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生与息(随笔)
去四川阿坝州红原草原游玩,时不时会看见草原上孤零零的立着一根电线杆;再往前走几公里,又看见一根;再走,又一根。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电线杆都没有架设过电线的痕迹,相互之间似乎也并无关联,且四周既无居民,又无厂矿。那么,栽这些电线杆究竟有何用处呢?我百思不解!
经请教导游,才终于弄清其中緣由。
原来,在红原草原生活着一种鼠兔,叫达呼尔鼠兔,这种鼠兔以牧草为食、以洞穴为巢,食量大且繁殖力极强,过度啃食牧草,会导致草原退化,而挖洞筑巢时不但会损伤草根,且挖出的新土又会将牧草掩埋在土下,引发牧草成片枯死,植被被严重破坏,最终使土壤沙化,草原沙漠化。
为解决这一问题,牧民们曾采取过许多方法,但终因鼠兔繁殖极强而收效甚微。后来牧民们发现,凡有树木的地方,牧草长势就好;距树木越远,牧草枯死亡率也就越高;再仔细观察,发现有树木的地方,都有鹰隼栖身。牧民们晃然大悟:树木给鹰隼提供了栖身之处,而鹰隼正好是鼠兔的天敌,树木周边的鼠兔已尽被鹰隼捕食,故牧草长势茂盛。
于是牧民们推而广之,在草原上每隔几百米,便栽上一根树杆,以方便鹰隼栖身捕鼠。
几年后,天空随时可见鹰隼,草原早已看不见鼠兔。但奇怪的是,牧草仍成片枯死……
怎么会这样?祸害草原的鼠兔不是已经被鹰隼捕食了吗?牧草怎么还会大面积枯死呢?
经反复观察研究,牧民们发现:栽有树杆的草地,鹰隼栖身在高高的树杆之上,鼠兔便无处藏身,全都成了鹰隼的美餐,不几年就绝迹于草原。没了鼠兔,牧草就会疯长,牦牛也会因牧草长势好而轮番前去啃食,终因草地得不到片刻息养,不几年便耗尽了地皮养分,土质结板,根系逐年老化,由盛及衰,成片枯死。
没有栽树杆的草地,鹰隼便无处栖身,只能在天空盘旋而不能久留,栖身草地又因视界受限而很难发现鼠兔,鼠兔便存活下来,继续在草地上啃食牧草、繁衍生息。每啃食完一片,牧草便枯死一片,鼠兔也就会迁移至下一片草地,甚至连牦牛也因鼠兔糟蹋过的草地草质差而很少光顾,由此也就使草地得到了息养的机会。鼠兔在挖洞筑巢时,尽管对牧草根系造成了损伤,但也变相的为草原疏松了土壤,把营养相对丰富的土质从深处翻到了地面,为牧草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草地正是利用这段息养时间,借助新土壤提供的充足养分完成了牧草根系的更新换代,次年便生长出新的牧草,且远比鼠兔糟蹋前长得还要茂盛。
这一发现,使牧民们彻底醒悟。鼠兔的存在,对草原并非全都是害,如果能把握、调节好鹰隼与鼠兔之间的生态平衡度,那么鼠兔就可能成为草原的养护工。它可以让草地短暂休克,息养轮换;它可以给草原疏松土壤,提供养分;它可以促使牧草根系浴火重生,更新换代。
要把握好这个“度”,最重要的当然是控制好鹰隼的数量,确保草原的鼠兔存量相对饱和,既不泛滥成灾,也不灭种绝迹。
于是,牧民们根据鹰隼的生活习性,每几公里便栽上一根树杆(现今已由水泥电线杆替代),供一只鹰隼栖身,使其能对方圆十多公里范围内的鼠兔进行有效监控,让鹰隼与鼠兔、鼠兔与牧草之间形成相对平衡的生态链,进而使草原与牦牛、牦牛与牧民,乃至整个草原达成了一个相对平衡,和谐共生的统一体。
踩在柔软无际的草地上缓缓前行,我偶尔看见几只鼠兔从距我十多米处的草地里窜出来,呆萌呆萌的静静望着我,突然间抱头鼠窜,一闪身全都钻进洞穴之中;片刻之后,有胆大者就又从洞口探出脑袋,见我渐渐走远,便又招呼同伴鱼贯而出,小心翼翼地开始啃食周边的牧草。
盘旋在天空的鹰隼,突然间直冲而下,似乎在警告鼠兔不要恣意妄为。
“生与息”是一个对立统一,互为依存的循环体。没有“生”,“息”便失去了意义;没有“息”,“生”将失去根基;“生”则必“息”“息”极复“生”。正是基于对这一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牧民们采用栽植树杆的方式,有效控制了鹰隼的数量,进而控制了鼠兔的数量,通过鼠兔来调节牧草生长,让草地能科学合理的“生息轮换”,致使整个草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推而广之,世事无不如此。这些年,我们极力推行的退耕还林、禁渔禁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对改善生态平衡、调节大自然生息无不有着重大影响。可同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违背生息科学的事仍时常发生;大干快上,“过劳”而终的惨痛教训仍不时在我们身边重演!着实令人痛心痛惜……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6天工作制;上世纪90年代初,将6天工作制调整为5天半;今天,每周工作5天已是通行的劳动制度。这种改变,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尊重生息规律的自然产物。今天,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正在颠覆人们的认知,机器人、AI技术、量子计算等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将帮助人类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将人们从繁重繁琐的劳动中逐步解脱出来。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助科技发展的这些成果,试行每月单周工作4天、双周工作5天,把人们从“忙与累”的呐喊声中解脱出来。
存在于大自然的任何一种生态现象,都不能脱离“休养生息”这条铁律。那么,我们不妨给自己多留一点息养的时间,让“生与息”真正回归到应有的平衡度!让小长假、黄金周出游,不再出现“路上车堵车、景区人挤人”的乱象!让“快节奏、高强度、超压力”不再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必然!
这,也许是此次红原之行,让我再度领略了草原宽广与辽阔之外的又一感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