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想写点啥,就写点啥(随笔)
小说散文集《风雪之夜》,由大连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后的几年里,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而是继续坚持着业余文学创作,到2006年的4年时间里,居然又创作了近60万字的作品,主要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散文;第二部分内容是长篇小说;第三部分内容是电影文学剧本;第四部分是歌词;第五部分是一部相声。
第一部分散文作品,有20万字,我把它们收集到一起,以《三峡放歌》作为书名,由天马出版公司出版。《三峡放歌》共分四辑,第一辑为国内散文游记,共13篇。其中《三峡放歌》《大理六月风光好》《太平河秋色》等3篇是我到外地参加几个会议后,回来写的。《三峡放歌》是我2004年乘船游览三峡时的深刻感受。虽然三峡建设涉及不少群众的利益,但国家安排的很好,这体现了社会的温暖与和谐。《故乡的榆树》《打乌米的时节》和《永远的阳光》等7篇,则是对故乡对亲人的一种眷恋和怀念之情的流淌,这种感情流淌是随时随地的。还有两篇《深竹萧萧杜宇悲》《不计褒贬自凌云》,既是哲理散文,又是读书心得,还有些政论的味道,我觉得份量更重些。第二辑是国外散文游记,共有18篇作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2003年2月随大连市建筑行业协会考察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后写的9篇纪行散文。另9篇是2005年8月随人民日报新闻代表团访问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西欧国家后写的纪行散文。大洋州和欧洲的这些国家,都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到了那些地方,又是走马观花,内容大都是谈谈关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景观方面的见闻和感受,而没有过多地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如对澳大利亚,我写了《漫步黄金海岸》《神秘的乔治湖》《菲力浦观企鹅归巢》《堪培拉的森林火灾》等一些奇闻趣事。对新西兰,我写了《维多摩的萤火奇观》《浦湖渡地热喷泉》等自然奇观。对西欧,我写了《斜出来的风景》《巴黎的母亲河》《翻越阿尔卑斯山》等,也大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感慨。当然,这里有我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憧憬和向往。第三辑是几篇人物纪事,一篇《机智勇敢斗恶贼》,是应大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大连市作家协会、大连市记者协会、大连日报社、大连晚报社联合举办的见义勇为征文活动而写的,原题为《理直气壮管“闲事”》,写的是大连海事局司机林武,机智勇敢擒拿抢劫歹徒的事(此文获征文三等奖。并被收入2003年3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英雄壮举》一书中)。还有一篇《何人倚剑白云天》,是写的战斗英雄包文廷的故事(此篇作品后来被缩写后编入辽宁省中小学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材)。
第二部分是长篇小说《田林与慧兰》(原名《迷途》),有28万字。也是由天马出版公司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东北平原上一所农村中学的1966届高中毕业生,在离校后又被召回学校去参加那场文革运动,他们在其后两年疾风暴雨般的运动中,在懵懂中紧跟,在彷徨中期望,无论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年轻人之间的爱恋,都被当时的现实冲击得支离破碎。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状况,生动地描写了东北平原的四季风光和风土民情,细腻地刻画和塑造了高田林、刘蕙兰、冷雨舟、陆济远、杜梦春、马月红、黄群等一些人物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小说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故事情节生动凄楚。
第三部分内容是电影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见证》(原名为《好人拉贝》)。剧本《见证》的内容是写一个德国人拉贝,在日本侵略者实施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期间,以一个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出于人道主义,设法保护20万中国人的故事。该剧以铁的事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残酷实行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拉贝系德国的一家企业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经理,亦是一个德国纳粹党员。他是为了向希特勒政府索要在南京筹办德国人子弟学校经费而被迫加入了德国纳粹党的。在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并轰炸南京的危险时刻,正于秦皇岛北戴河度假的拉贝,不顾夫人等劝阻,毅然冒着战争的危险昼夜兼程回到南京。在驻南京外国人和一些有钱的中国人纷纷撤离南京的情况下,拉贝拒绝德国大使馆和西门子上海总部要其撤离的要求,为了公司几十名中国雇员,为了保护西门子公司在南京承担的电力、电气、通讯等事业的安全,为了保护难民,身患较重糖尿病的拉贝不顾身体健康和生命危险,坚决留了下来,并与雇员一起,建防空洞,筹备物资,保护员工和企业。后在美国人米尔斯先生的建议下,在南京的外国人建立了旨在保护难民的一个国际性民间组织——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拉贝任委员会主席。不久,日军占领南京,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烧杀淫掳,拉贝以其国际委员会主席及德国纳粹党南京地区负责人的特殊身份,冒着随时有被飞机轰炸身亡的危险,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强大压力,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制止日军的暴行,直接和间接的保护了20多万中国难民。同时,剧中也揭露了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嘴脸,反映和刻画了中国军民面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强烈的反抗精神和爱国热情。电影剧本以日军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围绕拉贝不顾自己健康和生命危险,救助西门子南京公司员工、中国女孩白鹿以及大量难民,设法掩护白鹿的爸爸胡子团长(中国守军团长)、未婚夫赵大江(中国守军士兵)等中国军人,保护中国守军空军飞行员王汉万成功脱离虎口等故事展开,情节生动感人,催人泪下。电影剧本以回忆的方式,以一个特殊的人物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具有极强的历史见证价值和强大的说服力。此剧本于2006年3月获得辽宁省首届电视电影剧本评选二等奖。
第四部分是歌词。具体歌名有《校园情》《边疆海防献青春》《家乡的小路》等,这些歌词都先后在大连的《星海词报》,齐齐哈尔的《丹顶鹤词报》《大连文艺》等报刊发表过。歌曲《校园情》获得大连市校园歌曲征集二等奖。
第五部分是一部相声。相声的题目叫《九腔十八调》,是关于东北地方戏“二人转”题材的。
写了这么多的的内容,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那些年里,我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精神,除了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作的散文之外,又是长篇小说,又是电影剧本,又是歌词,又是相声等胡乱地写了那么多的东西,可谓是摸着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有几项居然还获了奖。细细想来,这人还真得有点胆量,就是说想干什么就放着胆子去干,什么都不敢干,就什么也干不成。而且人的青春时光是有限的,不抓紧时间做点什么事情,很快时光就流走了。我的一些作品获奖,说明不了它的质量如何的好,如何的优秀,但是,起码可以说明它的质量不是那么的低劣,那么的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