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华章千载,步履不停(随笔)
上世纪90年代,中华文化如一枚沧海遗珠,在世界的舞台上黯然失色。海内外同胞也不禁对自我的文化认同身份产生疑问。这时,决心成为中华文化的阐述者,余秋雨先生毅然辞去职位与荣誉,匆匆披上旧棉袄,义无反顾开启逆行之旅——文化苦旅,纵使千般荒凉,万里蝶躞,仍以此为梦,只此为规,从华章千载处走来,步履不停。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他从胡笳羌笛中走来,迈过黄沙弥漫的戈壁,穿过吴侬软语的江南小镇,越过严寒冷峻的东北极地,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地方,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林。行一段路,写一封情书,赠一方山水。他将时间放在文字间厮磨,时间褪不去九州山水的青葱,却能洗去历史表面的尘浮。在他的笔下,都江堰的潮水踊跃着喧嚣的生命,彰显壮丽的千年力量;莫高窟的壁画与雕塑融为一体,连绵的金山是天下无与伦比的美景,西域的风不含一丝涟纹……
千载华章,宏伟阔丽,喀什流水是它的轮廓,敦煌细纱是它的架构,而桃花流水点缀着它的边框。或许在感受孤寂又寻找温暖的途中,余秋雨也曾驻足凝视这一轮夕阳的暗淡,几轮凝思后,又决意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一顶崭新的天空。
华夏泱泱,文风飘飘,他从秦的远古中走来,闯进唐诗的烟尘,步入宋词的风。熨帖典籍的温度,聆听文字的心声。纵览汉字,窥见千年岁月;横览汉字,闻得四海乡音。它是14万万华人的文化密码,是流传千古的民族宝藏。站在朝代中心的,不是抗敌名将,乱世枭雄,往往却是看似弱不禁风的文人们。“文人本身也萎靡柔弱,只是要为文化的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旅途里寻景,也是寻诗,他说唐诗的断句总有些凉,一折一顿,暗藏着诗人的怀隐壮志、寄情山水的无奈;一停一转,抹不去的是挺立的傲骨,无尽的风流。
尽管天下文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谢灵运占一斗,剩下一斗天下人均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绝不是由一两个人撑起的,他们不是华夏英烈,盛世栋梁,不是文坛泰斗,学界贤哲,只是“身不由己,踉踉跄跄被人潮所挟,被声浪所融,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所化”共同成就了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
哲思涌涌,思虑不殆,他从古老的道中走来,汲取百家的力量,内化民族的智慧。苏东坡黄州突围洗去了喧嚣与浮躁,获得了灵魂的洗涤和升华,迈进成熟的殿堂,站在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无数文人流放宁古塔,受尽磨难,让东北极寒之地长出学识思维之树,开出文风笔墨之花,而他却不赞美苦难,也绝不肯定苦害。磨难只是衬托心灵高贵的镜子,而绝非通往成功的入场券。是那些不拘一格的灵魂给苦难增添了色彩,而非苦难对文化起着什么举足轻重的作用。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意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作为一名文化的旅客,余秋雨探寻文化的背后,窥见民族的脊梁,汲取哲思的力量。千古风流人物,不在朝,不在暮,而在朝朝暮暮。
他曾说他不敢对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九州之情,九州之景,要的不该是千年的沉默,而是无限的生命蓬勃。同样作为旅客的你我,如果无法亲自用脚印去丈量祖国每一处大好河山,不妨拿起《文化苦旅》,翻开这本文化的缩影,用眼,用心,用声音,用思想,细细探索千年华章的甘甜与苦涩,回望过去,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