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书摊的姑娘(小说)
七月的天热得人喘不过气,我攥着皱巴巴的高考成绩单在步行街溜达。柏油路晒得发软,街边的树叶子都打蔫了,蝉在树上叫得人心烦。
就在这条人来人往的街上,我看见一个书摊。说是书摊,其实就是块格子布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各种旧书。有言情小说、武侠故事,还有几本翻烂了的高考复习资料。旁边立着块木板,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旧书换旧书,买书八折”。摆摊的是个扎马尾辫的姑娘,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花衬衫,低头看着一本《平凡的世界》。
我走过去蹲下来翻书,姑娘抬头冲我笑:“随便看,想看哪本跟我说。”她说话声音清亮,让人听着舒服。
我拿起本《呼啸山庄》,书皮都发黄了,封面上还有道折痕。“这本多少钱?”我问。
“五块钱。要是拿旧书来换,就不要钱。”姑娘把正在看的书合上,“不过看你样子,好像不怎么读外国小说?”
我有点尴尬,赶紧把书放下:“随便翻翻。”
她像是看出我心思,从摊子底下又掏出本书:“试试这本?去年考上清华的学长写的高考笔记,好多人来问。”
我心里一揪,站起来说:“不用了,我……不考了。”说完鼻子就酸了。
姑娘没接话,指了指旁边的小马扎:“天太热,坐会儿歇口气。”
我坐下后,她从帆布包里拿出个玻璃罐,倒了杯凉茶给我:“自己煮的,败火。”茶喝起来有点甜,又带点苦味。我问她:“你不上学吗?”
“复读过一年,还是没考上。”她语气很平静,就像在说别人的事,“家里条件不好,干脆出来摆摊,起码能养活自己。”
听她这么说,我突然觉得找到了同类。原来这世上,不只是我一个人高考没考好。
“刚开始摆摊可难了。”姑娘把腿盘起来,慢慢说,“城管经常来赶,下雨天抱着书到处跑。有回刚摆好摊,一阵大风把书全吹跑了,我追着书满街跑,特别狼狈。”她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后来慢慢就熟了,现在城管见我都主动帮忙找地方。”
听着她的话,我忍不住笑了,可笑着笑着又有点难过。我们都曾以为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结果被现实泼了盆冷水。
“别看这摊子小,可有意思了。”姑娘指着本《十万个为什么》说,“有个小男孩天天来,一看就是一下午,说长大要当科学家,弄明白星星为啥不掉下来。还有个老太太,总来借言情小说,说年轻时没机会读书,现在想补上……”
她边说边轻轻摸着那些书,“每本书都有人翻过,每个来借书的人都有自己的事儿。看着他们从书里找到乐子,我就觉得这事儿没白干。”
我看看周围,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走得急,有的停下来翻书。阳光透过树叶照在书摊上,忽明忽暗。
“高考没考好,其实也没啥。”姑娘转过头看着我,眼神特别真诚,“人生又不是只有这一条路。你看这些书,结局都不一样;人也一样,换条路走,说不定有新发现。”
这话让我心里一颤。这些天我把自己关在家里,觉得人生没指望了,可眼前这姑娘,同样经历失败,却活得这么明白。
从那以后,我总往书摊跑。有时帮她整理书,有时就坐着发呆。她会给我推荐各种书,从《老人与海》到《活着》,从历史书到童话。慢慢地,我发现看书真能让人心里好受些,那些文字就像有人在跟你聊天,开导你。
有一回我问她:“你没想过再考一次?说不定就考上了。”
她摇摇头:“想过,后来想通了。读书不只是为了考大学,是让自己活得明白。现在这样,我能赚钱,还能给别人带来点乐趣,挺好。”
她说的话让我琢磨了很久。确实,我们总盯着一个目标,却忘了生活本身的意义。这个小小的书摊,成了好多人的歇脚地。
天气凉快些的时候,书摊有了变化。姑娘用木板做了书架,还挂了块小黑板,写着每周推荐的好书。来的人越来越多,有学生、上班族,还有带孩子的家长。
我也找到了新工作,白天在补习班帮忙,晚上来书摊搭把手。我们一起给书包书皮,给每本书写推荐语,看着顾客满意的样子,心里特别踏实。
冬天的一个傍晚,下着小雪。书摊前没什么人,姑娘从兜里掏出个烤红薯,掰了一半给我:“刚买的,还热乎。”
我们坐在小马扎上吃红薯,看着街上的行人。雪花落在书上,很快就化了。
“你说,要是当年我们都考上大学,现在会什么样?”我突然问。
姑娘想了想说:“谁知道呢?但我觉得现在也不差。起码,我们都找到了自己该干的事儿。”
她说得对。这个摆书摊的姑娘,就像身边的大姐姐,用实实在在的生活教会我:一次失败说明不了什么,只要还愿意往前走,总能找到新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