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拾麦记(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拾麦记(散文)


作者:梦在何处 举人,3647.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1发表时间:2025-07-10 14:25:54


   芒种到来,布谷鸟那熟悉的叫声不断回荡在耳边。“蒜黄蒜割,蒜黄蒜割……”这清脆悦耳的啼叫,仿佛在提醒人们赶快收麦!
   我赶紧拿起手机给母亲打电话,询问家里麦收情况。母亲说,我哥上周回来帮忙,麦子已经收割完。她趁着空闲时间,跟我爸去地里拾麦子。
   “都什么年代了还拾麦子?现在家里又不缺吃的,你的腰能受得了吗?还有我爸的腿,万一累着了,怎么办?”我埋怨父母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我俩的身体你不用担心,我们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来权当是锻炼身体。现在都拾了两袋麦子,够我们老两口吃一年了。”电话那边传来母亲粗重的喘气声,我知道母亲又低头开始拾麦了,内心如潮水翻涌,鼻子一酸,泪水溢满眼眶,思绪像疯长的藤蔓蔓延开来。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每年麦收后交完公粮,家里的余粮根本不够一家人裹腹食用。于是,每年夏季,麦子收完之后,母亲就带着我们姊妹几个去地里拾麦穗。
   早晨五点钟,晨曦微露,天光还没大亮,母亲起来熬了绿豆汤,晾凉灌入瓶子里;布兜装几个饼子,领着我们出门去拾麦。我和哥哥像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跟在母亲身后。微风送爽,空气中散发出淡淡的麦香味,让人沉醉不已。走在一望无际的麦茬地,脚下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我们像觅食的雀鸟,弓着腰,在麦茬中仔细寻找着,像寻宝似的,聚精会神,不放过任何一个“目标”。
   母亲常年劳累,身体不太好,尤其是腰部,她每弯一次腰,都要费很大的劲。为了多拾几棵麦子,她尽可能地减少弯腰的次数。母亲将竹笼放在地上,佝偻着身子,慢慢挪动双脚,两只手在麦茬间快速捡拾。过一阵子,她直起身子,用拳头捶打着微微有些酸痛的腰。
   太阳公公恨不得将自身全部热量赐予我们,他的热情越来越高,让我们有些招架不住,我浑身燥热,满头大汗,嗓子都快冒烟了,拾麦的脚步愈发变得沉重。再看看不远处的母亲,佝偻的身影像一株饱经风霜的老柳,头顶的白发在阳光下闪闪烁烁,她的脸和胳膊被晒成古铜色,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她也顾不得去擦,头也不抬,脚步一直向前移动。
   母亲拾麦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就拾了好几把麦子。手里的麦子握不住了,她才停下脚步,将竹笼放在地上,从里面取出剪刀,在麦秆和麦穗连接处用力一剪,只听“咔嚓”一声,麦穗如雨点般纷纷落入竹笼里,铺了厚厚一层,母亲随即用脚踩了踩,她说踩平实了,可以多放很多麦穗。
   正当母亲抬脚想踩我们竹笼里的麦穗时,我和哥哥赶紧提起竹笼跑向一边,嘴里连声喊道:“不用踩,不用踩,麦穗会被踩扁的。”我俩心里非常清楚,一踩,看着就少了。瞬间,母亲什么都明白了,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拾的麦子看起来很多,其实是虚的,没分量;我拾的麦子看着少,但很瓷实,里面的麦粒多,分量重。”母亲接着又说,“拾麦跟你们学习是一样的,有的同学表面看起来很用功,学了很多知识,但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就像蓬松的麦子,很虚;但有的同学,学习认真钻研,深入理解领会了知识,将所学的内容牢牢掌握,就像踩实的麦穗,紧密而充实。不管干啥都要稳扎稳打,要务实。”母亲还给我们讲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我们听得心悦诚服,随后争着让母亲给我们踩实麦穗。
   我们每拾一把,就让母亲剪下麦穗踩瓷实,一层一层的,里面的麦粒清晰可见。将近中午,天气越来越热,不一会儿,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胳膊和手也被麦茬划得红一道白一道的。我的指甲处起了肉签,用手一撕,钻心地疼,不由得喊出了声:哎呦!手好疼!
   母亲闻声快步走了过来,将我拉到树荫下,蹲下身来,心疼地说:“你不能撕,很疼的。”随后就从竹笼里拿出剪刀,轻轻将肉签剪下,疼痛感瞬间消失。
   看着还在太阳底下拾麦的哥哥,母亲让我将他喊来歇一会儿。她从竹笼里拿出带来的绿豆汤和饼子,递给我俩,让我们先垫垫肚子,说一会回去给我们好好做饭吃。也许是饿了,我和哥哥抓起饼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绿豆汤下肚,浑身凉爽了。
   我也将饼子和绿豆汤递给母亲,母亲微笑地看着我,眼睛里似有泪花在闪烁。也许,在母亲看来,孩子们大热天还要跟着她出来拾麦子,受这份罪,让她心疼。但我们从小跟随母亲一起劳动,看到母亲整日辛苦劳作却从不抱怨,无形中给了我们力量,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在劳动中学会坚韧,生活中学会坚强。
  
   二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年四季忙得像陀螺,从不停歇。她不是忙家务,就是忙别的事,有时根本没有时间和我们一起去拾麦。这时,她会吩咐哥哥带着我去拾麦,并说:“你们从今天起就去地里拾麦,按麦子重量奖励,一斤五毛,以此类推。”一听到拾麦有奖励,我俩像两只欢快的小鹿,提着竹笼,一路飞奔,来到地里。
   刚开始拾麦,我俩像打了鸡血似的,拾麦速度快,双手根本停不下来,不一会儿,竹笼里的麦穗眼看着就要溢出笼沿,可提起来却轻飘飘的,顶多二斤重。这么少,根本拿不到多少奖励。我忽然想起村里一个小伙伴告诉我的办法。
   于是,我叫住正在拾麦的哥哥,悄悄跟他说:“哥,你看你都拾一竹笼麦穗了,可提起来一点分量也没有,要是用脚踩下去,何时才能拾满?慢慢拾呗,拾多少算多少。”哥哥疑惑地望着我。
   我告诉你一个麦子增重的方法,能让你获得奖励!我神秘地对哥哥说。
   “啥方法?你说!”哥哥好奇地看着我。
   “给笼底垫上一层麦秆,再装上土,分量就重了。”我凑到哥哥耳边轻轻地说。
   “什么?你这是为了获取奖励,不择手段,投机取巧!这样咋行呢?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咱妈肯定会发现。”哥哥惊叫起来。
   “难道你不想获取奖励吗?”我质问道。
   哥哥有些不知所措,望着竹笼里的麦穗发呆。许久,才回过神来,弱弱地说了一句:“就按你说的做。”
   有了哥哥的默许,我心里悬着的一颗石头落了下来。我俩开始行动,先铺上一层麦秆,再铺一层土,接着再铺一层麦秆,最后将麦穗小心翼翼地铺在上面。大功告成,看起来跟之前没一点变化,可提起来挺有分量。两个竹笼都处理好后,我们就乐悠悠地往回走。
   回来家里,我俩装作没事人一样,表面风平浪静,内心却波涛汹涌。母亲看到我俩拾的麦穗都溢出笼沿,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来,我给你俩称称。”说着,母亲随即拿起了杆秤称了起来。先称哥哥的麦子,哥哥紧张得瞪大眼睛,目光聚焦在秤杆上。终于称完了,哥哥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五斤四两,算六斤,奖励三元!”母亲称完,竟然没有看出一点破绽,我为自己的主意暗自窃喜。接着又称我的麦子,我的心也随着秤砣忽上忽下,待秤砣稳定后,母亲才放下竹笼,仔细地看着秤杆上的刻度。“四斤,奖励两元。”母亲微笑着,为我俩竖起了大拇指。
   正当母亲准备将笼里的麦穗倒出来晾晒时,哥哥赶紧凑上前:“妈,你歇着,我来倒!”哥哥抢过竹笼,提向一边。我也赶紧抓起竹笼,刚转过身,不料脚下被小凳子绊倒,重重摔倒在地,疼得我“哇哇”大哭起来,竹笼里的麦穗和土也撒了出来。这一切正好被母亲看得一清二楚,她惊愕地看着我,眼睛里掠过一丝难以捉摸的表情,还没等我从地上爬起,她立刻凑上前,关切地问:“摔哪了,疼吗?”母亲将我抱起,掀开我的裤腿:“呀!都摔红了。”说着,她轻轻帮我揉起红肿的腿。
   瞬间,我的眼睛里噙满泪水,懊悔之意涌上心头:“妈,对不起,我错了,不该给麦里掺土……”
   “没事,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母亲打断了我的话。
   见此情景,哥哥也凑上前,主动承认了错误。母亲笑着看向我俩:“其实,我刚才就感觉不对劲,竹笼上面麦穗很虚,提起来却比较重,我就起了疑心,但我并没有揭穿你们,是想给你俩主动认错的机会。”听了母亲一番话,我和哥哥面红耳赤,发誓以后再也不弄虚作假了。
   虽然母亲也将拾麦奖励如实发给我和哥哥,但我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握着那原本不属于我的奖励,忽然读懂了母亲眼里的爱与期望。
  
   三
   一次教训,终身铭记。经历上次拾麦掺土事件后,我和哥哥此后拾麦再也没有弄虚作假,而且拾的麦子一次比一次多。母亲除了给我们金钱奖励外,还用我们拾的麦子换西瓜吃。吃着用自己劳动换来的西瓜,味道沙甜解渴,沁人心脾。
   甜甜的西瓜让人沉醉,冰凉爽口的冰棍更让我期待。大热天里,用母亲奖励的硬币买一根冰棍,撕开包装纸,轻轻抿上一口,那种冰凉甜蜜的味道瞬间从口腔蔓延至全身,让人神清气爽,顿觉生活如此美好。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用辛勤汗水换取的劳动成果,让人心情愉悦,内心踏实,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拾麦那些往事,渐行渐远,永远留在记忆深处,成为生命中一幅幅动人的图景。往后岁月,我会铭记母亲的谆谆教诲,脚踏实地,努力生活,收获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共 34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拾麦”为载体,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深沉而复杂的亲情与劳动情感。开篇的埋怨(“都什么年代了还拾麦子?”)暗含子女对父母年迈仍辛苦劳作的担忧。当听到母亲粗重的喘气声时,“鼻子一酸,泪水溢满眼眶”,心疼与自责交织,体现子女对父母坚韧品格的敬重与未能尽孝的隐痛。儿时拾麦的记忆充满辛酸却温暖——母亲佝偻的身影、被麦茬划伤的手、烈日下的汗水,都成为坚韧品格的烙印。母亲“踩实麦穗”的教诲,不仅是农事技巧,更是“踏实做人”的生命哲学,让劳动升华为精神传承。尽管物质丰裕,父母仍坚持拾麦,暗示他们对土地与劳动的本能眷恋。全文情感真挚,生动感人,感触深刻,感染力强。在心疼、怀念、敬重与传承中,作者完成了一次温暖而深沉的情感书写。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0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10 14:32:13
  母亲佝偻的身影在麦茬地里移动,像一棵倔强的老树,这看似简单的劳作,藏着中国农民最朴素的生存智慧——颗粒归仓,惜物知福。她拾的不是麦子,而是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记忆,更是一代人刻进骨子里的生存哲学——对粮食的敬畏,对劳动的信仰。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10 14:35:56
  文章采用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明线‌:以"拾麦"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事件,开篇用布谷鸟的叫声自然切入农忙场景,通过"打电话询问收成-回忆儿时拾麦-当下父母仍坚持劳动"形成时空闭环。暗线‌:劳动教育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踩实麦穗"的生活细节引申出"踏实做人"的深刻道理,母亲"弯腰拾麦"的剪影与"言传身教"形成精神传承。感谢梦在何处老师不变的支持,祝老师夏日好心情,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乡笛        2025-07-10 16:54:32
  拾麦,又让人回忆起童每时的坚苦年月,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情趣。文章描写细腻,叙议结合,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让人感动,受益匪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