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古香古色的五羊仙观(散文)
金秋十月,在色的阳光中走进广州老城的五仙古观,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进入古香古色的仙观。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城文化底蕴深厚,广州古称楚庭,越秀公园的“古之楚庭”石牌坊始建于清顺治元年,于清同治六年重修。古老的黄埔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五羊雕塑是广州的城市标志,五仙古观被誉为广州祖庙,被称为广州的根。
广州建城初期,骑五色仙羊、着五色衣的五位仙人手持金色的稻穗从空中降落,五位仙人将稻穗赠与百姓,留下的五仙羊化为石羊留守城内,护佑城里的百姓永无饥荒之日,从此广州有了羊城、穗城的别称。这是刚来广州城听闻的传奇故事,后游览越秀公园时,被姿态各异的五仙羊雕塑吸引,就会联想到传说中的五仙和稻穗。
明代洪武年间,在越秀区光塔街道和义巷社区内,始建了五仙观,这祭祖五仙的谷神庙因此而得名。六百多年过去,经修缮重新开放的五仙古观迎来摩肩接踵的游人。阳光洒在新开放的紫烟阁、仙林苑区域,与五仙古观、南粤先贤馆相互映衬,形成一观一楼一仙迹、一馆一阁一林园的文化景观。
随游人走近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的五仙古观,只见游人纷纷拍摄两广总督瑞麟手书的门匾“五仙古观”四字。承载着羊城、穗城美丽传说的五仙古观坐落有四座房屋,除了高高的禁钟楼,这些都是一层的建筑。屡建屡废的五仙古观经历过多次变迁,明清时,规模宏大的五仙古观殿堂多达十几处,如今只有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禁钟楼等老建筑供游人参观。
依山而建的五仙古观作为历史悠久的道教宫观,其仪门为绿色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仪门匾额“五仙古观”四字保留至今,仪门保存有一对石麒麟,这国内罕见的珍贵文物是用漱珠岗火山岩雕刻而成。
仪门东边有十块天然红砂岩石,这罕见的原生石就是旧羊城八景“穗石洞天”的“穗石”。相传五位仙人留下稻穗,飞升离开后,广州城风调雨顺,成为富庶之地。仙人拇迹是仙人飞升时留下的脚印,在岩石凹处的脚印有积水,几只鳖在水中游动。据说这里为远古时期珠江水常年冲蚀的天然痕迹,是广州两千多年历史古海岸线的有力证据。时光流逝,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里留下一个大脚印,震撼着游人的心。晋代这里有“坡山古渡”之称,清代时古观以“五仙霞洞”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经过仪门后的中殿遗址,就到了后殿,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特色的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广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内供奉着五位仙人和金黄的稻谷,几位儿童立在殿中解说五仙古观的起源和传说,我立马拍摄入镜头。墙壁上以“五仙送穗”为题材的宋代画作,令人浮想联翩,五羊衔谷的神话传说虚无缥缈,但反映了先民开发岭南、造福乡梓的史迹。五仙古观后殿的碑刻记载了广州五仙古观和城里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具有研究价值。“羊去石存,遗踪宛在”,读古碑文,感慨历史的变迁。
移步换景,禁钟楼后面的仙林苑游人如织,仙气飘飘。雾气蒸腾中,古典音乐响起,穿汉服的美女们或弹奏,或起舞,这里正开展民间曲艺演出,风俗展示。这美轮美奂的一幕与古建筑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坡山古渡遗址位于岭南第一楼后面,翠竹绿草间保留有“坡山古渡”的石碑。这里原是广州宋城内一座山岗——坡山所在地,其在晋代时是珠江北岸的一个渡口,距珠江北岸有1000多米。
明黄的围墙边三角梅尽情绽放,缓缓爬上岭南第一楼——禁钟楼,这城楼式的古建筑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比越秀公园的镇海楼要早建了7年。楼基用红砂石砌建,楼台庄严雄伟,一口大钟悬挂楼上,用于遇火警招人救火的,没事儿禁止撞击。传说若敲响此钟,会有瘟疫流行,故名“禁钟”,该楼被称为禁钟楼。用一根葛藤悬挂的铁钟被撞击后,声音响亮,古人称“扣之声闻十里”。传说这葛藤是吕洞宾给轿夫所赐的仙藤,后建古观和禁钟楼,轿夫献出了葛藤,悬挂此钟。岭南第一楼与镇海楼、海山楼、拱北楼被合称为四大崇楼,在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可查询。在明代,岭南第一楼与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被誉为岭南建筑的“双璧”。
立于岭南第一楼,俯瞰绿树红花中的紫烟阁、仙林苑,烟雾缥缈,古典音乐和古装美女构成人间仙境的画面。紫烟阁揭开羊城历史的一角,广州和越秀的厚重历史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下楼后,辗转于古观的角角落落,作为越秀区博物馆的古观,增建了展览厅、通明阁、五仙铜像、连廊,完善了古观旅游休闲功能。游人们拍摄《广州重修五仙祠记》碑,发现此碑是观内最古老的石碑,是与五仙五羊空降广州、羊城因何得名的有关实物。
自古以来,古观成了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是百姓祈求五谷丰登的仙观。李群玉、古成之、湛若水、屈大均等来古观写胜景,吟情怀,为古观增添人文底蕴。如今,古观再次对外开放,化蝶为博物馆,念祖爱乡,传承文脉,呈现了新气象和新活力。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