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哭嫁(散文)
晴儿姑姑的女孩婧儿要出嫁了,老早给我母亲来了信儿。我一听到这消息,心里的好奇又升起来了,一定要跟着母亲去参加婚礼的。因为母亲曾经讲过晴儿姑姑那边结婚时有哭嫁的习俗,新娘子要哭嫁的,咱们这边虽然也有哭嫁的,但是相比之下,他们那边似乎更加重视,哭得也更有水平。婧儿要出嫁,母亲自然要请假去参加婚礼,因为母亲与我晴儿姑姑好多年没见面了。她经常说小时候,晴儿姑姑对她最好,别看晴姑姑比母亲大不了几岁,可是,她总是把好吃好玩的留给我母亲呢。周末,无论去野外游玩,还是去赶集,或是到个同学家亲戚朋友家玩耍,也喜欢带上我母亲。她只要一放学就往姥姥家跑,来找我母亲玩。
可是,谁也想不到,晴姑姑家的晴儿姐姐还是远嫁了,我问嫁得有多远呀,母亲就说,天涯海角,你总会知道吧?没量过,差不就有那么远吧。
于是,我说:我要去,我要看看哭嫁到底咋个哭法,看看哭成个什么样子?三姨听了,就微微笑:这孩子,哭嫁还能咋个哭,就是哭呗,还能哭出个花样来呀?咱们不去,太远了。
三姨心疼我,觉得晴姑姑那边太远,车马劳顿不说,又得参加婚礼,闹哄哄的,小孩子咋受得了,不同意我跟着去。母亲也不愿意带着我。我这里还没有什么,而三姨家的表妹果子却哭成了泪人,她也要去,才忽然想起,她姐姐红,也就就是我的大表姐,在晴姑姑家那边的大山里支教呢,因为远,也是很久没回来了。大表姐每次写信都说,等婧结婚,要我母亲带着果子也去,到时候,她就可以见到果子和我还有我母亲了。三姨是因为要在家照顾中风了的婆婆,不然也是一定要去的。
可晴姑姑我并不是很熟悉的,至于为什么感觉很亲,也不陌生,那是因为,她经常给母亲写信,还逢年过节寄来一些那边的土特产,像腊肉、油茶什么的。当然母亲也会经常给晴姑姑寄我们这里的一些好吃的好用的,一些当地的酱菜干果,还有母亲给做好了的衣物,都是晴姑姑喜欢吃的喜欢用的。
因为晴姑姑嫁得远了,当时姑姥姥就不同意这门婚事的,怎奈晴姑姑铁了心的要嫁过去,姑姥姥也就不再反对了。可是,姑姥姥却十分思念晴姑姑,经常流泪,因为远,晴姑姑好几年才回来一次。母亲说,晴姑姑嫁出去,没几年,姑姥姥就一下子老了很多,满头都是白发了。姑姥姥晚年时,经常犯糊涂,那时老姑姥姥已经很老了,眼睛也不太好使,看人总是模模糊糊,见谁第一句话都是喊着:晴儿?是你吗?回来了呀?晴儿?是你吗?回来了呀?当听到来人回答说:不是,我不是嘞,不是晴儿。这时,她眼里的光就一下子消失了,立刻说:对不住哈,我糊涂了,听到声音,以为是晴儿回来了,眼睛也看不清了,看谁都是晴儿嘞。
我和母亲还有果子来到晴姑姑家时,已是傍晚时分,是大表姐红去车站接的我们,是一辆马车接上我们的。赶车的是当地的老者,他紫铜色的脸膛,别看有些驼背,但是一双眼睛却很明亮,也很是有神,总是微微含着笑容,非常友善的样子。他对山路熟悉,人也热情,一路上有说有笑的,说起当地的哭嫁风俗,他更是不陌生的。他说这哭嫁呀,有叫“哭嫁”的也有叫“哭出嫁”的,还有呀,叫“哭嫁囡”和“哭轿”的等等不一的。说着话,马车也奔跑在山路上。
当马车在弯弯的山路上,驰骋着,天色向晚,西天的彩霞好似一片片新鲜的彩绸,绚丽耀眼。山峦叠翠,树木苍茂,一片片森林向后移动着,山路弯弯,鸟儿从山林深处不断传来,清脆悦耳。赶车的人甩着鞭子啪啪作响,还唱起了山歌: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
别看是旅途遥远,途中倒了好几遍车,又是火车又是长途汽车的来回倒,但是,我和母亲还有果子见到了红依然兴奋,想想马上就要见到了晴姑姑和婧姐姐,更是高兴,话也多了起来。
当我再次提起哭嫁时,红姐和赶车的老者都说,哭嫁,在他们这里不足为奇呢,还说,其实这“哭嫁”的习俗,还是源于战国时期的,母亲也说一点不错的,听说过的,当时的赵国有公主要嫁到燕国去,好似要去做皇后吧,她的母亲,赵太后,悲伤难忍,临别时,竟然大哭不止,“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从此以后,“哭嫁”的风俗便流传下来了。
母亲在和红表姐聊着哭嫁,我和果子都在想着,明天婧姐姐的哭嫁,到底会是啥样子,是不是要事先练习一下呢?
我和果子,我一句她一句的问着母亲和红表姐,红表姐见我和果子对哭嫁如此感兴趣,笑着说:还以为你两个是想我了,冲着想我来的,怎么感觉这倒是冲着想看看哭嫁来的呀?两个小坏蛋,辜负了我那么想念你俩儿呢,哼!
母亲听了也笑了,我不敢再问哭嫁的事儿了,果子却说她听她奶奶说哭嫁在他们老家叫做“坐堂”。母亲忽然想起,果子奶奶是川西那边的,可不是嘛,他们那边就是叫“坐堂”的。
以后,长大了,当我在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读到:“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词曰:‘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离娘’。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
是呀,从小一直养大了的女儿,一直在母亲身边,一旦要出嫁了,还真是说不出的难过与难舍难离的。
记得,出嫁婧姐姐的头天晚上,她的祖母,就将自己抄写的哭嫁词曲的本子再次拿到婧姐姐面前,晴姑姑也再次教着她,晴姑姑一句,婧姐姐一句的:“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这一首叫《闺声哭》。接下来在一首《哭爹妈》:“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晴姑姑教着婧姐姐,我和果子也跟着学着,晴姑姑教着教着就先哭了,哭得唱不出声来了,母亲就接着教着一首辞母歌:“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我娘怀我十个月。十月怀胎受苦难/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
母亲教着教着也是哭泣起来,母亲说她是想娘了呢。
哭嫁,婧姐姐祖母说旧时街头巷尾丛刻中有《训女哭嫁》的,据说,目录有《闺声哭》《哭爹妈》《哭哥嫂》《娘训女》《花轿到屋哭》等等,婧姐姐的祖母说:哭梳头,哭媒人、哭陪客、哭上轿的几乎是见谁哭谁下来,直到上轿。
记得,那晚,我和果子都学得很认真,婧姐姐却是心不在焉,其实,也不是不用心,只是这段日子,天天哭的,大概从几天前就开始,只要有来的亲朋好友和邻居什么的,都要边哭边唱的。晴姑姑看着婧姐姐不用心,就担心到时候,她再不哭咋办?祖母就嘱咐红姐到时候,她离婧姐姐近,就要她照着她大腿呀或是屁股使劲拧她,要她一定哭,大声地哭,因为哭得越伤心声音越大,以后的日子就过得越红火越兴旺。其实。哭嫁,在当地被看成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若是不哭就会觉得不体面,而且呀,大婚时,是女子一生的辉煌时刻,不哭体现不出女子气魄的,所谓不哭不热闹,不哭命不好,不哭呀,那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嘞。因此,一定要哭的,而且,哭出水平才好。
然而,只要晴姑姑一说要婧姐姐哭嫁,婧姐姐就说,我又不是包办婚姻,是要嫁给我自己喜欢的人儿嘞。我干嘛要哭要骂媒人呢?再说了,我嫁得又不远,可以天天见到我爸妈的,还有我亲爱的祖母家人的,我哭什么呀?我幸福着嘞。
是呀,婧姐姐好幸福呢,她生在好时代了,因此,她的婚姻是美满也是幸福的。然而现在,哭嫁是风俗,依然要延续的,因此,依然要学着唱词,也依然学着里面的调调哭腔的。
记得,婧姐姐的祖母,当我问到她哭嫁时怎么个情景,她就说,那时候,要比现在要求严格嘞,还别说结婚的那天,离着结婚半个多月就开始哭嫁了,天天人来人往的,天天见什么人哭什么人,得谁哭谁。若是自己对婚姻有些满意也就罢了,若是对包办的或是不称心如意的,自然就会哭得好伤心嘞。
祖母还讲了她看的的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乱语嘴喳喳……唯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言词激烈,声色俱厉的,以此就足以可见,祝英台有着刚烈的性格,面对不幸的婚姻,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的。
母亲说,据说有些媒人是从来不怕你骂的,反倒怕你不骂,你越骂她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媒也就说得越好嘞。
这一说起骂媒人,晴姑姑就冲着红姐姐说:红儿,别人哭嫁骂媒人就骂媒人吧,你可不许骂哈。谁知晴儿姑姑刚一开口,红姐立刻用手指掩着口说:嘘——原来红儿也在这里找了男朋友,媒人就是我的晴姑姑呢。本来红姐不想让家里人知道的,担心三姨会因此反对的,想再等等再说的,没想到晴姑姑一下子说了出来。
婧姐姐立刻说:看看红儿还敢不敢拧我了,若是拧我,当她哭嫁时,她怎么拧过来,我就怎么拧回去,哈哈。
婧姐姐大笑起来,晴姑姑说:哭咋教也教不会,笑倒用教,生来就会嘞。呵呵。
说着说着晴姑姑也笑了,婧儿的祖母却着急了,快别只知道笑了,不住地说着,正事可不能当儿戏呀,于是,婧姐姐又认真的学着哭嫁的歌《哭姊妹》:“离开姊妹好伤心,姊妹未有贵贱分,簕竹过叶连脚跟,我今结个阎王亲,做牛做马他乡镇……”
我至今还记得婧姐姐出嫁那天哭嫁的情景的,别说,看着婧姐姐平时有说有笑的,好似很放得开,什么也不在乎,而,当她真的就要离开爹娘时,她唱的《哭嫁歌》:“忽听金鸡一声叫,好像乱箭穿我心,唢呐吹起‘娘送女’,镏子打起‘大开门’……唢呐一声泪一滴,扯娘罗裙扯爹衣。苦命女儿送上轿,亲生骨肉两离分。”真是令我也只想流泪呢。
其实哭嫁歌,每一首都很是抒情的,那样的抒情正是因为直白又接地气,以至于,形成的曲调低沉又哀婉,悲悲戚戚,十分打动人心,催人泪下的。因此,一直以来,哭嫁歌,都是被音乐家们誉之为“中国式的咏叹调”的,确实如此,一点也不为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