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国庆乡野,劳动欢歌(散文)
当十月的第一缕曙光温柔地洒向大地,一年一度的国庆节翩然而至,那一刻,仿佛整个华夏大地都被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各地的炎黄子孙们满怀热忱,普天同庆,共赴这场盛大的节日庆典。
抬眼望去,苍穹蔚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悠悠飘荡,似棉花糖般轻盈。秋风带着丝丝凉意,轻柔地拂过脸颊,带来阵阵舒爽。远处的枫林像是被天边的晚霞点燃,漫山遍野的枫叶红得夺目,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肆意舞动,将秋日的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在节日的装点下焕然一新,宛如一位盛装出席的巨人,庄重而又威严。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烈烈飘扬,每一次舞动都像是在诉说着祖国的辉煌历程;形状各异的花篮摆满四周,里面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用缤纷的色彩向祖国母亲献上最诚挚的祝福。和平鸽带着清脆的哨音,在天空中自在翱翔,它们的身影划过天际,为这祥和的节日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宽敞的广场上,彩旗猎猎作响,五彩的气球随风飘舞,与周围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幅生动的节日画卷。衣着鲜亮的男女老少,或是欢快地载歌载舞,用优美的舞姿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或是三五成群,在各个标志性景点前合影留念,将这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到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让人深深沉醉在这欢乐的氛围之中。
而我和妻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也开始琢磨着该如何度过。那些名胜古迹,故宫的庄严肃穆、长城的雄伟险峻、野三坡的奇峻秀丽、清西陵的古朴神秘,我们都已领略。思来想去,我们决定前往农村,与父母一同度过一段收获农作物的美好时光,去感受那质朴而又纯粹的田园生活。妻子和儿子自幼在城市里长大,对于农村的一切,他们满怀好奇与新鲜感,内心充满了期待。
我们迎着初秋那柔和的旭日,踏上了前往农村的旅程。一路上,秋风送爽,空气中弥漫着金菊淡淡的芬芳。车窗外,广袤的田野里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盛景。“哇噻!你们看那是什么车?好神奇呀!还有那个长着大长杆的植物是什么?那个矮的,粗穗像狗尾巴一样的又是什么呀?”儿子那充满好奇的声音在车内响起,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窗外的一切都觉得无比新奇,小嘴巴一刻也闲不住,不停地问这问那,那稚嫩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当车子缓缓驶到村口,车速渐渐慢了下来。不时有村民路过,他们热情地向我们挥手打招呼,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远远地,就看到父亲早已站在院门口翘首以盼,那熟悉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
此时正值农忙时节,抢收抢种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国庆节,倒像是特意为城里人准备的悠闲假期。回想起小时候,一到秋天,学校就会放假,目的就是让我们帮着大人干农活。那时候,繁重的农活压得村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小伙怕麦熟,老牛怕秋头”,这句俗语生动地道出了当时的艰辛,连农民的好帮手老黄牛都惧怕这繁忙的秋天,可想而知那时的劳动强度有多大。不过,如今的农村早已今非昔比,农民们手中有了各式各样先进的农机具,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个人就能轻松耕种几百亩土地。不得不感叹社会的飞速进步,祖国的日益强大,金秋时节,也不再漫长而又令人疲惫不堪。
由于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一些缺少劳力的农民便把土地出租给种粮大户,这样一来,既省了劳作的辛苦,还能有租金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父母也把大部分农田租了出去,如今手里就只剩下一亩自留园了。
吃过饭后,我们一行人便来到了自留园。这一亩地被父母精心规划,截成好几块,玉米、黄豆、红薯在各自的区域里茁壮生长,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儿子兴奋得像一只欢快的小鹿,在园子里跑来跑去,笑声回荡在整个园子。
开始收玉米了,儿子和妻子信心满满地伸手去掰玉米棒子,可费了好大劲,掰了半天也没掰下来,急得他们直哼哼。我笑着走上前,给他们做起示范:左手稳稳地抓住玉米棒子的根部,将其固定住,右手向下猛地用力一撅,两手相互配合,只听“咔嚓”一声,玉米棒子便轻松地被掰了下来。他们学着我的动作,不一会儿,也掌握了技巧,玉米棒子一个个被顺利掰下,不费吹灰之力。
没过多久,3分地的玉米就掰完了,我们每个人都累得满头大汗。秋日的阳光依然炽热,我们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稍作歇息。我拿起镐头,来到红薯地,熟练地挖了几块红薯。接着,又四处搜寻来一些土坷垃,凭借着儿时的记忆,熟练地磊起了一个小“土窑”。随后,我捡拾了一些枯枝败叶,用火机点燃,熊熊的火焰瞬间升腾起来,将土坷垃烧得通红。过了一会儿,我把火熄灭,小心翼翼地把红薯放在灰烬里,然后用脚将“土窑”踏碎,让红薯被彻底掩埋在里面。
半小时过去了,空气中渐渐弥漫起红薯的香甜气息,我知道,红薯熟了。别看它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可当剥开那层焦黑的外皮,露出里面金黄软糯的瓤时,香甜的味道扑鼻而来。妻子也一改往日的矜持与挑剔,不顾形象地大快朵颐起来,完全没有了平日里的淑女风范。
吃着红薯,父亲的话匣子也打开了:“我小的时候,日子过得可苦了,缺吃少穿,能吃上红薯就已经很不错了。穿衣服更是困难,经常是几个人合穿一件褂子、一条裤子。”“爷爷,一件衣服怎么能几个人穿呢?”儿子好奇地睁大眼睛,满脸疑惑地问道。父亲微笑着,爱抚地摸着儿子的头,缓缓说道:“那时候物资匮乏呀,根本没有多余的衣服。谁要出门办事,才有资格穿上那件衣服,其他人就只能在被窝里光着身子等着。”
“那时候,农业技术落后,土地又贫瘠,种小麦、玉米这些庄稼,经常颗粒无收。人们吃不饱肚子,只能挖些野菜、草根,甚至连树皮都用来充饥,一个个都营养不良,只能眼巴巴地挨饿,唉......”回忆起这些,父亲的情绪有些激动,声音也微微哽咽。他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接着说道:“后来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只有红薯和土豆产量比较高,于是就大面积种植,一年到头就靠它们填饱肚子。别看这小小的红薯,它可是立了大功,不知救活了多少人。有了它,人们才能吃饱饭,安心搞生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它帮助人们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打破了美帝国主义的封锁。咱们国家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红薯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啊。”
停顿了一下,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居安思危,勤俭节约,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和妻子听了,频频点头,深以为然。儿子也抢着说道:“我会背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就这样,这个国庆假期在我们体验农作物收获、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悄然度过。这里没有旖旎的自然风光,没有清秀的山水美景,也没有精致的甜蜜美食,有的只是劳动一天后的欢声笑语,以及那带着满足与疲惫的香甜睡眠。但这份质朴而纯粹的快乐,却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这个国庆节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