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从“千金难买好邻居”想到(随笔)
前不久,在乘坐的公交车上,遇到了三十多年的同事AA,岁月的风霜已将各自的额头抹上了条条皱纹。于是我们坐在一起,无话不谈。
在谈到晚年生活的情况时,AA告诉我:他们全家在十年前已经从乡村搬到城镇开发的新楼区居住了。他对居住的外部环境比较满意,就是一开始时对居住楼道上下和左右邻居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开始时不能适应。
他告诉我,他们住的这幢楼的墙壁隔音有点问题。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睡在靠墙的隔壁房中时,总是会听到有人好像在说话,有时还有播放的音乐声,还能听到楼上穿着木拖鞋的脚步声,这对于失眠和人来说就像是受到了折磨似的,为了防止这些杂音进屋和隔音,同事特地请装修工安装了护墙隔音板并吊了顶,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隔音。才解决了夜间入睡问题……
听了同事的话,我忽然想起另有几个朋友曾经就这个问题也对我说过这方面的事。有的说到在公共走廊里有乱挂鞋架现象,还有宠物狗和宠物猫在公共走道乱拉尿尿液等,影响公共卫生。
听了老同事的话,我又想起另一位中学时的朋友QQ告诉我的事情。五年前的一个春天,他们一家也因拆迁住进了装修好的新房子,开始时一切都是那样的和美。四周的绿化环境很好,晚上也很安静,睡的也很安稳。随着搬来的新邻居日渐增多,没相到在夜深人静时,楼上隔开水泥板的噪音居然能影响人的睡眠和休息。在他楼上的邻居也许是上夜班的,每天夜间11点左右就会听到楼顶上面有人在拖动桌子和椅子,伴随拖鞋磕碰地板的声音,竟然有10来分钟。朋友也患有严重失眠症,这样一来,瞬间睡意全无。越担心声音传来越睡不着。QQ每天都是到了一两点后才能睡一下觉,白天精神萎靡。头晕脑胀。
于是,朋友QQ给楼上邻居写了张纸条,告诉他们:深夜拖动桌椅和行走时轻一点,楼下天花板震动发出的声音使我这个患失眠症的邻居睡不着觉,如果一定要拖动,请在桌椅的腿脚下绑块海绵或使桌椅不发出声音的东西。千谢万谢了。后来楼上的声音就几乎听不到了。
想起同事和朋友说的这些生活中的事,虽然得以解决,也看似小事,但总觉得马虎不得。于是,我的脑海里跳出了“千金难买好邻居” 的这句成语。这是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强调了好邻居的难得可贵的人间流传的名句。
是的,在历史上,关于“千金难买好邻居”的故事很多,这里只讲二个。
一是相传在南北朝时期,名臣吕僧珍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由于吕僧珍具备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才能和才华、廉洁奉公的美德,以及对梁武帝的忠心耿耿,受到梁武帝欣赏。这年,梁武帝任命吕僧珍为南兖州刺史,负责管理南兖州的行政事务。吕僧珍到任后,由于家里并不宽敞,居住的屋子明显偏小。当时在他的住所附近有一处官舍空着,于是有人就劝他买下官舍当屋子居住。但他却说:“房子已经够住了,不用再扩大居住面积了。”吕僧珍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品德高尚受到周围和附近百姓的好评,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好官和好邻居。名声远播。
一天,一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退休,他特地搬到了吕僧珍附近居住,还花巨资购买了靠近吕僧珍居住附近的房产。当吕僧珍询问宋季雅房价时,宋季雅回答说:我共花了一千一百万。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的,一千万就是用来买邻居的。他把吕僧珍当作了自己的好邻居,因此选择在他附近居住,既是对吕僧珍的尊敬,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受到吕僧珍的影响,退休后继续保持清廉正直的品质。于是 “千金难买好邻居”这句成语就很快传遍各地。
二是“吴张六尺之巷”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有关和睦邻里关系的历史典范。说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任职为华殿大学士及礼部尚书的张英,他的老家在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这时,吴家人一气之下就写了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在回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通过写家书的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又避免了直接冲突的发生。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而邻居吴家也因此被感动得后移了三尺。从此,两家在宽容中消除了心里的不快,六尺之巷因此很快形成。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谦和礼让精神,提醒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宽容大度,避免因为小事而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发生。同时,它也展示了通过谦让的方式解决出现争端,从而达到圆满结果。
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理好邻居关系十分重要。还记得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她对处理好邻里关系很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在我们兄弟姐妹小的时候,她常对我们常说:邻里居住在一起也是人生的缘分,不管富人还是普通人,都应懂得如何搞好邻里间的和谐关系。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生活在哪里,都要和邻里搞好关系。邻里和睦赛过珍宝。她要求我们从小牢牢记住这句话。母亲平时除了这样说,她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深深络在我们心中。
还记得那年春节前夕,我们准备搬家住进市区的新房。在搬家前二天,母亲对我说:儿,你们马上要搬到城里去了,那里都是新建的房子,条件肯定要比老宅好,但周围大多数是新邻居,是陌生的,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除做好每天的事和家务事,出门遇到邻居要客客气气,要懂得你如何敬人,他人也会怎样互敬,在和睦相处中,处理好楼上楼下和楼道左右邻居的关系很重要。
母亲还告诉我:她年轻时和父亲住在上海都市内的一条弄堂里时,许多邻居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既有广东、江苏、浙江;又有安徽、山东、东北等地的住户,而且生活习惯和讲话等都充满地方特色。但在经过了近一年的生活和交流后,邻居之间从不熟悉到相互熟悉,大家在互动中相处和睦。平时家里做了特色小吃,大家经常会相互递送尝尝新鲜。每到逢年过节,还会互赠一些家乡带来的土特产,供互相品味,这在当时的小弄堂里,这样的邻里关系是受人羡慕和称赞的,大家还相互称呼为“好邻居”。
母亲还叮咛我说:你在夜里还有创作“爬格子”的老习惯,有时为捉住睡梦中的灵感梦境,常会夜半三更爬起来不停写,有时还会思考什么的在室内踱来踱去。到了新的住房区,要注意楼上楼下的关系,一旦发出声响,在夜间是要影响邻居睡觉的,特别是对失眠者来说是很痛苦的。母亲说的话句句入理,这也是母亲的经验之谈。我知道母亲讲这些话的用意。所以我向母亲保证:一定会像您和父亲那样,记得处好邻里关系,力争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不是吗,如今的住房格局大多发生了变化,一幢幢新楼,一个个街坊,人们居住在一起确实是人生的一种缘分,只要不是小心眼,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记得互相关心,急时彼此照应,大家自然就会过得心情舒畅,邻里交往讲精神文明,生活就会更和谐温暖。
但是,现实生活终究不是真空。大家门对门、窗对窗、户对户,每天进进出出,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不以身作则,喜于己者,那么稍有疏忽,邻里就会出现一点小纠纷。如果是这样,那么势必就会影响双方之间的情绪,弄得不好,甚至还会有损身心健康,妨碍生活与工作的现象出现。如果双方是明白人,就会知道该用怎样的方法处理问题,做到互让互谅,那么邻里之间一旦出现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一笑了之。假如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气概行事,那么许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关键是要有气度。
有人说: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邻里关系需要人们在相处的“处”字上做好文章。“处”就是以诚相待,以心换心。盼望自己居家周围都是好邻居,那么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邻居。一是要学会沟通,平时可以主动与邻居打招呼,聊聊家常,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二是要更好地理解邻居的需求和想法,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和误解;三是在邻里遇到困难时,要开展相互帮助,缓解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增强邻里之间的凝聚力,为促进邻里间的精神文明起好带头作用。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除了个人争当好邻居外,社区和居委会应经常合力开展创建好邻居的有益活动。如组织居民带上自家做的美食开展交流、分享和品尝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还可以不定期举办趣味运动会和文娱表演、书法、摄影、绘画比赛;组织健身操活动等。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如组织元宵佳节赏月讲故事,赛诗、组织猜灯谜、制作花灯等活动,端午节开展纪念屈服开展包粽子比赛或交流,让居民们都能够在参与中感受节日浓郁氛围,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了邻里间的艺术交流和互动。让居民们在活动中增强友谊,享受乐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除了开展活动,还可以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讲座,如物业管理条例、民法典等,通过学习交流和知识竞赛,懂得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不仅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益保护。在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促进与邻居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制造噪音,不乱扔垃圾,交流怎样养好宠物的经验等,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情绪化的言行。
除此之外,居委会和群众组织还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清理公共区域卫生、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或独居老人做好事、献爱心等,让居民们在服务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感悟增强凝聚力、让温暖浸润邻里人家,营造良好邻里关系和传统美德。综上所述,处理好邻居关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我们要记住“千金难买好邻居”这句经典成语,记住生活的美不仅仅是在看风景,而应伴随乐观豁达的心情和愉悦的心情。切记让这个世界温暖的不只是阳光,还有邻居之间的真挚问候与互动中的祝福;记住邻居之间相处的是日久见人心的和美,从而在快乐交往中实现各自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携手前行,用我们的努力和行动,在践行中一起成为时代的好邻居。可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