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谁给我们土地(随笔)
《谁给我们土地》,是一本书的名字。是的,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名字,而且是三本书的名字。三本书所以用一个名字,不言而喻,第二本和第三本,均为续集。
之所以要写写这三本书的故事,是因为这三本书中共收进我写的四篇文章,是因为1997年2月份,刚刚出版的《谁给我们土地》第一集,不久就摆到了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会议的7名常委面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人手一册,原因是这次中央常委会的议题,是专门研究土地管理问题。《谁给我们土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节地挖潜一百例”,是由国家土地管理局主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作序,于1997年1月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对常委同志说:“今天放的一张张图片,还有《一百例》,说明管与不管大不一样,重视不重视大不一样,指导思想明确不明确大不一样。指导思想明确,管理严格,工作得力,潜力是很大的。”正是在那前后几个月内,中央常委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贯彻实施为契机,制定出台了中央1997年11号文件,即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保护耕地,以保证12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一本24.5万字的书,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重视?为什么得到这么好的评价,为什么能发挥这样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大部分出自《中国土地报》编辑和基层记者之手,它凝聚了全国土地管理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没有饭吃,什么都无从谈起。
在第一本《谁给我们土地》中,收进了我写的两篇文章,一篇的题目是《荒滩再变稻田》,另一篇的题目是《三篇节地好文章》。《荒滩再变稻田》写的是普兰店大刘家镇开发2000亩黄海岸边荒滩,种植水稻成功的事迹。大刘家镇位于黄海岸边,荒滩面积达5000亩。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曾开垦一部分,因水利设施不配套,后又流于荒废。1995年,他们再次打响了开发荒滩的战斗,当年开发2000亩。5000亩全部开发后,按亩产500公斤计算,总量可达250万公斤。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数字啊!另一篇《三篇节地好文章》,写的是哈大电气化铁路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连市金州区城南铁路编组站建设中,大连市和金州区土地部门在解决385户动迁户、动迁44家各类企业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村屯旧址、荒地和废弃地,共节约土地780亩,包括部分耕地。以上两篇文章一个是开发荒滩造地,一个是重点工程项目节地,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说明只要我们有了强烈的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意识,就一定会有办法的。
在1998年10月出版的《谁给我们土地》续集中,收入节地挖潜方面的100个事例。这本书中收入了我写的题为《小康村的动力》一文,内容是反映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北海村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节约土地保护耕地为出发点,10年中投资360多万元,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理,通过整理旧村屯、整理海岸线、整理河道等,使村中耕地增加100多亩,同时也促进了村办企业蓬勃发展,1997年一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85亿元,人均收入5010元,成为辽宁省100个、大连10个小康村之一。
在2005年6月出版的第三本《谁给我们土地》中,收入了我写的《旧城里有大效益》一文,内容是反映大连市10多年来坚持在旧城区改造中集约用地,共节约了2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做可谓一举多得:一是有效地防止城区面积无限制地外延。二是盘活了企业,更新了市民居住条件。三是改造了城市面貌,四是节约了大量土地特别是耕地。编辑在编后点评时认为:“我国城镇土地至少有40%的利用潜力,如果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能像大连市那样,专心于旧城改造,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耕地资源,盘活大笔的土地资产,还可以让城市旧貌换新颜,推动城市社会经济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以上编入三本《谁给我们土地》书中的4篇文章,不过是我写的大量的新闻通讯中的几篇,而且也并不是份量最重的。虽然那书送到了中央常委手中,可他们也不会认识那本书中100篇文章的作者姓甚名谁。如今,转瞬几十年过去了,那届常委们早已退休了,有的已经过世了。那书说不定早已进了废品堆被重新化为纸浆了。但那毕竟是一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且具有一定意义的事情,回忆起来仍然觉得意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