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星月】梅州慢生活(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星月】梅州慢生活(散文)


作者:梦海晴空 进士,841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4发表时间:2025-07-07 11:40:59
摘要:从梅州回来,那些黛瓦白墙的客家民居一直脑海中回放,客家人的热情爽朗也一直浮现眼前。喜欢梅州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喜欢风味俱佳的客家美食,喜欢客家古镇的人文地理。正如导游所说:梅州是个适合退休后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把生活过慢当属客家人,路上最美风景还在梅州。   


   4月19日的午后,在晋江文化文史学会的组织下,我们考察团一行人率先走进梅州百侯古镇,开始了为期两天的梅州之行。
   说起梅州,只知道它是世界客都,是一座适合慢生活的山城。客家人就守着这里的青山绿水,从容过好每一天。“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梅州”,与梅州的初次见面,便被这里的古镇、古街、围龙屋深深地吸引住了。梅州的慢生活,不仅适合生性恬淡的人居住,也适合我这种喜幽好静的人停留。
  
   漫步百侯古镇
  
   本次的导游小徐是一位年轻的客家女子,她外貌甜美,活泼开朗,不仅能说一口地道的客家话,就连普通话也说得很溜。
   据她介绍:“百侯古镇位于广东梅州市大埔县的东面,距离县城很近,只有11公里。百侯古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清乾隆以后,外出谋生的客家人很多,渐渐地成为著名的‘华侨之乡’。百侯古镇是客家民居的大观园,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26座,是国内发现官厅古民居最多的地方。”
   “从百侯起飞,这颗镶嵌在大埔山水间的客家明珠,曾经走出过23个翰林进士,134个举人,100多个侨商巨贾。”
   从这位客家细妹的嘴里,我听到了这座古镇的神奇。怀着对百侯的景仰与好奇,踏着轻快的脚步,我缓缓走进百侯镇侯南村的第一站——南麓公祠。
   南麓公祠,位于百侯镇的南村,占地面积129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宗族祠堂建筑,至今已经有270多年的历史了。此处是杨之徐后裔为纪念他的爷爷杨士熏而建成的。自从2012年镇政府重新维修后,这里就被布置成百侯翰林文化展览馆,用来展示百侯的翰林文化与中国科举文化。
   这座公祠坐北向南,有三进院落两个横屋,砖木结构,进深43米,面宽30米,以祜禧堂为中轴,依次为围墙、门楼、天井、堂屋、左右横屋组成。整座祠堂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布局也很合理。
   当我们看到围墙边那一排简易的考室时,不禁被古代学子简陋的考试环境惊呆了。一块木板既可以当书桌,又可以当床趴着睡觉,这也太为难他们了。围墙外高大茂盛的龙眼树撑开巨大的绿伞,似乎在为他们遮风挡雨。
   走出公祠,经过一片绿油油的水田,我们便来到了通议大夫第。正门写着“通议大夫第”几个白底黑字。大门两侧则有雕着孔雀图案的石抱鼓镇守。听说这里是清乾隆年间名闻遐迩的陕西按察使杨缵绪的故居。
   这是一幢坐北向南的官厅式古民居,共有九厅十八井,也是砖木结构,占地面积就有2820平方米,共有70个房间。这里共有上、中、下三进院落,左右各有两横屋。大夫第屋内抬梁斗拱雕刻着各式花草图案,工艺非常精细。在左边的围墙外有一口水井,在大夫第约50米处有一处“兰台书室”私塾。进入门楼可以看到前四方后圆形的台阶,铺地的鹅卵石三角形的,也有四角形的,四角形的鹅卵石铺成金钱龟的图案,意为“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咸庆堂的正面白墙上挂着“七叶衍祥”的牌匾,左右两面墙上则贴满了写着名字的红纸。小徐告诉我们:以前,只要哪家生出了儿子,就要来这里挂上红灯笼,意为添丁。后来时间久了,就改成贴红纸了。在红纸上写上新生儿的名字,告诉祖宗,谁家又生了儿子。随意时间的流逝,现在也不再局限于是否生男孩或女孩,只要有新生儿出世,就要到这里汇报一下。
   参观完大夫第,我们便走进三十六巷寻找旧时光留下的痕迹。可惜天公不作美,突然间下起了小雨。我们还没来得及体会这迷宫一样的奇妙布局,便被雨挡在了拓艺馆。
   我们在拓艺馆里逗留了片刻,有些同伴被桌上的拓印工具所吸引,不禁坐下来,动手体验一把拓印的乐趣。此处布局清幽,种满五颜六色的花草,倒是挺别致的。等雨停后,我们便继续在三十六巷中穿梭,感受鹅卵石小路的光滑及鹅卵石高墙外的独特风景。
   走出拓艺馆后,徐导在前面一直叮嘱我们要跟紧她,不然会迷路。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迷宫般的三十六巷中走出。细细的雨幕下,我们走马观花,完成了对海源楼、肇庆堂的探访。
   海源楼。这栋中西合并三层楼高的侨居,坐东向西,建筑面积有752平方米,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是著名华侨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营橡胶兼做“水客”赚来巨款后建造的。它的屋顶呈“人字形”,继承了客家民居的特点,外形欧式,里面却为中式。这幢楼糅合了西方教堂建筑风格,同时对客家传统走马楼兼收并蓄,素雅大方。
   走进肇庆堂,看到这座中西合璧的深宅,我不由得眼前一亮,它由百侯药材富商杨得荣、杨得明两兄弟,花了八万五千光洋兴建,始建于民国1914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占地面积接近3280平方米,是梅州山区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
   从百侯古镇中走出,我坐在两层高的旅游大吧上思绪万乔:古侯的魅力不容小觑:既能在南洋商海中劈波斩浪,又能在雕花门楼下浸润乡愁;既能以三寸狼毫书写翰林文章,也能用五彩拓印留住时光纹理。这座永不谢幕的客家博物馆,正将客家人千年流传下来的生存智慧,慢慢酿成醇厚弥得的岁月陈酿。
  
   凝视叶剑英纪念馆
  
   走进叶剑英纪念园这个占地面积482亩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时,我们放慢了脚步,怀着对叶元帅的崇敬之情,一步步地丈量着脚下的青色方砖。娇艳的扶桑茶与“永远的叶帅”几个红色大字相映成趣。
   我站在叶剑英纪念馆门前与叶剑英的青铜像相视,这座由客家山泉与革命烽火淬炼的雕像,正用铜铸的目光凝视着前方。他右手拿着一顶草帽,左手按在膝盖上,默默地思索着。
   走进展厅,里面丰富的图片资料以及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这里展出了叶帅各个时期的图文600多张,从第一时期:上下求索,立得报国志到第八部分:推动改革,致力现代化。每一部分都有艺术创作品、珍贵文献及大批手稿、文稿、文献与实物史料。这些展品保存完好无损,充分展示出叶剑英元帅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在第二部分展厅中,一组浮雕形象地诉说着甘棠湖密议的重要意义。在二楼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过草地的开路先锋;展墙上的巨幅油画,再现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辛困苦。三楼展厅的角落,旧式的纺织车、缝纫机早已停止工作。柜子里那一封封珍贵的信件清晰地记录着叶元帅英勇善战的轨迹。
   在最后一个展厅第八部分:推动改革,致力现代化中,我看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组组振奋人心的画面。“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至今仍有醒世意义的话,让我记忆犹深。
   看完展览,我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走出展厅。我坐在纪念馆外的石凳上,遥望着远处的叶元帅青铜像,思绪万千。
   回想刚才在展馆看到的历史轨迹,我忽然读懂青铜眼眸里的深意——那不仅是客家人千年迁徙的集体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觉醒与重生。
  
   走访南华又庐
  
   第二天吃过早餐后,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南口镇侨乡村的南华又庐。
   南华又庐周围种满了生机勃勃的柚子树。树上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与树旁独树一帜的三角梅相映成趣,为这座客家传统民居增添了几分色彩。
   这座始建于1904年的客家围龙屋,是南洋侨商潘祥初为八房子孙建造的家族堡垒。“南天开景运,华夏启文明”的对联,诉说着潘氏家族几代人重教的良好家风。我们站在宽整的石埕上,聆听着导游的介绍,对潘祥初的传奇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潘祥初在南洋经营锡矿致富后,耗时十八年建造这座占地万余平方米的复合型建筑群。南华又庐从清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动工,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峻工。这座规模庞大的二层建筑,共有164间房,枕屋46间,大小厅堂几十个,俗称“十厅九井”,里面不仅房间及厅堂多,而且还在前后庭内引起花墙、敞廊、金鱼池、花台、六角亭等。
   围屋中轴线上的七级石阶,是客家人“七子团圆”理念的实体化呈现,颇有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及艺术特色。主堂的横梁上,“皓月禅心”四个黑色隶体大字仍清晰可辨,大厅摆放着几张方桌及长木椅。从四周陈设的图片资料,我们还知道了:南口黄皮豆干,车陂仙人粄都是梅州的非物质代表性项目。偏厅处还摆放着潘祥初先生的照片,这位心系家国的爱国华侨以他的亲身经历,向后代讲述着勤俭持家建国的家训。
  
   闲走客天下
  
   “走遍世界,情归于此。”上午十点左右,我们步入客天下景区。这里中西合璧的建筑令我们目不暇接。这里的“红城堡”宴会中心装修高档,主打粤菜海鲜;客天下婚庆城,则囊括了婚纱摄影、礼服馆、微电影、青创咖啡等一站式服务。
   这里还有服务周到、环境幽雅的月子中心,旁边有不少吸睛的石像,如:年轻的爸爸俯身倾听年轻妈妈肚子里的胎动,年轻妈妈把小宝宝高高托起的感人瞬间,还有孩子坐在爸爸怀里嬉戏、妈妈手捧小婴儿端坐等画面。哪怕只是匆匆一瞥,这里的一景一物都让倍感温馨。
   我们在游客中心等了很久,导游终于排队买到了团体票。我们便跟在她身后,一起向客家小镇出发。一个“福”字持在客家小镇的门匾下,令我对此处顿生好感。沿着山路上行,左侧的石壁上雕刻着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右边则是精彩纷呈的摄影展。
   阳光漫过客天下时,景区的石壁仿佛成了天然宣纸。赭红色岩面上垂挂的藤蔓,正被强光勾出草书般的墨迹。一盏盏高挂的黄绸灯笼在风中微颤,恰似书家悬腕运笔的刹那凝神——这是客天下景区给我的初印象,在山水肌理间书写千年文脉的活态图卷。
   转过青石影壁,山歌的韵律自假山褶皱间漫溢而出。身着红黄相间服装的演员们,有的手捧鲜花,有的手执长扇,不停地变换动作与队形。精彩的表演开始了,我们赶紧找了个位置坐下来观赏。舞台上的演员载歌载舞,舞台下的游客驻足静听,同行的摄影师被动人的山歌吸引,不由自主地上前与演员们合影。
   正午的日头拉开演出的序幕。八位身着粉蓝相间长裙的客家女在舞台上轻歌曼舞,凉帽垂下的蓝布帘随舞步翻飞。这场《凉帽情》的编排很有特色:整济流畅的动作向游客展示了客家人喜歌好舞的天性,古老的山歌韵律正通过无线麦克风向全场扩散……
   看完演出,我们沿着记忆广场的小路下行。一路上风景无限,一步一景:无论是红茶山房前的青铜老爷爷,还是路边的非遗小舞台,或者是那站在花圃中间招揽食堂的石像客家妹,都设计得很有创意。围龙屋饭馆前的大水车不停地转呀转,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梅州等路”手信店,“梅州客栈”……一幢幢造型奇特的楼房陆续出现在眼前。路边的“时来运转”大转盘,也是很有创意,随便一转都能讨到好彩头。
  
   告别江北老街
  
   午饭后,我们来到最后一站——江北老街。想象应该繁华似锦的老街,与现实相差甚远。除了那一条开满煲仔饭饭馆的美食街比较热闹外,我们看到的老街像极一本早已褪色的旧书,随便翻一眼看到的都是沧桑。
   正午的阳光斜照在麻石地面上,老街的街道还算宽敞,两边的店铺相隔有一段距离。我们慢悠悠地走着,边走边打量这条曾经风靡一时的老街,突然发现有几间新店铺正在装修。油漆那呛人的味道,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路。还没走到头,我们就原路折返了。似乎是为了满足我们两天没有购物的空虚,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有的买梅州牛杂,有的买盐焗鸡翅,还有的买柚子皮、仙草蜜等。客家人都很热情好客,价格也挺实惠,在这里购物并不用担心会被诳骗。
   江北老街的香气总是先于风景抵达。当新城在江对岸生长出玻璃幕墙的森林,这里依然固执地用龟裂的墙皮、生锈的门环和温热的市井烟火,守护着客家原乡最本真的生命肌理。
   从梅州回来,那些黛瓦白墙的客家民居一直脑海中回放,客家人的热情爽朗也一直浮现眼前。喜欢梅州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喜欢风味俱佳的客家美食,喜欢客家古镇的人文地理。正如导游所说:梅州是个适合退休后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把生活过慢当属客家人,路上最美风景还在梅州。
  

共 47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州之行,整体呈现出丰富饱满、质朴自然的特点,既有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也有对当下景致的刻画。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以考察团的行程为线索,依次展开对梅州百侯古镇、叶剑英纪念馆、南华又庐、客天下景区、江北老街等景点的描写,条理清晰,让读者能跟随作者的脚步,有条不紊地领略梅州的风土人情。对每个景点的介绍都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如百侯古镇的科举文化、翰林故事,南华又庐的家族历史、建筑理念等,使文章不仅是一篇游记,更像是一本关于梅州客家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充实且有深度,展现出作者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细致挖掘 。在景物描写上,作者运用了许多形象的语言,如“围墙外高大茂盛的龙眼树撑开巨大的绿伞”“赭红色岩面上垂挂的藤蔓,正被强光勾出草书般的墨迹”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梅州的喜爱之情,无论是对客家民居的赞美,还是对客家人热情好客的感慨,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精彩散文, 好文共赏! 【编辑:乡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鹤        2025-07-07 11:43:01
  一篇精致深情的散文佳作,学习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