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走 出(随笔)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句话,让我走进了《追风筝的人》。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一个拥有种族歧视的国家。阿米尔,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一个哈扎拉人,他们一起生活成长,感情非比寻常,却因为等级观念的存在,阿米尔对哈桑有着明显的上位者姿态。
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的夸奖而追风筝,哈桑为了帮助少爷阿米尔实现愿望而追风筝,却又正是因为这一次追风筝,让哈桑遭遇了不幸。即使阿米尔亲眼目睹哈桑的遭遇,但面对内心的懦弱与自私,他走不出向前的那步,于是,在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逃避,无情地将哈桑推向了黑暗的深渊。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人性中丑陋的那一面,在欲望和恐惧的驱使下,将珍贵的情感践踏。后来,阿米尔又因为愧疚无法面对哈桑,偷偷将自己昂贵的手表放在哈桑睡觉的草铺下以盗窃罪来污蔑哈桑。也如阿米尔所愿,哈桑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离开了他们家。然而哈桑的离开并没有平复阿米尔内心的不安,相反的,他开始了二十多年来内心的纠结。
故事的前半部分,让我不得不对主人公感到厌恶。我愤怒,我不解,我读不懂阿米尔的行为,更理解不了事后,哈桑还是会敲起阿米尔的房门。读着读着,泪水就模糊着我的眼睛,心中似乎有一块巨石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故事中的一切都叫我觉得阿米尔是和阿塞夫相提并论的坏蛋。可是……
二十多年后,在得知父亲的罪行后,在听到拉辛汗那句“那儿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后,阿米尔陷入了更加痛苦的处境,在内心万般纠结之后,最终还是鼓起勇气亲自重返阿富汗从塔利班手里救出哈桑的儿子。这一次,他不再像童年时那样胆怯,即使内心仍有害怕作祟,但他还是为了索拉博与阿塞夫决斗,像曾经哈桑为了他一样。在前往阿富汗对途中,阿米尔偷偷地在暂居人家对床铺下塞了几张纸币,像之前塞在哈桑床铺下一样。读到这儿的时候,我才恍然。“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阿米尔,骨子里依旧是善良的,所以,当他没有给哈桑帮助后,内心才会感觉煎熬。才会在多年后,走上拉辛汗所说的“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不顾一切地去救哈桑的儿子。与其说减轻了内心的愧疚,不如说是阿米尔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救赎,走出了内心的困境。现实中更多的人,以优越感凌驾于他人之上,奴役别人的身躯、禁锢别人的心灵,内心没有任何的愧怍。阿米尔是一个善良却胆怯的孩子,好在故事中的阿米尔有拉辛汗的引导,一步一步扫去了内心深处的黑暗,引导他走出。我不再讨厌阿米尔,甚至为他感到骄傲。
读完整本书,才有了更深的理解。《追风筝的人》是一个阿富汗男孩成长与自我救赎的故事。风筝在书中不仅是童年的象征,也是希望与救赎的象征。阿米尔通过追风筝找到了与哈桑的联结,也通过为索拉博追风筝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走出了内心的黑暗。书的结尾,索拉博的微笑让人看到了希望。尽管过去的伤痛已经留下痕迹,无法完全抹去,但未来依然充满光明与希望。就与译者所说的一样,阿米尔追到了亲情,是因为他人格中缺少的挺身而出的勇气终于出现。现在,他终于补全了心底的漏洞,在无数个因愧疚失眠的夜晚之后,他救赎了自己。故事最终完美形成了闭环,从哈桑到阿米尔,再从阿米尔到索拉博,因为,为你,千千万万遍。
合上书页,泪水再次落下,阳光透过窗玻璃洒在书桌上,枝叶繁茂,闪着熠熠光芒,我向外看去,嘴角不禁上扬,也许现在我该去追风筝了。
于是,我走出了心中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