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城墙的怀想(散文)
那年,从玄武湖里吹来了湿润的风,风里还带着若有若无的荷香。湖边的山峦高楼丛林像是笼罩在一层薄纱里,模糊的景色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感。或许是这里虎居龙盘的山峦,或许是这里缠绵不清的烟雨迷朦,又或许是大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围了大半个城。自三国的孙权起,曾有多古代帝王看上了这里绝佳的风水而定都于此。
我沿着湖的北岸向西行走着,眼睛在不停地搜寻着。我也说不清想找什么,是想找到那六朝遗下的脂粉香气,还是寻找那些赶考书生的遗踪。这里一度是商业兴荣,文人荟萃,每年都会有学子抖着他们满身的霜尘,穿过这里的城门,想在这里开启他们的梦想与抱负,因此这里也是带着烟雨的江南文化集中地,不同的奇思妙想曾在这里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影响甚至引领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走向。
没走多远,穿过一片丛林后,我便进入到一个幽静的世界里,藏在那些林木后的厚重城墙缓缓地呈现在眼前。在老家时,我会捡起那些残砖碎瓦去看上面有没有文字,字迹模糊的残碑也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抚摸着这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城墙给我带来的则是心灵上的震憾了。这城墙怎么能安静下来呢,它怎甘心藏在闹市里不争也不闹呢,只管埋头敛缩着自己的雄姿伟态。与那些笙歌艳舞,竭力张扬着自己的现代仿造古城相比,或许这里已背负着过多的历史,每一个重大的事件都沉重到无需多言。
南京古城曾有十三道城门,在我面前的是神策门,城门内因住扎过朱元璋的宫廷禁卫神策军而得名。清军从这里击败郑成功后,又改名为得胜门。民国早期的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将民国和平民主的印记打在了门上。仰望门梁的上方,当时立法院院长胡汉民所题的和平门仍依稀可见。门两侧的城墙上有树木从城砖的缝隙中斜着向上长出,带着打动人心的不屈。那些城砖的外皮大多已风化剥离,但在斑驳的墙砖上依然能辨出些弹痕或圆形的弹坑。硝烟已尽,但几十年前接连不断的争战仍仿佛就在昨天,一个民族的伤痕哪能轻易被人抹掉呢。神策门的最外层是道木门,两扇能向外打开的柏木门。进入木门后的门洞里,在门洞的中间位置还能见到方形的凹槽,一块石门夹在这凹槽内,通过绞索上下滑动。看着这坚固的门洞,我不由地想那首古老的谚语,城门城门几丈高,什么人骑马,什么人坐轿。那时,每天都有骑着花马、腰挎着弯刀的兵士在城门的内外逡巡着,他们有权决定让谁出城进城,也能盘查和扣留可疑的一切。这些士兵城砖似地严谨执行着上面的命令,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是在这里守卫着城门,他们不会有骑马的机会,也难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来补贴家用。
穿过这个门洞后,并不能直接进入到城里。门洞后还有个近似方形的瓮城。沿着门东侧的斜坡爬到城墙的顶部,瓮城的全貌便展现在眼前。它的四面都是带着垛口的城墙,若敌人贸然进入瓮城里,石门落下后,墙上的守军可以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无路可逃的敌人便成了任人宰割的瓮中之鳖。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多次鏖战,抛石机搭长梯等能用办法都试过后,久攻不下的一方只好从别处爬到墙顶,然后顺着墙顶的通道杀到这里,无论是清军还是后来占据这里的太平军均是如此。现在的瓮城周边已被高大的林木遮掩着,向前一步是喧闹的都市,退一步则是幽静的怀古之地,今与古混杂交错,轮番扫荡在人心。
一部中华史,也是血泪的争战史,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常会伴随着长时间的战争。那些王朝创立者在九死一生夺取政权后,他们深知江山得来的不易,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世代永传下去。这些头脑还算清醒的王朝开创者,也深知各种矛盾只是暂时被震压了下去,看似平静的江山下面仍在暗流涌动,时刻在酝酿着再次爆发的危机。外部的敌对势力也在觊觎着疆土,不时地在边境进行骚扰。因此,他们丝毫不敢大意。为了守护好江山家园,筑城修墙不但很有必要,并且还是统治者们要面对的头等大事。
从现有的遗存看,不但古代的国都有厚重的城墙守护着,小到每一个古镇,大一点的村庄,甚至每家每户都有修墙固守的习惯。在《白鹿原》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白鹿村人为了抵御白狼的袭扰,白鹿两家就联手筑起了一道围墙。夜晚,村人轮班在围墙上行走巡逻,发现异常及时敲锣报警,锣声一响村人便知道出了状况,他们马上向响锣的地方奔去。一个普通的村庄能合力修起宽大的围墙,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同样在我老家的古镇里也有块高地,邮局、粮库、商店、影院和酱园全都挤占在那块高地上。我常疑惑这里为何要比四周高出了许多,询问老人们才知道,原来这里曾有财主的庄园。那家财主很有钱,不但在庄园四周用黄土夯筑高墙,庄园的四个角还建有炮楼,站在炮楼上远远地就能发现来袭的匪贼。庄主没有想到的是,守护庄园的庄丁能与土匪勾结在一起,让高墙便成了摆设。庄园被毁后,坍塌的土墙抬高了这片土地。每逢看到这片高地,我便不由地想象着庄园原先的样子,要是那高墙还在,古镇的色彩便愈加丰富了。
建而毁,毁了又建,历史上的修墙活动从未终止过。令人遗憾的是,国君们耗费了巨大的国力,修成了牢固的城墙,乃至长短不一的长城,最终仍难免王朝的颠覆,其中的原因就耐人寻味了。自古哪个高墙内停止过争斗,不光宫妃及王子们会争斗,他们背后的势力也丝毫不敢懈怠。在一场场权利的争夺中,谁会想到谁又能顾及到江山的隐固呢,而争斗最终的受害者恰是底层的百姓。
沿着可以并排跑车的城墙向南走去,不时可见搭建在城墙上窝棚被拆除又修补后留下的痕迹。多年前战争的烟云散去后,南京成了人口稀少的空城,城里百废待兴,急需补充人员。我老家有不少船民顺着大运河漂流到南京后,见这里缺人就留了下来。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自己动手,依靠着城墙搭建起栖身的窝棚。也有人为了舒适直接在城墙上挖出了可以住人的土洞,这些方形或圆形的土洞与北方的窑洞相似,不但能遮风挡雨,还冬暖夏凉。当时,城墙内外还有不少战时留下的遗骨,这些从乱世里活过来的人,早已见惯了世间的生死,他们并不在意这里的尸骨,也没有人嫌弃住处的简陋。掩埋好尸骨,收拾好新的家园,他们便投身到这里的建设中。
直到几十年后,这些人才陆续搬迁到附近的新楼里。与此同时,私市里有人开始偷偷地收购起墙砖,砖上的文字越清晰越值钱。那些文字记载着这些砖出自哪里,由何人所烧制。把文字标记在墙砖上,从而去保证城墙的质量,这种方法也被后人广泛地效仿与利用到其它领域。见有人私下购砖,那些住在窝棚里的老人,这才意识到城墙是稀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原来他们一直住在文物的窝子里而不知。他们见面时常相互调侃道,以前住在窝棚里时,每天睁开眼看到的就是城砖,谁能想到这城砖也能变成值钱的东西。早知道砖能卖钱,就不从那个窝棚里搬走了。
从篱笆墙到夯土墙,再到白灰米汁勾缝的砖石墙,城墙变得越来越高大坚固,城门也越修越气派。但这也不过是换来心理上的安慰,直到城破国亡,那些帝王们也没有想明白,为何厚重的城墙总是拦不住对手的进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