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一部滚烫的家族史诗(赏析) ————读《横渠窦氏族谱》有感
一部滚烫的家族史诗
——读《横渠窦氏族谱》有感
当我翻开刚刚发行、其间还浸润着浓浓墨香味的《横渠窦氏族谱》时,深红色封面,烫金的“窦”字族徽,让我瞬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感。那精致的硬壳包装、细密的针脚装订、十六开本的纸张印制,都再三提醒我,这有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窦氏族谱,,值得认真翻阅,细细品味。
其间的“中华窦氏始祖窦龙”“窦姓的文化内涵”“窦氏家族分布图”“家族世系图”“人物传记”“当代精英人才”“全国及地方书籍中选录的家族优秀人才”“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祖案、庙宇、城墙等古迹遗址考证”“世代难忘的四次险些灭人绝户的特大自然灾害”“家族内有关人才统计表”“家族中的老寿星”“祖上坟茔及近代陵园现状图”等十六章共计六十四节内容,整整272页。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史诗,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中华窦氏,源于夏侯氏,是姒姓的分支。据《风俗演绎》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史书文献记载:夏王相时,遭有穷氏羿篡国之难,那时帝相的妃子后缗刚好怀孕,在被关押中自窦(洞穴)中逃出,本娘家有仍国,后来生下帝相的遗腹子少康。公元前1951年,少康的儿子龙诞生在有虞国纶地。公元前1936年,少康复兴夏室,龙随父返都邑阳城。公元前1935年,少康感念其母缗出逃而保存了帝父相的血脉,便赐次子龙为“窦氏”,并封于酆地(此乃有扈氏故地,在现在长安西部)。龙,遂以“窦”为姓。中华窦氏,由此发源。
窦氏始祖窦龙,封于酆地后,官职为牧正,主要监理雍州政事。他尽忠职守,勤于观察,在支持帝杼东征东夷的同时,不断积累野兽捕猎和驯养的办法及农作物生长规律,最终编出我国第一部农历——夏历,对华夏文明做出突出贡献。
然年代久远,记载模糊,自始祖窦龙之后的家族血脉传承,无法考究,直至窦龙第121世孙窦云起,才有文字详细记载。而横渠窦氏一族,正是从窦云起,共有九个支房,皆可追索并有存续,他们分别是:窦云支系、窦建基支系、窦尚德支系、窦顺玉支系、窦智修支系、窦绪支系、窦育成支系、窦好贤支系、窦学支系。
这九个支房,历经岁月变迁,如今已枝叶繁茂,遍布全国各地。就以窦家堡现存人口而论,龙系世孙最多者已传130世。窦氏后裔,就像耀眼的星辰,彰显出窦氏家族强大的生命力。
第五章的人物传记,让众多窦氏先辈的优秀人才跃然纸上。西汉时期的重要大臣窦婴和东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以及东汉时期的爱国将领窦固,金戈铁马,收复西域,平定匈奴,将窦氏家族的荣耀推向巅峰。而抗日战争时期,因参加著名的中条山战役壮烈牺牲的窦氏后裔窦海海、窦百年,则是抗战史上窦氏后裔最浓墨的一笔。虽然他们当时是以国民党士兵的身份参加对日作战,但他们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史歌,却是窦氏家族永远的骄傲。
在当代,窦氏家族同样人才辈出。在家族内有关人才统计表里,曾在原大队担任村级干部12人;曾在军队中担任过师、团、营职干部的10人;曾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过科级职务以上的22人……这些优秀的窦氏后裔,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绽放光彩。他们是窦氏家族的新希望,延续着窦氏家族的耀眼的光芒。
书中记载的四次险些灭人绝户的特大自然灾害,即:明朝关中地震,导致窑洞坍塌,伤亡惨重,除个别轻伤和有些外出未归者的20多口人外,其余者全部遇难,致使祖上人口锐减;宁夏海源地震,余震波及眉县横渠,致使2人及20多头牲畜被压死,多处房屋裂缝倒塌,财产、农具、粮食损失更大;骇人听闻的“民国十八年年馑”,让窦家堡原有的40多户人家,绝户者20多户,60多人活活饿死,真可谓“关西赤地人相食,白首孤儿哭暮年”;1932年的“霍乱”疫情,其患病死亡率高达40%,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家族中的老寿星们,是家族历史的活见证者。窦志拴祖母解氏老人,是窦建杰公之孙,窦玉之妻。老人一生深明大义,1937年3月,把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窦克仁送到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中条山抗日保卫战,其行为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享年91岁,是窦家堡村少有的长寿老人;窦炳升祖母李氏老人,是窦建杰公孙窦珍之妻。老人年轻时嫁入窦家堡村后,相夫教子,受尽苦难,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子孙。其长子窦克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村初级社、高级社、生产队、大队干部23年,四子窦克孝,先后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县煤建燃料公司党委书记,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老人于1986年12月去世,享年93岁,是窦家堡村少有的长寿老人。还有窦耀忠之母田修贞、窦永辉祖母孙春秀、窦兵科父亲窦顺林、窦剑辉母亲张青莲、窦爱虎祖母任德田,都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长寿老人,他们就像村子东塬半坡上的那口高窑,默默见证者家族的兴衰变迁,为家族文化的传承增添一抹温暖的色彩。
我就这么一页页地仔细翻阅着,沉浸在窦氏家族厚重而深沉的历史长卷里。那些泛黄的照片和字据,那些烫金的荣誉和字迹,那些感人的事迹和画面,那些温润的家训和笺言,那些揪心的苦难和灾情,都像是家族先辈带血的脚印,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个窦氏后人的脑海里,给后人以无穷的力量。
静坐桌前,掩卷沉思。这沉甸甸的《横渠窦氏族谱》,这厚重的历史长卷,不论从结构框架,到排版布局,从图片拍摄、到表格制作,从数据收集,到资料整理,从事迹撰写,到审核校对,都能做到内容全面、详实、精准、别致。其工作量之大,绝非一人所能完成;工作时间之长,绝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工作态度之严谨,工作作风之扎实,实乃令人可赞可叹。难怪在族谱后记中有着他们编修过程的详细记录:《横渠窦氏族谱》的编修,是由几位年过花甲的窦氏后裔所组成的编委会成员,在广大窦氏家族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四年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才得以圆满完成。正如族谱后记中写的那样:在窦氏族谱编修期间,编委会成员走村入户、逐人逐户排查摸底、填写相关资料表格,并深入到窦氏宗亲分散居住地赵府沟、河滩村、街东堡、齐家堡等地家中,收集家族信息,与此同时,还先后走访兴平市、扶风县、凤翔县、礼泉县、永寿县、周至县及本县原小法仪镇的窦家河村,寻找理清横渠窦氏脉络。为了挖掘族史,考证先祖们的生存背景,编委会成员窦耀忠、窦静贤二位老教师和窦长存、窦志新、窦龙会多次走访本族及邻村高龄老人,了解城墙、城门楼、庙宇、窦家塔及几处祖坟遗址,四处搜集考证、反复整理资料,窦永怀、窦贤、窦军对文字资料精心录入还原了历史真相。
如果说《横渠窦氏族谱》,是一部窦氏家族精美而厚重的历史长卷,是窦氏后裔寻根问祖、血脉传承的精神纽带,那么,这些耗费四年时间,遍访近二十个市、县、镇、村300余人的窦氏后裔所组成的族谱编修委员会成员,就是这部历史长卷的虔诚铺展者,是这条精神纽带的精心编织者。他们用双脚丈量家族的迁徙轨迹,用耐心收集散落的血脉记忆,以执着与热忱,让沉睡的家族史重新鲜活,让离散的宗亲之心再度相连,成为窦氏家族文脉延续中最坚实的桥梁与守护者。
此刻,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封面上,深红色的封面闪着更加耀眼的光芒。我忽然明白,任何一部家族的族谱,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档案,而是用无数生命体温焐热的史诗。那些名字、数据、资料、图片、表格、故事,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密码,让本族后人知道自己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
我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祖辈们曾把他们的故事交给纸张,我们终将把自己的故事交给未来的岁月,并提醒每一个族谱的后人,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整个家族的勇气与荣光。
二0二五年七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