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看着自己 (随笔)
一
一连半月多的高温,实在难耐,办公室座向朝西,上午还算凉快,到了下午,西斜的阳光火热而恣肆地铺陈进来,关窗亦是不得,只能大开门窗,以得风凉。本来是靠窗而坐,为了躲避阳光,只得坐到对面的阴凉处,看书累了抬起头来,看着自己的办公桌,电脑和一边叠着的书报竟一时错觉,那不是自己的位置吗?那个空着的座位坐着的人应该是我啊。回过神来,是自己离开换了个坐位。然而清醒的时候,不由地认真起来,看着熟悉的办公桌竟然看到了那个正在忙碌的自己。
回望是人在旅途的本能,它会让你建立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年轻的时候是带着风向前跑的,但总是感觉跑得还不够快,虽然也会年年月月地做工作总结,但那是行进中必不可少规定状态,往往带有形式上的敷衍。那种敷衍其实并不是对事业,而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敷衍,长期对生命的磨损消耗,在你离开那个座位时才深有感触。
有一种回望总是自我感觉一直很好,缺少了对自己的刻薄,没有负面暗示。俗话说旁观者清,但旁观者并非都清,而清者并不一定会帮你也清,或许他更希望你能自清。而浑者往往会帮你更浑,浑者与清者为伍肯定是不自在,最好的环境当然是清浑不分。所以,自我认识,是很必要的,别人无法代替。
二
人到中年,对自己有了一点正确认识,渐渐地学会了回望。从成功中寻找规律,从失败中查找症结,从而体会自己行为得体与否,让自己更聪明一点。如今坐在对面去看自己,感觉中年的回望亦是有那种心浮气躁的成分,还是不忍对自己刀尖相向,因为那时并没有感觉到痛楚。还记得年年体检,多少总能查出点问题,不是这儿就是那儿,虽然没有不适之感,但还是有点儿重视,于是上最好的医院再检一次,不出所料,原结果被否决了,为此轻松了,以为那是医生的过错,依旧我行我素。
今天突然想到“看着自己”的话题,就像自己曾经静静地看着别人,其实往往只需要静静地看着一个人的时候,总会对这个人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那么在脑海里极尽搜索,检视一下自己曾经静静地、专注地看着过哪些人。
对自己的父母静静注视的时候不多,平时只是从敬顺考虑,问候听从,只注意做事,极少好好地看着他们。第一次的注视是在那次他们得病的时候,陪护在床前才有机会专注地看着他们,而仅仅是因为专注,才会对他们有了更多更新更深的理解。才将一生中父母对自己和家人那些爱的平实、厚重、乃至经典的画面一一串联起来,从中寻找父母成就其伟大的本性特质。直到他们看到我泪如泉涌的时候,才一边掩饰一边对他们说出过去一直就说不出口的内心的爱意。回想起来,真的懊悔没有更早、更多地注视父母,其实很多的情感通过注视是可以交流和理解的,那是心的对话。
对朋友的注视往往自觉不便,但却也是增进了解强化认识的一个重要方式,确实比喝酒、办事的方法有效。那年亲人要去北京看病,一位在机关工作的朋友得知消息后,热情给我介绍她在北京医界的关系,并主动给她的朋友写推介信。去外地求医,有这种关系正是求之不得,满心的感激,在她为我写推荐信的时候,我坐在了她的对面,趁着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有幸能注视她一次。看着她一手点燃的香烟,一边思索着埋头书写的严肃情态,突然感觉职业女性吸烟的姿态竟然也如此之美,而与这位朋友以往多是说笑闲聊和互致寒暄,而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她竟然全力以赴出手相助,看着,想着不禁肃然起敬。
被人注视会让人感觉浑身不自在,外国人的礼节中有听人说话应该注目他的眼睛,而这种做法在国人理念中往往会觉得那可能会有什么企图,自己需要谨慎一些才是。还可能产生的另一种感觉是:可能我确实在形象或是处事上存在什么瑕疵让对面的人看到了,于是心中预警如何应对。仅仅因为被别人专注产生出的效果,就令人警醒,那么专注地看着自己又会如何呢?
三
就这样浮想联翩地回忆着,悉数一生中注视过的人中竟然没有自己。人往往对自己的注意,时常处于漫不经心的状态,有时面对镜子审视一下穿着,那只能算是极短乃至大略的注意,而对着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事情几乎没有做过。如今坐在自己办公桌的对面,看着空位倒像是在面对自己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灵魂。慢慢地梳理一下自己做过的事,遇到的人,自己处事的方式方法,自己的过失和得意以及自己的亏欠,认真敲打一下那些自己没有臻致的业务,找找自己存在的的缺憾。不免把那些让自己痛楚一辈子的伤痕通通都揭过一遍,让自己重新遍体鳞伤,再把痛苦、悔恨、快乐与骄傲都揉和在一起碾碎成粉,加进烈酒,一口喝进去,经过撕心裂肺的阵痛之后,重新启动新的旅程。
照镜子是看自己的一种方式,但由于照镜子的人的动机不同,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审视自己的目的。特别女士多爱照镜子,她们注重的是外表的俊美,或是重点观察某个部位,显然对那个部位的信心不足。其实男人喜欢照镜子的也大有人在,其心理大体不外两种,其一是关注自己的姿态,如军人常以军姿为要,是一种职业的需要。对常人而言,照镜子是往往是一些生得俊朗之人的偏爱;其二是关注自己的特点,他们对那些被别人夸赞的面部特长尤为关注。一位曾在一个大宿舍住过的“荒友”因为留的胡子被人起绰号“小胡子”,该先生因此绰号倒也沾沾自喜,没事躺在床上就会手握一枚小圆镜,认真地观察胡子,看完了将小镜放在胸腹之上,一只手达达地敲出鼓点,那份惬意倒是让人感触不小。人们较长时间镜前正襟危坐的姿态,可能要数做头或是理发了。但那段时间面对镜子是有使命要去面对的,一是自我欣赏,二是监督操作,在这双眼睛的监督下,不论水平多高的理发师也不敢造次。但理发的时候人往往心不在焉,情商高的会借机联络感情,性子沉稳的会琢磨七长八短的事情,心大的甚至还会酣然入睡,这段时间基本不会动反省自己的心思,冠冕堂皇地消遣了面对自己的机会。唉!面对镜子人们或许变得单纯了很多。至于照镜子,古人曾有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经典之言,都是想强调要通过自行审视,从而知得失、明兴替,也许那才是照镜子的最高境界。
看着自己的行为,感觉有点像是满月,因为圆满则常常慎独,面对无边无垠的星空宇宙来检视自己,继而再重新从缺到圆的历程,这个轨迹周而复始从未停顿,所以月圆的清辉一直让人们常看常新,为人称羡不已。由此想到,国若如月,那么民族的历史也需要经常地自行审视,尤其不能忘记那条条伤痕,永远不能松懈复兴的志向;人若如月,也许世上的圣人会多一些,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亦或人生的圆满、幸福、快乐会更多一些吧。
我悟出一个结论——看着自己就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
2025年7月12日手法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