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一路拾芬芳(散文)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庄稼有了肥料,才能根深叶茂,果实才能结实饱满。
一提到肥料,自然就想到农家肥,一想到农家肥就难免不想起粪便,一提起拾粪,肯定有人会捂着鼻子跑得比大灰狼还快,但没有屎尿臭哪有稻米香?或许,没有当过农民的人是不会真正理解他们对农家肥的感情,也不会知道农家肥对庄稼的重要性。
那时物资极其匮乏,没有什么化肥,即使有,也没有钱买,因此,农村当时用的肥料绝大部分要靠农家肥,然而农家肥主要是靠草料和家禽的粪便,但当时的草料做燃料还不够,留在关家禽的圈或栏里的粪便也十分有限,所以,拾粪就成了农家不得不干的活。
老屋后是一排牛栏,里面关了几头牛。每到凌晨四五点,冬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正在温暖舒适的被子里就听见过道里咚咚的走路声,那是隔壁的爷爷上茅厕……
他像个定时闹钟,每天准确无误提醒我该起床拾粪了。那时,就算再想窝在被褥里不愿出来,但也没办法,因为有拾粪的紧要任务,就不得不起床。
当时我正在上小学,为了挣工分,除了节假日,平时早上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也得拾粪。
拾粪主要是以狗、鸡、牛、猪的粪为主。其实那时的猪散养的很少,主要是下了仔的母猪,因为它们要带着一群猪仔在外觅食、玩耍,这一过程会排出粪便。
拾粪这一光荣的劳动开始是跟着大人学的,我在这方面似乎特别有悟性,三两个回合就学会了。可以说,基本上属于自学成才。学会后,就可以单独出去闯江湖了。
我人小,但用的拾粪工具不是特制的轻便挑子,而是最原始的对我来说很笨重的锄头。所以常常拿不稳锄头,颤颤巍巍,定位不准,还生怕被人抢去,情急之下,要么拾不干净,要么刮了不少泥土……不像有人用特制的小铲,像个勺子,轻便、精准。他们走在前面看见动物粪,手一伸,一铲一个准,所铲之处没有剩余的粪便,也没有多余的土或别的杂草,那才叫干脆利落。
有时笨重的锄头几次剐不到动物粪,恨不得丢下它,顾不上臭和脏,想立马用手去抓……
捡粪,既要靠运气也要靠技巧。运气自然不必多说,所谓的技巧,一是先近后远,先大后小,要“吃在碗里看在锅里”,即要目光长远,下手要“快、准、狠、稳”;二是选路线、路段,这当然是指鸡鸭鹅狗等家禽经常出没但人很少去的地方,这里的粪便自然多;三是要看时间段。理论上,捡粪主要分三个时段:早、中、晚,早上及傍晚最佳,中午次之,如果清晨去,则以鸡狗牛等禽畜最早出去的时间为准,如果晚了,就捡不到多少,因为别人抢先拾了去。但事实上,越是拾粪高手、“江湖老手”越是反其道行之,出其不意,不按常理反而有更好的收获。
拾牛粪是最快的途径,其次是猪粪、再就是狗粪。
有时拾不到足够的粪时,会死死地盯着牛屁股,恨不得它立即屙一庖屎出来。其实牛及其他家禽家畜排便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它们在觅食或边吃边排便。牛常常在吃着草时突然将尾巴扬起,大便“噗噗”往下泄,大有排山倒海之势,酣畅淋漓,场面不小,一下子就堆成了一座小山。如果遇上牛排便,一定会兴奋不已,庆幸自己时来运转的同时还感谢“神牛”所赐!
猪的排便方式有点类似,不过排完便后欢快地甩动尾巴,扭着浑圆的屁股……
另外就是经常跟随狗等家禽,只要一见到它们排便就立即下手,正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鸡鸭粪便到处有。”如果捡到冒着热气的狗粪,就像捡到几元钱那么兴奋!特别是看到狗抬高脖子,屁股略微下蹲,知道这是它排泄大便的前兆,每次发现有这一动作,说时迟那时快,就立即把粪箕靠近,用锄头将粪便往粪箕一刮,不偏不倚,粪滚入正中。一阵惊喜。
鸡粪或鸭粪,拾起来太慢了,零零碎碎,太散,既消耗耐心又浪费时间。如果看到有狗粪或猪粪这类大的,自然先去拾,鸡鸭粪就放到后面再慢慢收拾。
为了种好田,为了有个好收成,为了吃饱肚子,人畜的粪便是最好的肥料,这些有机肥都是宝,来不得一丁点浪费。每次出猪栏粪,大人一肩一肩挑,小孩帮着收拾好、倒进粪箕。有时不小心掉在地上,立刻捡起来放进去。拾粪为了挣工分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拾满整框粪的成就感和眼前似乎长满绿油油、金灿灿的青菜、道稻谷的丰收景象。
如果单独使用农家肥,不用化肥收成自然不够理想。肥料主要分为农家肥和工业化肥。农家肥主要包括发酵后的稻草、杂草树叶、草木灰、人畜粪便等,用它们生长速度较慢,遵循作物本身的规律生长,产量不是特别高,但种出来的蔬菜瓜果不仅抗病力强,而且还保持着它们最原始的风味,且口感极佳,令人回味无穷;化肥主要有氨、氮、磷、钾等肥料。用上它们,生长速度快,庄稼产量高,但抗病利差,口感也失去了蔬菜瓜果本身最原始的味道,就是说吃不出它们本身的纯正风味。这就像一种用最传统的方法:自然的草料、五谷杂粮喂食禽畜,一种是用饲料养殖禽畜的成长速度、口感明显不同的区别一样。
当然,单独使用农家肥也有它的缺陷,就是生长周期较长,只有农家肥与工业化肥科学搭配使用,才能真正实现高产增收,中国才能以不足全球6%的土地养活全球20%的人口。
以前,物资极度匮乏,短缺的食物无法养活拥有十几亿的人囗大国,被逼无奈,只得采用了化肥和饲料,同时引进了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的青菜、洋猪等,因此,有很多的当地品种被慢慢淡出了视线。
现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嘴,为了响应“绿色环保安全食品”的号召,一部分有眼光的人全身投入到农村,大搞绿色食品开发,还有部分特殊群体,与农户或承包商达成合作,承包一些蔬菜、瓜果场地,利用视频监控,请专人管理,全程监督使用农家肥,不使用农药,以便能及时享用到纯绿色食品的美味……
至此,曾一度消失的土特产、土猪等地方品种又渐渐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并上了我们的餐桌。此正是回归农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