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书房梦(散文) ——一位读书人的梦
对于一位爱好读书者而言,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这个梦想,陪伴着漫长的人生,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时隐时现。
老家三间旧平房后面,盖起来三间新房,墙是用土块垒起来的,屋梁用的木料是房前屋后的树砍倒搭成,屋顶铺上稻草,墙面粉刷洁白,这项家庭重大工程,是父亲和大哥起早贪黑辛劳的成果,只是在上梁那天,请周围乡邻帮忙。这是给大哥娶亲准备的新房,大哥在娶亲之后不久就分家单独另过了。大哥自己没有念什么书,但对弟弟们读书还是关心的,把新房西边一间作为我和二哥睡觉和做作业的地方。
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和二哥头痛炸裂地望着一本本书,对一堆堆作业焦头烂额,往往草草应付一下,就钻进被窝,在隔壁大哥房间偶尔传出的阵阵收音机噪声中,迷迷糊糊昏昏入睡。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房,但我的初中、高中就是这样过来的,那时候,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书房,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大学寝室里有四张床,每张床分上下,用蚊帐一罩,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我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看书,写日记,写一些乱七八糟的心思,写了又撕,撕了再写,偷偷塞进学校操场边的邮筒里,似石沉大海。每天晚上,我头上枕的,身边躺的,都是书。放假了,回到家乡,想看一些书,却静不下心,那时候,没有书房,人在哪里,书就在哪里。
2000年的一天,我拿到单位房改分配的一套新房钥匙,在打开新房的刹那,书房的梦想就在我脑海中疯长。
不久,我的书房闪亮登场,崭新的老板桌子,旋转的椅子,后面整整一面墙安装了书柜,我多年积累的各类书籍也结束了散放、流浪的生涯,规规矩矩、分门别类地整齐排列,我望着他们,感觉像自己的孩子,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有了书房,就有了心灵的归属之所,每当我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时候,我就一个人悄悄来到书房,把门轻轻关上,望着满墙的书籍,我浮躁的心渐渐平息。
岁月如流,时光飞逝,原来单位集资房越来越显示其弊端,楼顶漏雨,书房顶上形成一大片“世界地图”,而且是楼板房,防震效果差,于是我决定适当机会按揭买一套商品房。而这时候,正是县城房地产迅速发展的时候,一座座崭新、时尚的新型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若得我也心思萌动。
2016年初,在新公安大厦对面附近,一个新小区正在轰轰烈烈地建设中,于是我东凑西借,交了首付,把一套百平米的新房订了下来,接下来的日子在期盼中过得很快,一年之后,随着新公安大厦顺利搬迁,我家的新房也交付了。在这次新房装修中,我对书房设计很费了一番心思,还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叫“静思斋”,我人生已经进入下半场,一切功名利禄已经成过眼云烟,我需要安静,需要暇思。
书房里有两个匾,一个手书内容“天道酬勤”,我坚信世间万物,若要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勤奋是比不可少的,老天不会辜负一个辛勤付出的人。还有一个匾是“不忘初心”,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从哪里出发的,记得原来的路。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重拾初心,开始了文学的征程,文学,是我少年、青年时候的梦想,但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单位后,我在几次痛苦纠结中忍痛放弃了她,也许是工作任务繁重,也许是内心的浮躁,使我不得不放弃,我们有时犯了一个低极错误,往往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在乎一些身外之物,而常常忽视的是我们的内心。
其实,被忽视的东西,并没有从我们心底消失,只是暂时的沉淀。
我的文学梦重新起航于我的新书房,在这里我收集了近几十年来购买的上百本文学书籍,我把他们分类摆放,分为中国古典文学,有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言二拍等;有世界文学名著,如《巴黎圣母院》《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等。特别是我收藏了众多涉及公安法制类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更是令我百读不厌,久久难以忘怀。至于当代名家名著,更是精彩纷呈,单是矛盾文学奖名著就要十几本在列。
书房中还收藏了我不少身边的作家作品,有不久去世的徐贤柱老师的长篇小说《六户庄》,共分上、中、下三部,一百六十多万字,我每天早上起床后必读半小时,书中主要人物几十位,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特别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土话、谚语,令人捧腹、回味悠长,小说反映了解放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舒城乡村社会生活画卷,是舒城版《白鹿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绩。徐老师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截断龙河口》,作为一名舒城人都应该看看这部书,这么多年来,舒城大地风调雨顺,群众安居乐业,农业连年丰收,龙河口水库功不可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舒城人民在县委政府领导下,战胜了怎样的天大困难,不等不靠,硬是靠人拉肩扛,土法上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土坝,锁住了年年闹灾的洪水,造福舒城人民。有众多的英雄人物,上至时任县长李屏,还有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群众,为了水库建设献出宝贵生命,后人不能忘记他们,这部小说就是一部文字博物馆,使他们成为永恒。
此外,我还收藏了我的老领导倪明局长著的反映公安侦破题材的长篇小说《刑警故事》。我认真看来三遍,小说情节生动,故事脍炙人口,其中的人物故事和经典案例在我从警生涯中似曾印象。被徐航老师称为“舒城三诗人”其中的杨定祥、许礼荣两位老师的诗集《春天的律韵》《仰视》,我也经常翻阅,读起来,回味无穷,我虽不会写诗,但不妨碍我爱读诗。
在书橱的上方,安放着我的父亲、母亲的遗像,每天我走进书房,感受到他们慈爱的目光的抚摸,我感觉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注视着我,也觉得他们并没有离我远去,从而是我产生一种激情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我的书房,我的文学梦,给了我多少快乐和充实,每当我疲惫的身躯走进这一小块神奇的天地,我感觉无比的惬意,我感觉到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们,争相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给了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这里,我找到了生活的充实和意义。张学良喜爱的一句对联:余生烽火后,唯一愿读书。我也有一个心愿:余生下半场,静心爱读书。
书房,就是我做梦的地方。
20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