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芳华】悠悠古麟州 巍巍杨家城(散文)

编辑推荐 【金文·芳华】悠悠古麟州 巍巍杨家城(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76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发表时间:2025-07-10 20:11:30

静静地阅读一座山,你会懂得山的情怀;久久地凝望一棵树,你会理解树的精神;慢慢地欣赏一朵花,你会明白花的品味。我常常登上陕北的高山,遥望群山中的一座座山峰和一道道沟壑,我想起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想起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想起历史长河的沉沉浮浮,想起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曾经多次登临麟州故城,也就是现在的杨家城遗址。每一次登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次登临,都会发现更多的神奇之处和更深厚的内在精神。千年的风霜雨雪,化为了滋润这片大地的血液;坚韧的内在风骨,洋溢着挺立宇宙的浩然正气。我一级一级台阶向上攀登,渴望攀登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俯瞰这座山四周的一草一木,盼望能够找出一卷天书,让我读懂历史的秘密,破解所有人生的难题。但我知道,有些秘密已经永远成了秘密,有些问题永远也找不到最终的答案。但是我依然热爱这古老的土地,依然敬仰座座高山,
   因为这里流淌着祖祖辈辈追求奋斗的热血,激荡着世世代代英雄们壮怀激烈的正气和精神。
   麟州故城又名杨家城,位于神木市东北15公里的一座大山上,向东连着桃峁梁,向西濒临窟野河,向南连接麻堰沟,向北接壤草地沟,西、北、南三面被河流深沟环绕,而且多是悬崖峭壁,地势非常险峻,堪称天险。据史料记载,麟州故城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也就是742年至756年间。五代至宋,州刺史杨弘信,其长子杨重训和孙子杨光,守卫麟州;次子杨业和孙子杨延昭,都是宋代名将,抗击契丹,威震四方。百姓满怀对杨家将的无比崇敬,称麟州为杨家城。
   麟州故城从唐朝开始,遗址到明朝正统八年也就是1443年建立神木县城之后,杨家城被废弃。杨家城“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为宋代抗击契丹和西夏的边防要塞,在古代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宋代名臣文彦博、范仲淹、司马光、韩琦等人多次来此巡察,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最为令人推崇。道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细细品读,不仅可以感受到当年征战的艰辛苦难,更能感受到在战争期间生命的无奈和悲凉。
   山路弯弯,风尘仆仆来到杨家城的山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牌楼,上面雕刻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麟州”。而在大门左侧的山脚下,则修建着一座十几米高的仿古建筑烽火台,在烽火台的正面雕刻着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杨家城。进入大门之后,在半山坡上就可以看见当年的古城墙遗址和已经历经沧桑锈迹斑斑的几座古炮。继续前行,就可以看见当年修建的烽火台一处遗址,所有的建筑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下断壁残烟,令后人瞻仰。在公路边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雕刻着“威震燕云”四个大字,威严犹在,豪气冲天。顺着山路继续上行,则是一处深山大壑,整个山岩上新近修建了杨家将雕塑群,全部是依山而建,雕刻着杨家将的传奇故事,表达了杨家将的英勇善战,无比忠诚。每一座雕塑都有战马有兵器有铠甲,形象非常逼真,画面精致唯美,表情威严庄重,笔法娴熟壮丽。在这里,从头看到结束,彷佛经历了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身边依然战马嘶鸣,耳畔依然杀声震天。
   站在这个山头,可以望见另一座山头的山岩石壁上,雕刻着几十处大小不同的文字,有的写着:“威震山河”,有的写照“正义千古”,有的刻的是“神木”,有的刻的是“浩然正气”。
   继续前行,山上则是明长城烽火台遗址。烽火台依然存在,看上去古意凛然,沧桑岁月没有改变它的风貌,岁月长河见证了它依然威严的风骨。登上烽火台,杨家城遗址全貌尽收眼底,而且四周的山峰和沟壑,山下的河流与村庄看得一清二楚。烽火台的用处主要用于警示敌情,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就可以在烽火台上点燃烽烟,根据敌情的严重程度,点燃不同的烽火规模。
   在山顶的一处广场,巍然耸立着三棵三米多粗十一米多高的故松。这三棵古松的设计者是世界沙雕协会会长亲自设计并亲自参与雕塑而成的,不仅古朴而有风韵,而且苍劲而有神韵。树干粗壮,树枝苍虬,唯美而大气,典雅而威严,既表现了古松的风骨,又展现了古松的坚韧。这三棵古松代表着传说中“神木”的由来。据记载,在杨家城东南方向七十米的地方,曾经有三棵巨大而古老的松树,每一棵松树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充满活力,主干几个人联合起来合抱也抱不过来,没有人知道这三棵松树的来历,更没有人清楚这三棵松树的年纪,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神木”。金人就把杨家城称作“神木寨”,元朝以后就把此地设置为“神木县”。古人有诗写道:“一径开溪畔,孤村人几家。山花常带雨,野柳暗藏鸦。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相看不倦处,前路暮云遮。”从金代至元、明,杨家城战火不断,少有宁日,时兴时废,最终毁于战乱。从明朝正统八年也就是公元1443年今治神木县城兴建后,杨家城彻底被废弃。三棵古松也在朝代兴亡中被战火焚毁,从此再无踪迹。如今的三棵古松雕塑,已经称为杨家城的一处地标性设计,是无数游人和网红必到之地。
   跨越古松广场沿山路继续前行,就会看到杨家城的另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烽火台。杨家城总共有5座烽火台,互相呼应,互为犄角。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袭,依然坚固如初,盎然挺立于山巅,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沿着蜿蜒的山路继续向前,则是在两处山头上雕刻的成群的将士为了保卫家园与山下冲上来的敌军进行征战的群雕。远听杀声震天,近看惟妙惟肖。山下的敌军疯狂进攻,山上的将士奋勇杀敌,每一座雕塑都表现得全神贯注,栩栩如生,走在这里,彷佛穿越了岁月长廊,来到了大宋朝烽火连天的边关,融入了与契丹与西夏征战的队伍,顿时豪情万丈,热血沸腾。
   在征战雕塑群的山顶内测,则是杨家城的驿站及贸易场所,房屋古朴,古风犹存,令人可以想象当年住店吃饭交易的情景。从征战雕塑群环绕山坡向东在东北方向有一座山头,四周全是松涛阵阵的松树。在松树掩映的山巅,有一处巍峨的建筑就是将军祠。山下有一座牌楼,牌楼横额上题写着“气挟风雷”,两旁的对联是“众口成碑传奇数卷称无敌,一门报国忠烈千秋有几家”。将军祠内雕梁画栋,庄严肃穆。将军祠塑像威风凛凛,形象逼真。在山下有将军祠广场,广场内有四处巨大浮雕,分别是保家卫国、边塞诗韵、世守麟州和凯旋而归。这四座浮雕,非常豪华大气,既表现了杨家将满门忠烈的豪放,又表现了诗人们守卫边关的决心,也表达了将士们的英勇气概以及杨家将胜利后回归故里收到满朝文武和百姓的爱戴,画面非常精致,形象栩栩如生,雕塑唯美绝伦,设计精心而敬业。
   在杨家城遗址的东门,有一块石碑,上写着“麟州故城”,是国务院于1983年颁布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东门向前,则是东门贸易市场,虽然只有断壁残垣,却可以想见当年的繁华与热闹场景。
   杨家城遗址内还有很多很多的文物和历史遗存,让人回顾历史,遐想万千。
   站在杨家城遗址的山巅,无论是谁,都会留下自己难以忘怀的感悟,都会生出无比的敬畏和无限的感慨。
   我常常登临杨家城,满怀敬意地仰望三棵神木、几处烽火台,我曾经细细品读着王维、文彦博、范仲淹等人留下的诗词,我曾经面对那些英雄的雕塑和塑像,我的思绪恰如穿越了历史烟云,化为柔情却必须绽放的一朵小花,化为历经风雨却依然坚韧挺拔的一棵松树,或者化为一块饱经风霜却见证历史的青砖和岩石,或者化为绕着杨家城遗址飘荡的一朵云,不管变化成什么,我的心始终虔诚地敬畏这片土地,深情地热爱这片土地。
  

共 30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以 “读山、观树、赏花” 的哲思起笔,自然引出对杨家城的多次探访,既铺垫了抒情基调,又暗合 每一次登临都有新的感悟的叙事逻辑。主体部分按游览顺序展开,从地理形胜的险峻、历史沿革的沧桑,到现存遗址的细节(石牌楼、烽火台、雕塑群、古松雕像等),再到杨家将的英雄事迹与文人题咏,史料与实景相互印证,让 “杨家城” 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成为承载忠义精神的文化符号。结尾回归个人感悟,以 “化为小花、松树、青砖” 的意象收尾,形成 “初识 — 细品 — 共鸣” 的完整结构。文字质朴却含深意,情感表达则克制而深沉,“每一次登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心始终虔诚地敬畏这片土地” 等句,将个人对历史的追思、对英雄的敬仰融入景物描写,使情感既有个人温度,又具普世共鸣。通俗中见深度,平淡中显厚重。精彩佳作,推荐共赏!【金文编辑:婉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婉影        2025-07-10 20:17:06
  社长才思泉涌,创作精神令人敬佩!
2 楼        文友:婉影        2025-07-10 20:19:41
  历史虽已远去,但英雄精神始终是滋养名族的血脉。
3 楼        文友:婉影        2025-07-10 20:40:09
  社长又一力作,欢迎品读!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10 20:41:34
  感谢婉影老师精心编辑,祝福老师创作愉快!
5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10 20:43:54
  婉影老师非常敬业认真,文笔优美,编者按写得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高度概括,全面总结,让文章更有分量!
6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7-10 21:21:35
  王社长文思泉涌,佳作频频,知识渊博,语言朴实,美文欣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7-10 21:23:18
  感谢婉影老师倾情编辑,编按精准到位,辛苦了!敬茶夏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