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丹枫】永远的乡愁:养蚕的大妈(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丹枫】永远的乡愁:养蚕的大妈(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205.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发表时间:2025-07-09 09:20:10
摘要:原创首发

养蚕,在老家不多见,但小时候大妈家养蚕,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今回想起来,犹如昨天刚发生一般。
   大妈并非我的至亲,只因同村同姓,且比我父亲年长几岁,故而称之为大妈。最主要者,大妈家养蚕,从不嫌弃我观看。非但如此,还非常热情,教会我很多养蚕的小知识。为此,我觉得大妈特别亲,跟自己的亲大妈一样亲。
   初识养蚕,我六七岁,天天有事没事跑大妈家看稀奇。大妈家距我家不远,在东西街道的南排中间位置,而我家在东西街道的北排东侧。大妈家的院子细而长,两间土坯瓦房是盖在最里面的,坐南朝北,破旧不堪,逼仄狭窄,占据着后面的正房位置。紧挨正房右侧,是两间同样破旧不堪的东厦房,墙皮早已脱落,屋檐中间处的瓦片因掉落而露出簸箕大的一个豁口,如没牙的老人,咋看都觉得别扭。若不是用一层发黄的稻草代替瓦片,恐怕整个墙面都会被雨水冲垮,更别说能保住豁口下面窄窄的双扇木门了。至于木门旁边的窗户,狭窄不说,还缺失一根原有的窗棂,小心地用一根木棍代替。如此的房屋结构,让整个房间的光线始终处在昏暗之中,如阴沉的地道。
   大妈的蚕室,就设在这破旧不堪的厦房内。
   记得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的下午,我随母亲去大妈家,老远就看见她家厦房门口围着一堆人,都是些和我母亲一般年龄的中年妇女,正在指指点点一个竹糜筛子里的小白虫。我好奇地挤进去一看:呀,这么多,密密麻麻地爬在一层嫩绿的桑叶上,看其形状,跟棉花虫一样,圆圆的肚子,胖胖的身材,非常可爱,但比棉花虫漂亮多了,尤其是那啃食桑叶的样子,多像小孩子在吃妈妈的奶,既依赖又专注,根本不在乎旁边有这么多人观看。而且我发现,这些小白虫啃食桑叶时,从不挑三拣四,蜻蜓点水,而是每爬上一片桑叶,就一个劲地往前啃,直到吃完整片桑叶,才转移到另一片桑叶上去,继续专注地大口啃食。
   也就是在那一次,我认识了这种小白虫,大妈亲切地称它们为“蚕宝宝”。但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那就是大妈说的“丝绸衣服就是蚕宝宝长大后吐出的丝”。小小的蚕宝宝怎么会吐丝?吐出的丝又怎么制作成绸缎衣服?这也太神奇了吧?正如王建在《簇蚕辞》中写的“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那时的我哪里懂这丝缕里藏着的天地。
   带着这种好奇,我更加喜欢给大妈家跑。稍有空闲时间,就拉着母亲去。有时母亲忙得走不开,我就自己去。我知道大妈待人热情,尤其是小孩子,疼爱得跟自己孩子一样,我每次去,她都会笑嘻嘻地先说一句:“我娃又来了。”之后便打开蚕室门,抓起一把桑叶,让我给门口光线稍亮的一些蚕宝宝喂,并一再叮嘱:只能喂,可不敢乱动,免得影响蚕宝宝长大。我当然听话,不敢有半点惊扰,每喂一片桑叶,都是轻放轻拿,小心翼翼,生怕有个闪失,被大妈指责。看着一天比一天长大的蚕宝宝,我就在想:按照这长势,要不十天半月,蚕宝宝该吐丝了吧。
   谁知,当我把这一揣测告诉一旁忙活的大妈时,大妈笑嘻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哪有这么快?”她停下手中的活,指着靠近手边的一只蚕宝宝说:“蚕宝宝从小长到吐丝,要经过四次脱皮,每一次脱皮,都是一次成长与成熟。”我仍不太明白大妈说的话,继续问道:“那这些蚕宝宝什么时候脱皮呀?”“快了快了,就这两天,说不定现在就有脱皮的呢?”说着,大妈在众多的蚕宝宝中仔细寻找。忽然,她指着一只蚕宝宝说:“看,这只蚕宝宝正在蜕皮呢。”我瞪大眼睛,果然发现那只胖胖的蚕宝宝在慢慢地蠕动,头摇摇晃晃,挣扎着让身上的裂缝越来越大,最后完全裂开,一个新的蚕宝宝就从蜕掉的皮中爬出来,个头明显比未脱皮的蚕宝宝大许多,而且刚一蜕皮,就开始专注地吃起桑叶来。我正看得出奇,大妈又说:“蚕宝宝每次蜕皮前,都是吃饱了睡觉,睡醒后蜕皮。刚才这只蚕宝宝是第一次蜕皮,等吃饱了桑叶,又开始睡觉,睡醒了又蜕皮。连续四次,才能发育成熟,开始吐丝。”
   听大妈说得这么详细,我好像明白了蚕宝宝的成长历程,不免焦急地问:“那还有多久蚕宝宝才能吐丝?”大妈又抚摸一下我的头说:“你比大妈还急。不过,快了,再有半个月就该吐丝了。耐心等吧!”
   我哪能等得及,恨不能天天守在蚕宝宝跟前,盼着它们快点长大吐丝,好像只有这样,蚕宝宝就真能长得快一点。可每次去,都不能如愿,只能看到蚕宝宝一次次地蜕皮。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半个月,终于有一天早上,我刚蹲在竹糜筛子前,奇迹就出现了。只见那些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在大妈早已分割成一个个小小的格子里,蜷缩成“8”字形,开始吐丝。那吐出的丝,软软的,细细的,白白的,如看不见的月光的丝线,其认真吐丝的景象,多像张籍笔下“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的情景。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丝线,不大一会工夫,就把蚕宝宝严严实实地裹在其间,大妈说:“这就是蚕茧,随着蚕宝宝吐的丝越来越多,蚕茧就越来越厚,直到看不见里面的蚕宝宝,一个个椭圆形的厚厚的蚕茧就完成了。”
   大妈还告诉我:“蚕宝宝吐丝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蚕蛹。蚕蛹就像一个纺棰,呈红褐色。每年蚕宝宝吐丝成茧后,除了留极少部分化茧成蛾,繁殖来年的后代外,很大一部分是要将蚕茧变成蚕蛹的。那可是一道极好吃的美食,但蚕蛹必须从蚕茧里挑选出来。”说着,大妈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蚕屎,笑着说:“再等一阵子吧,等挑选蚕蛹时,大妈挑给你看。”
   奔着大妈这句话,我又苦苦等了十天左右,直到真正挑选蚕蛹时,大妈专门让我蹲在她身边,挑选给我看。只见她先拿起一个蚕茧轻轻摇晃,如果感觉蚕茧发出的是清脆的声音,说明已成蚕蛹,如果是软绵绵的就再放一两日。挑选好的蚕茧拿剪刀小心地剪开一端,剪的时候非常小心,开口剪得小了,蚕蛹倒不出来,剪得大了有时候会伤到蚕茧里面的蚕蛹。刚从蚕茧里面取出的蚕蛹放在手心里,还可以感觉到它们在微微地颤抖和一点点的温度。
   接下来就是制作蚕蛹美食了。大妈将取出来是蚕蛹放在盆子里用清水洗干净,然后放在锅里,倒上适当的水,再放些食盐、花椒、陈皮等一些大料,便开始用水煮,待到大火烧20分钟后,蚕蛹就煮熟了,大妈先捞出一只寄给我。
   我看着那蜷缩一团的红褐色蚕蛹,怎么也不敢接,总觉得那些蚕蛹还在大妈的手心里蠕动。大妈见我往后缩,开心地笑了:“看我娃呱的,这么好吃的东西不敢吃。大妈吃给你看。”说着,将那只蚕蛹一口吃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大嚼起来。然后又从锅里捞出几只,放在碗里,端给我:“吃吧,可香了。”我接过碗,捏起一只,用嘴吹了吹,慢慢咬一小口。顿觉一股从未有过的香味刺激了我的味蕾,我不由得把剩下的那一半吃进嘴里,大口咀嚼起来,而且,越吃越香,越吃越想吃,直到把碗里剩下的那几只吃完,仍觉得没有吃尽兴。说实话,这可是我吃得最香的第一次美味。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都能吃到一两只蚕蛹,尽管我想多吃一点,好好过过嘴瘾,但大妈的蚕蛹也是有限,我只能克制欲望,好让村里的小朋友都尝一尝。
   再后来,就是剥茧成丝。这个环节相当复杂,我不感兴趣,就没有认真细看。只隐约记得,大妈叫了包括我母亲在内的很多大妈大婶,帮着她一点点从茧子上把丝线抽出来缠在锭子上。至于后来怎么将这些丝线织成绫罗绸缎,我一概不知。
   直到很多年后,我被聘任为村里的民办教师,发现有一篇课文正好是《蚕宝宝成长记》,让我瞬间想起在大妈家看蚕宝宝吃桑叶、蜕皮以及吐丝成茧的情景,不由得对这篇课文情有独钟,讲起来异常亲切,仿佛置身于当年观看大妈养蚕的情景之中,倍受学生们喜爱,互动感极强。以至于后来我离开农村,去了城里,自学大学课程古诗词时,李商隐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我对蚕宝宝的这种奉献精神更加敬佩。
   是呀,春蚕,倾尽一生,都在奉献。从卵到蚁蚕,生长到7-8公分,再吐丝结茧、化蛹成蛾、繁衍后代,最后悄然消逝。这是多么可贵又伟大的春蚕精神呀!
   正是这种精神,让我在此后几十年的人生征途中,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荆棘和坎坷,都毫不气馁,毫不懈怠,挣脱一切外界的桎梏,默默奉献,最终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今,我虽已退休在家,但儿时看大妈养蚕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从蚕宝宝一生平凡而短暂的经历中所悟出的春蚕精神依然激励着我,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生活中,为社会、为村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光、一分热。
  
   二○二五年七月八日
  

共 33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养蚕的大妈”为核心,串联起童年记忆与人生感悟,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往事的温情与对生命精神的敬畏,是一篇情感真挚、意蕴深厚的佳作。 作者对场景和过程的描写细腻入微,如大妈家“破旧不堪的厦房”:“墙皮早已脱落,屋檐中间处的瓦片因掉落而露出簸箕大的一个豁口”“窗户狭窄不说,还缺失一根原有的窗棂,小心地用一根木棍代替”,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房屋的简陋,为养蚕场景铺垫了质朴的底色;而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样子,多像小孩子在吃妈妈的奶,既依赖又专注”,以及蜕皮时“头摇摇晃晃,挣扎着让身上的裂缝越来越大”、吐丝时“蜷缩成‘8’字形,吐出的丝如看不见的月光的丝线”等细节,将蚕的生长过程描绘得鲜活可感,仿佛能让人亲眼目睹那份专注与神奇。作者以“永远的乡愁”为题,情感线索贯穿始终。对大妈的亲近感——“跟自己的亲大妈一样亲”,源于她对“我”的热情与耐心;对养蚕过程的好奇与期待,藏着童年纯真的向往;而多年后对养蚕场景的怀念,更是凝结着对故乡、对故人的深切眷恋。这种情感并非刻意煽情,而是融入在每一个具体场景中,如大妈抚摸“我”的头说“哪有这么快”,煮好蚕蛹先递给“我”品尝,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让情感自然流露,直击人心。作者从“养蚕”这一具体小事切入,不仅回忆了童年趣事,更从中提炼出“春蚕精神”——“倾尽一生,都在奉献”。作者将这种精神与自身经历结合,从民办教师讲《蚕宝宝成长记》时的亲切,到退休后“为社会、为村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光、一分热”,让“春蚕精神”超越了对蚕本身的认知,升华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使文章在怀旧之外更添一层励志的厚度。文中巧妙融入王建《簇蚕辞》、张籍笔下采桑情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等诗句,既贴合养蚕主题,又赋予文章文化底蕴,让古老的诗句与童年记忆相互呼应,展现出传统农耕文化与个人生命体验的连接,使散文更具感染力。 整体而言,这篇散文用质朴的语言串联起记忆碎片,在细腻的描写中传递真情,在平凡的往事中挖掘深意,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命的感悟,读来令人动容。推荐欣赏。【编辑:纳兰睿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9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纳兰睿王        2025-07-09 09:20:52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07-09 09:24:44
  感谢纳兰老师的辛苦编辑与点评,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