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感伤孤独(赏析) ————读张先《天仙子》
张先是北宋词人,而且是北宋最长寿的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算是个寿星了。他虽没有晏欧那样的盛名,但却深得这些文坛领袖的褒扬,也和他们交往颇深。他和欧阳修是同科进士,当时的主考官就是晏殊。他后来的成就之所以没有欧阳修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官运不佳,一直在江南任小小的地方官,影响不大。苏轼到杭州任职以后,两人成了忘年交。张先身体很好,八十岁了还娶了个十八岁如花似玉的小妾,苏轼写诗打趣他,留下了那句著名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而且,苏轼开始填词就是与张先交往期间。当然,苏轼早期热心仕途,以诗文为重,贬官杭州以后,逐渐收拢了功名利禄之心,于是也开始了填词这种文人士大夫的雅好,不奇怪。但是,苏轼开始填词肯定也受到张先的影响,甚至有学者认为,苏轼的早期词,都有着张先词风的影子。张先最著名的词就是这首《天仙子》,也是他自己最深爱的作品。这首词的主题是伤春悲秋,是文人的管用主题,但他在词中呈现出的孤独感,却还是令人有些奇怪的——一个饱受当时文豪推崇的文学家,一个家境富裕妻妾成群的富家翁,居然也有孤独感?也许,这就是普通人诟病艺术家“疯子”或者“神经病”的原因,当一个艺术家真正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时,不管身边有多么喧哗,他可能还是会感到孤独,感到无人了解自己,这就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所说的“车水马龙的荒原”。艺术家到了极致,极度沉浸在自我的内心世界中时,就会与世界格格不入,从而产生无法消除的孤独感,这不是中国人特有的感受,中国人还相对内敛,而外国人有时会更疯狂,像尼采就孤傲到最终成了狂人疯子。
本词全文是:“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境,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词前还有个小序,大致意思是说有朋友约自己小聚,因为生病没有去成,所以在家无聊中写就此词。从词中看来,作者很有兴致,哪来的病,大概是中午酒喝多了晚上不想继续了,同时又兴起了一些感伤落寞的愁绪,便宁愿享受孤独,并将这孤独付诸词中,从而成就了这首名篇佳作。
词中先是叙事,说我喝着酒,听着水调歌,不知不觉喝多了睡着了,现在睡醒了,但愁思还未醒,就是说愁思还没散去。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运河后所创,可能是劳动号子之类,炀帝劳民伤财,民工劳苦不堪,所以这种歌曲中肯定也有伤怨之语,后来文人填词,应该也多感伤之句。可以看出,作者就是用对酒当歌来解忧的,只是空醉了一场,并没有解决掉忧思,所以才将忧思填成新词付诸文字。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当我觉得孤单寂寞时,我想听听音乐来排解下忧愁,可因为我当时的心绪,往往喜欢听一些忧伤的歌,结果越听越沉浸其中,根本没解决掉忧伤。所谓“借酒销售愁更愁”,大概也是如此。张先不觉中掉入了忧伤的困境,下面就解释了忧思的原因:伤春,感慨时光流逝。春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又能回来。感慨以后,到了晚上,我虽然看到风景还好,只是时间过得太快了,这样的美丽又能维持多久呢?我脑中呈现的都是往事,或者以后约定的事情,唯独没有现在的生活。往者已矣,来者莫测,只是徒增怅惘。确实,人只有放空心态,什么都不想,静静感受当时的美丽,心情才能安定,像诗人这样不停想到这样那样的事,当然会感觉时光像流水一样快速流逝,想抓都抓不住。世事成风,万物皆空,在浩渺的时间长河中,人算得了什么,这是中国文人固有的感叹。
下片首句是千古名句,也是让本词熠熠生辉的一句。传说当时宋祁贵为尚书,而张先只不是是个地方郎中,一次张先偶然到了京城,宋祁听说张先来了,不是接见,而是主动拜见,在门口第一句就问:“可是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吗?”张先听闻宋祁来访,也是随口便答:“莫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此事传为文坛佳话,可见这句在当时就已经名传遐迩深入人心。并禽,指的是成双成对的鸟,这时候也已经在水池边睡觉了,云开月出,月光照映在花朵上,花朵的摇曳让地上的影子偏偏起舞。此句中的“弄”,向来令人激赏,因为这是拟人的用法,将毫无感情的花朵,比拟成婀娜多姿的爱美少女,花影的摇曳似乎在一个美女在搔首弄姿,在寻找自己最美的姿态。这样写活了景物,也让明月鲜花的美丽扑面而来。这是表面的好。进一步思考,寂静的暗夜里,只有云和月陪伴,如此美丽的花朵,或者说美丽的少女,是为谁妍?她们的美丽又有谁知?花朵当然是作者自比,我纵有满腹才华,我的美又有谁知道?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千古之叹。再加上前句,连鸟儿都能成双成对,可这么美丽的我却只能孤苦伶仃的一个人顾影自怜无人赏识,甚至无人关心无人过问。如此美丽的景色,想多了却是无尽的悲哀,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最后一句,风起了,千家万户都是家门禁闭,帘幕低垂,都是密不透风,连灯光都透不出来,让世界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世上的人都睡觉了,天地一片静谧,或者说死寂,只有我还孤独的在这里,环绕着无边的寂寞忧愁。想到明天,肯定又是落花满地。这当然更是作者自伤自艾了,因为他是以花自比的,花落了,岂不是象征了我的凄苦命运?上片还只是感伤岁月如流,下片直接更深入的叹息孤苦无依,借动人的美景发出千古之浩叹,自然打动人心感人肺腑。
词绝对精彩绝伦动人心魄,但这样的词出自一个八十岁还在娶妾的文人口中,总感觉有点匪夷所思。好在我们只是欣赏文字,并不是探讨历史。一般说文如其人,文字是作者最真实的心理反应,但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文中情深义重,转头就和别人喜笑晏晏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元稹,刚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悼念亡妻情深意重的千古名句,转头就另结了新欢,让自己的深情成了笑谈。还有那个李绅,刚感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转头就继续自己贪官污吏的手段。相比而言,张先还是可以理解的,也许人家虽然妻妾成群,但妻妾都好赌博游弋呢?那样的故事倒是颇有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八美相伴却孤单寂寞的神韵。当然了,这是笑谈,读诗词就是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无需对作者的个人品行有太多介怀,正如美酒之醇厚芬芳,与谁酿制并无关系;又如一顿丰盛可口的大餐,与厨师的为人处世也无关系。
一曲《天仙子》,游兴化水上森林有感:水上森林林密密,飞鸟声声声细细。船行花下泛涟漪,传香气,增宁谧,淡影浮萍思虑意。最喜人生能顺利,风入青云千万里。大鹏展翅掩苍天,雨正厉,雷为戏,蹈海翻江方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