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安化的炮声(散文)

  【星星】安化的炮声(散文)


作者:东风有力 童生,598.1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发表时间:2025-07-10 18:17:54
摘要:原创首发

长期待在安化,我能听到最多的声音就属于拿鞭炮声了。由于年纪大的原因,估计低于20分贝的声音我已经听不见了。可那炮声却不同,震耳欲聋的,不想听都不行,强按住耳朵都会硬往耳朵里灌。这声音要么起于半夜,要么起于黎明,有时候也会在白天,也许是千响万响连在一起的,只要发生就连绵不绝,翻越群山,响彻寰宇。
   大凡人们放炮无怪乎就是这样三个原因,一是逢年过节放鞭炮,这主要是驱邪避灾、辞旧迎新、祈福吉祥和营造喜庆氛围等;二是结婚喜庆之时放鞭炮,这主要是为了传递喜庆信号,向邻里宣告婚礼的开始。同时,鞭炮的“噼啪”声被认为能吸引财运和福气,寄托着家族兴旺、生活富足的愿望。三是家有丧事放鞭炮,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死人放鞭炮主要承担报丧、驱邪避崇、仪式指引三重功能。传统认为鞭炮声能够震慑拦路鬼怪,为逝者灵魂开辟通往阴间的道路,通过声响向上天通报,从而引领灵魂升入天堂。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不难看出,人们是想通过鞭炮声表达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以及对逝者的敬畏和哀思,可见出发点都是良好的,都是在可理解之列。不过逢年过节的炮声我在此不想说,我主要想说一下关于嫁娶和丧事的炮声。嫁娶的炮声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都在是黄道吉日的中午前后,早晨九点左右新娘子上轿时放炮,然后是新娘子下轿时放炮,再就是中午婚宴开始时放炮。而丧事的炮声就没有时间节点和限制了,谁也不能预料逝者会在什么时候后死亡,所以死亡后的第一次炮声就可能出现在夜里,也可能是在早晨,一天24小时随时都有可能。死了以后就有亲戚好友前来吊唁,于是那就炮声隆隆,不绝于耳,,尤其是到了送丧的那天,炮声总是按时按点响起,这样一直要持续到逝者下葬安息。其实大凡懂得一点科学的人都知道,炮声在婚丧嫁娶中并不能起丝毫的作用和意义,一对新人日后能不能幸福完全取决于他们日后的努力,这炮声对于逝者也是一样,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如风般化了,就如气般散了,啥都没有了,也就无所谓有天堂和地狱,就是有天堂和地狱,那炮声也无法决定逝者是去天堂和地狱。这只是人们对一对新人的一种美好的祝愿,也是活着的人对死去亲人的最后一点念想和牵绊,不然是会留遗憾给自己的。可见人是何其的渺小,在生老病死面前只有通过炮声来给予一丁点的安慰。
   我在安化已经生活三十年了,这三十年间我确切感受到了安化炮声的变化。前一二十年,每每听到炮声都是结婚的居多,而死人的居少。可近些年不一样了,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每听到炮声都是白事(死人),红事(结婚)的则很少,就拿我们学校来说,一个近二百员工的单位,工会群里发出来的多半都是死父母,死祖父祖母岳父岳母的,可结婚的却寥寥无几,就拿过去的这一年算,死人近十例,而结婚的仅有两对,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逝者增多,生者减少,人口下降,老龄化严重。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国家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及时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并把计划生育当做一项基本国策来抓,这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有战略意义的。中国人由于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家都努力生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人满为患,人类的生存空间日渐减少,因为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后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就觉得孩子多了并非好事,因为抚养一个孩子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从而导致好多年轻人婚后都尽量少生或者不生,更可笑的是还出现了好多单身族,不结婚,不要孩子,自己挣钱自己花,潇潇洒洒,快活一世。于是国家及时放开生育政策,但也无法阻挡人口大量减少的趋势。下面用一对数据来对比:1985年,每年出生人口为2227万,生育率为2.8,而2024年人口出生只有954万,生育率仅1.3,可死亡人数是1141万人。这样出现的问题就是出生的少,去世的多,人口大幅下降,老龄化严重。
   那么人口下降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笔者以为太多不好,太少也不行。不管咋说这个地球还是要人来打扮和管理的,如果地球上的人太少了,那就如人间没有了烟火气。那为啥说太多了也不好呢?我们说地球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受各方面的影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面积还在日益减少,每当我们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空气就要有他的一份,水也要有他的一份,不管走到哪里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去家里就要有一张能睡觉的床,去吃饭就要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碗筷,去学校就要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桌子椅子,就是上厕所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现在供养一个孩子真的不易,有人计算过,一线城市公立教育需要80万~150万,私立需要200万~400万,二三线城市公立教育需要50万~100万,私立教育需要120万~250万,农村最低也要20万~50万,这才是一个孩子的培养成本,如果是两个或者三个,那么培养成本将翻倍。这就需要花费父母几乎全部的精力,他们就是做牛做马也把孩子供养不到满意的程度。
   那么从孩子角度来讲,从呱呱坠地时起,就已经背负上了沉重的生活重担,一直到后来的牙牙学语再到后来的上学读书以及大学毕业后的创业成家,再到上有老下有小时的尴尬,送走了老的又要喂养孙辈,然后就是孤独寂寞的老年,期间不知道要遭多少的罪,受多少的苦,就拿我来说,虽然我有天底下最好的父母的扶持,可父母毕竟是农民,生计来源全部要靠黄土地,所以更大的苦还要自己来吃,更凶险的路还要自己去走,太累的时候都后悔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世界,可又回不去,回不去咋办?只有硬撑着,不然还能咋办?所以有一个妈妈在跟人聊天时说:“我后悔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不是后悔生孩子,而是觉得把这个孩子带来这个世界受苦”。
   于是人们就会有一连串的灵魂拷问:既然人的一生是来也匆匆去匆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到头来还是荒冢一堆,就如佛家说的那样,情仇爱恨都是空,金银权力终是空,走的时候万事空,那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是凡人,我不想探讨这样沉重而又高深的话题,我只是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来之则安之,一切听从命运和时间的安排。该来的时候就来该走的时候就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走一条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和无愧于祖国的人就是活着的最大的意义。人们在炮声中结婚成家然后生子,让孩子降临人世,然后又在隆隆的炮声中走向末路,这就是尴尬的人生。几年几十年之后也许还有人记得你,上百年之后还会有谁记得你呢?我们既不会有华彩文章被千年传唱,也不会有英雄事迹而万古流芳,我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到头来能够说一句“这世界我来过”就好,不需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说来也怪,这几天安化的炮声响的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频繁,都高亢,我就知道我们学校周围又有好多老人离世,在万分嗟叹之余,突发奇想,故写此拙文,仅仅是为了安慰自己又有文章出世,再无别意。只是敷衍,无需继续发挥复述,就此打住才是道理。
  

共 27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安化的炮声》是一篇极具深度和现实关怀的散文,将地域音响、民俗传统、人口变迁与生命哲思巧妙交织,展现了一位长期生活在安化的观察者对世事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生命本质的深沉叩问。散文以安化地区的鞭炮声为叙事线索,通过个人记忆与集体经验的交织,展现了湘中地区独特的年俗文化。文中对鞭炮声的描写极具层次感:从除夕夜"千家万户响切云霄"的集体狂欢,到孩童"刨开满地纸屑找哑炮"的童趣细节,再到"空气中弥漫的硫磺味儿"形成的感官记忆,构建出立体鲜活的民俗图景。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传统鞭炮文化与现代城市禁放政策形成张力。那些"拆散单个鞭炮炸雪堡"的童年游戏,与当代"电子鞭炮"的替代尝试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生存状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散文中"声音"的象征意义。鞭炮声既是时间刻度——"一听到鞭炮响,离过年就不远了";也是情感载体——"震耳欲聋的爆竹与新春佳节紧紧联系在一起";更是文化密码,通过"出门炮""送年炮"等特定仪式,传递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祈福。文中对资水流域的地理特征描写(如"胶莱河水唱着欢快的歌"),与廖静仁等安化籍作家笔下的"纤痕""船魂"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湘中地区的人文地理标识。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接近口语化(如“做牛做马”、“硬撑着”),却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如对母亲话语的转述)和深刻的思辨性(如对炮声意义的解构、对生命意义的探讨)。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依靠真实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打动人心。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7-10 18:18:32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作者,期待更多佳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