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山小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春山】在流年尘世中保持不变的乡土情怀 ——谈彭卫锋《大美时光》的本色写作

编辑推荐 【春山】在流年尘世中保持不变的乡土情怀 ——谈彭卫锋《大美时光》的本色写作


作者:天净浣溪沙 布衣,21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发表时间:2025-07-10 10:18:57
摘要:彭卫锋写人间烟火中的人生深情,写灵魂有爱的心路历程,对乡土生活的匍匐沉思,对城市物欲的辩性思考,在质朴的情感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未来可期,她亲临的生活体验与她朴实的文字是统一的,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感,这也许就是她笔下文本中,现实理想中的“大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限的人生本来是一场短暂的旅行,要学会放下、宽容、珍惜、感恩,还原生活的本色,让生活洒满七彩阳光,写满诗意,好好欣赏那生命之旅的旖旖风景,也许不能“幸遇三杯酒好”,但一定能“况逢一朵花新”,获得人生的流连光景。        


   2021年春暖花开时节,彭卫锋的《大美时光》出版发行了,我有幸得到她的一本签名赠书。对这本书,心有期待,想一阅为快,因为之前在一个文学网络平台上读到她的《彭家湾的麦田》,这篇散文独特的叙事方法和朴实的文风吸引了我,虽素味平生,识文不识人,但还是颇有认同感。
   一是题记内容:“麦,天所来也。麦是天之子,所以叫麦子。父亲说,麦可以写成麥,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上面的两个人是你妈,下面的两个人是你们兄妹几个,每颗麦子都不能落下,都应按时回家”,富有哲理和诗意,可看作散文的“神”。虽然我也曾写过几篇与麦子有关的散文,但这种对“麦”字字面的理解和内涵的解读还是第一次感知。二是文章以时代变迁为脉络记叙农村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在散文中:七十年代集体生产时,“割倒的麦子像一队队列兵在麦田里排列整齐,在晒场里则堆成一座小山”;而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后,麦田里的人逐渐远去、老去,麦田撂荒现象严重,“麦子和杂草一起生长,任其花开花落......一只野猫从我们眼前跑过,似在证明,它现在才是这块土地的真正的主人” ......但是,在以母亲为代表的老一代农人眼里,“一粒麦子也不能落下,都应按时回家”。文章结构看似松散,但内容紧凑,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特别是在结尾,落脚到机械化大生产以及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上来,使主题意义得到升华。作者对现实的观察,目之所及,于无声处有冷凝的一面,但又不乏温馨。
   这样的文本叙事方法,还体现在《妈妈,我回来了》,散文以我四岁、八岁、十三岁、十五岁、十七岁、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七岁、四十岁九个年龄阶段为节点,用“妈妈,我回来了”同一句语言串联,从孩童到中年,从懵懂到成熟,直到当妈妈走了的“后来的后来”,虽然还是同一句话,但“回应我的只有松一声、紧一声的风声”。她由此感叹,“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妈妈的女儿,也是儿子叫着妈妈的人,我的脚印越来越孤单,它在风中行走,等待第一缕晨光,又送走最后一抹晚霞”。读之令人心情潮湿,面色动容。当妈妈离去后,妈妈的女儿对自己的子女说,孩子,妈妈已经没有妈妈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彭卫锋写亲人的文字非常有情,但又不靠堆砌词语来表达,不嗲气,不矫揉,不造作,而是多用物像衬托,源自内心深处自然流露。文如其人,也从中能看出她心地善良、感性却不失理性的一面。
   但通读了她的《大美时光》,笔者觉得,他的本色写作更值得称道。本色写作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是写作的基本,也是作者的良知,其中心要旨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少一些编造,多一些真实,在原汁原味当下时代,很多有写作功底的人都发表了作品、出了书、成了“作家”,这是文学大众化的一面,本无可厚非,但也毋庸讳言,很多人是在为写作而写作,为出名而写作,“万般皆可下笔”,写的东西恐怕并非有自己真正的体验与感悟,多呈无病呻吟之态。比如,一个从没到过大海的人写海,一个没有把鼻子真正放在花朵前嗅一下的人写花的芳香还美其名听花开的声音,一个没人经历过贫困年代的人写生活之苦难等。但彭卫锋不是这样,她是用写作记录生活,这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且“我用我手写我心,我用我心写我文”,所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
   她的《大美时光》分为“旧时光”“情感屋”“尘世中”“偶记”“行走”5个专集,总共58篇散文,几乎每篇都与自己人生流年中真实的生活环境、人事、风物有关,都是对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感悟和思考。特别是“旧时光”和“情感屋”中的散文,没有一篇是那种臆想的虚无缥缈的文字。她不但“狠狠地”写了彭家湾,还专门写了她的父亲《有一种温暖叫缅怀》、母亲《妈妈,我回来了》《母亲戒烟记》、三姐《我的漂亮三姐》、丈夫《自行车后座上的情缘》,还有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天使来了》,说实话,能把自己的家人和自己写得如此之多、之透明的作家是不多见的,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遮掩、没有避讳、没有粉饰,甚至有些不顾“隐私”,这种由现场的真实存在来铺陈文体结构,从而引导文体的思想情感的流动、穿越和抵达,而不是靠通过浮飘式地堆砌华丽的语言词藻来吸引、粉饰读者的本色写作,值得需要锻炼文笔、陶冶性情的写作者学习。
   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彭卫锋,从川南农村的老家出发,靠个人的力量一路向北,艰难打拼,到后来定居省城,并在省级一家有名的文化事业单位工作,现在人到中年,蓦然回首,背后必定有酸楚,但终究记得幸福路一段,“当我们走到某一个流年的秋天,当我们登上某一个生命的站台,回眸,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过往。”尘世流年过,笔下岁月稠,她的乡土情怀始终没变,亲情友情始终没变,诚实善良始终没变。在她的笔下,她的彭家湾的前世今生是那样清晰,她的父亲对她的特别慈爱,她的母亲用烟排解孤寂,她的漂亮的三姐家庭不幸,但终于走出人生磨难的经历。亲人、自己的心路历程,由此描绘的事件情节都很丰富,由此勾描的人物形象都很丰满,这在散文中要做到并不容易,但她做到了。
   她在散文中写人物、事件不是白描式的,是有血肉的,有灵魂的,有情怀的,有思想的,有启迪的,体现了提升作品的艺术性的张力。在《新麦的味道》中,“母亲站在麦田边,四处看看,然后选好一个位置,蹲下身子。她左手揽一个弧线,右手的沙刀贴着地皮,唰地一刀划下去,瞬间,一束小麦已经攥在母亲手上了”。短短六十二个文字,表现了母亲连贯性的八个动作,人物形象立体鲜明。
   语言精炼、叙事精准、动静结合、文本精致是彭卫锋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她写景物有丰富的物象,同样在《新麦的味道》中,“黄蚂蚱、绿蚂蚱、蟋蟀,在镰刀下不停地跳闪腾挪。豹蚊虫、斑斑虫,在麦杆麦穗上打翻筋斗。花姑娘(瓢虫)、蜻蜓,在麦穗间飞来飞去。更有各种田鼠,在麦地里蹿上蹿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六种不同动物同时出现,虽说带点夸张性,但在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的川南农村彭家湾的麦田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只有很熟悉、热爱农村的作者才能写得出来。在她的笔下,《彭家湾的春天》是那样闲暇,有一种壮美的风情,“彭家湾的狗、牛,甚至一只昆虫,和彭家湾的人一样,在太阳下晒着自己的肌肉和骨头。”“一只黑蝴蝶,不知道为何一下栽倒在草丛中。我拿给父亲看时,父亲告诉我,那饱满的腹部里,都是蝴蝶的孩子。带着这么多孩子的蝴蝶是怎么死去的,谁也不知道。就像那些春天里,走着走着,就倒下的人一样。” 这些画面感十足的文字中体现出的对自然的细微观察、捕捉能力,表达出的悲怜的情怀和生活哲理,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写作功底。
   彭卫锋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心有阳光、眼有美景。她是一位图书工作者,2015年才开始写作,能取得如此成绩,成为近年来川内有一定影响的散文作家,靠彭家湾山水养育的灵性,更靠自身的勤奋努力。哪怕素昧平生,隔着时空,也能想像得到她“人生风景何处寻,云在青天书在手”的生活情景。
   在彭家湾,在她的人生路途,在她的笔下,虽然也有凄风苦雨,但“每一朵花、第一棵草,每一个小动物,每一寸土地,每一粒尘埃”都被阳光照着,都有很多“小美”,进而融会贯通成高端、大气、正能的“大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但无论从理性还是实际,大美一定是包含着小美的。我们的人生,正是很多的“小美”升华成了“大美”。
   正如康德说:“审美是无目的而自然地合目性的活动。”彭卫锋写人间烟火中的人生深情,写灵魂有爱的心路历程,对乡土生活的匍匐沉思,对城市物欲的辩性思考,在质朴的情感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未来可期,她亲临的生活体验与她朴实的文字是统一的,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感,这也许就是她笔下文本中,现实理想中的“大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限的人生本来是一场短暂的旅行,要学会放下、宽容、珍惜、感恩,还原生活的本色,让生活洒满七彩阳光,写满诗意,好好欣赏那生命之旅的旖旖风景,也许不能“幸遇三杯酒好”,但一定能“况逢一朵花新”,获得人生的流连光景。        
   彭卫锋说过,她身上没有其他标签,她只是彭家湾的村姑,这是为文、为人的初心与良心。身处纷繁异变的时代,我们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大地,调整好直面土地的“准心”,从火热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去感应脉动,抓住这个时代的坚守、探索、嬗变与奋斗,关注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浸润作用的书写,坚持本真,优雅突破,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印记、特征的成功作品,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从这一点上说,彭卫锋的散文,不论是题材挖掘上,还是表现手法上和主题提炼上,都有拓展、上升的空间,这也是我们的期待之处。(发表于《巴中广播电视报》2021年7月22日,被四川省散文学会公众号等多家媒体平台转载)
  

共 35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个人阅读体验入手,逐步深入剖析彭卫锋《大美时光》的写作风格、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文章赞扬了彭卫锋的本色写作,指出其写作源自生活真实体验,情感真挚,不矫揉造作。同时,对彭卫锋几个代表作如《彭家湾的麦田》、妈妈,我回来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彭卫锋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个人与家庭的变迁,更反映了时代变迁下农村的发展变化与人们的情感波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通篇评论语言精练,表达准确,具有深刻洞见与艺术概括力,推荐阅读。【编辑:石子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子舟        2025-07-10 10:22:55
  我还是先坐个沙发。写了编者按,就不再评论了。
梦想仗剑天涯,诗书剑侠一生。
2 楼        文友:天净浣溪沙        2025-07-10 17:04:28
  谢谢石子舟文友的编评。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