年的人间岁月,走过漫长的风雨历程。它横跨于上赤河畔,屹立于河波之上,迎战滚滚洪涛,倒映悠悠清波,承受车轮辙印的辗圧,映照日月星辰的光影,静静地坚守自己的岗位,孜孜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为这一片土地增添恒久不变的魅力。以其深固不徙、初心永存、坚贞不屈的坚贞操守,为当地的父老乡亲提供便利,为故园山水增添无限活力,发挥其所应承载的功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在新张屋大桥建成之后不久,随即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却时常牵挂这座桥梁的安危,时刻关注它的运行情况。在我的记忆当中,1990年“8·25”洪灾,是大桥建成之后经历的第一场特大洪水,巨大洪峰掀起污泥浊浪,裹挟朽木枯枝,排山倒海般倾泻而至,猛烈地撞击T型桥梁。经受这次洪水的冲击,除了因为没有设置罗栓的设计缺陷,导致中间部分的T梁向下位移10公分,桥梁总体安然无恙。此后,陆续发生几次特大洪水,包括2000年“8·2”洪水、2020年“6·8”洪水等,都未对大桥造成实质性破坏,交通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我于2006年冬天,回到中赤乡担任人大主席期间,采纳外出老干部的建议,随即与乡政府兰乡长协调,由中赤乡财政拨款5000元,制作桥两边镀锌管简易栏杆,为通行安全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2002年发现左岸桥梁因模板腐烂,略有下沉,桥面不平。我当即找到交通局长反映情况,申请补助2万元铺设柏油沥青路面,确保桥面的平整顺畅通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从这些实实在在行动当中,可以看出我对这座桥付出的诸多努力,倾注的特殊感情。
   然而,农历丙辰龙年的6月16日,一场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从天而降,瓢泼如注,24小时降雨量达到470多毫米,形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洪峰。使地处武平中南部的家乡肆虐成灾,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洪灾浩劫,惨不忍睹。家乡上赤村中的三座大桥首当其冲,遭到滚滚洪波的袭击,留下极其严重的创伤,经鉴定全部成为危桥。新张屋大桥的中间一段桥面,几百吨重的庞然大物,竟然被巨大的洪峰掀翻倾覆,隐匿于十几米以外的滔滔巨浪之中。当时远离家乡人在深圳的我,得悉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顿时心如刀绞,满怀悲慽,伤痛难抑,险些掉下泪来。

共 713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讲述了一座桥的前世今生。桥不算很大,但却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村民出行往返都得要经过这里。在这座钢筋水泥大桥诞生之前,河上也有桥,但却是简易的木桥,每遇暴雨就会出现险情,甚至被洪水冲垮。作者详细地讲述了三十多年前修建这座大桥的经历,从他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基层领导是怎样克服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历经了数十年的风雨,之前的那座大桥老了,又到了该新建的时候。而当年带领大伙的建桥人也已退休。然而他心系家乡,仍然关心着大桥的建没。读着作品上灵动的文字,我们仍然为之感动。作品文笔流畅,朴实生动,不光讲述了一座桥的前世今生,也反映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责任担当。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7-05 11:35:44
  一座桥的前世今生,融进了作者半生的情感!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7-05 11:37:05
  感谢作者带来的佳作,期待更多作品在这里首发!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7-05 11:37:30
  恭祝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山水耕夫        2025-07-05 11:48:56
  感谢秋语社长的编辑和点评!双休日放弃休息,拔冗审稿,精神可嘉,十分感佩!谢谢!
一个作文学梦的公务员,希冀驾驶着梦想腾飞,在思想的天地里翱翔,呼唤着人类灵魂的回归。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