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山小筑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春山】到将帅碑林去(小说)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春山】到将帅碑林去(小说)


作者:石子舟 童生,964.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发表时间:2025-07-15 16:02:39
摘要:车过了城市广场,骄阳下两旁银杏树依旧那么挺拔。这些树都是近几年新植的,树距合理,辅之以四季花卉,巴江城本就在山水环绕之中,随处可见的绿化更令她妩媚迷人。几分钟后,何宏陶驶上了回风大桥。这是新修的大桥呢。他说了这一句,本想顺便介绍一下巴河沿岸的景观带,说一说回风亭的历史,讲一下津门渡与王勃的诗歌。可看看反光镜里瘦高老者沉默听歌的表情。何宏陶终于忍住了没有说。

这是何宏陶今天下午拉的第三单客人,他刚把车靠在火车站口撩起挂在车窗前的帕子擦汗,两个穿白衬衫的男子顶着烈日快步走过来。一高一矮,高的瘦,满头白发,已逾花甲,精神矍铄。稍矮的胖,中年人,一脸汗水。大热天,两人白衬衣紧扣着。一看他们同样严肃的脸,就知道是父子俩。巴江城七月是火炉,中午少说也近40度。已过了下午三点钟,大街上还见不到几个行人。巴江城人悠闲,懂享受,这会要么猫在空调屋里睡大觉,要么在茶馆消夏,实在不得已外出也尽量选在六点以后。太阳像射在一块巨大的白铁皮上,看哪儿都晃眼,看哪儿都觉得气闷。今天出门的人尤其少,何宏陶从回风一路跑到火车站,从城西到城南,就拉了一个人。街上很多出租车都在空旋,遇见几个熟悉的还有阳无气跟他鸣一声笛。两点出车,近一个小时,挣十五块钱,不够油钱和空调费。
   挣不挣钱不打紧,何宏陶还是愿意顶着炙热的太阳按时出车。出门时,老婆又在絮絮叨叨抱怨,说丈母娘出院回家静养十多天了,哪天该买点东西回去看看。也不知她老人家回农村老家习惯不,一天里营养能不能跟上。丈母娘前段时间生病住院,小舅子把老人接进医院给他姐打个电话就没了下文,服侍结账就都成了何宏陶两口子的事。何宏陶心里郁着气,没有回应老婆,沉默着换鞋出门。老婆追到门口,见他已经下到了五楼,就扯高嗓子喊:何宏陶你耳朵聋了还是哑巴了,喊了半天也不吱声。晚上收车时莫忘了买十个鸭脚回来,儿子爱吃,今天晚上他放假,昨天电话就专门问我要了。
   何宏陶鼻子嗯了一声算是答应,也不管老婆是否能听见。他晓得,自己前脚出门,老婆就会找牌友搓麻将去。她一天除了做几顿饭,难道连上街买几个鸭脚的时间都抽不出来!何宏陶就一直不明白,自己一天从早到晚跑车,忙得连轴转,老婆总还理直气壮指使自己做这做那,她的底气到底是哪里来的!他并不反对老婆打牌,儿子高二了,周一至周五住校,她一个人在家也闲得慌,找点消遣也好。可没完没了玩牌也不好吧,客厅里那么厚的灰尘也不见她清扫一下。
   很多个深夜,何宏陶交车回到家,妻子的夜场麻将还未结束。家里安静得很,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放开四肢,也不开灯,静静坐着,心慢慢在夜色里变得安详。
   从反光镜里,何宏陶偷偷打量乘客,两个沉默的男人,老人一脸严肃,眼睛紧盯着车窗外飞掠而过的高楼,嘴唇紧抿,似乎要把看到的景物都装进脑子里去。何宏陶觉得老人似乎有一丝紧张。或许,他正沉在不令人知晓的往事回忆里呢!车内空调已够低了,胖子还在不住淌汗,他手里攥着的湿纸巾已能捏出水来。
   北方来的吧!何宏陶在心里笑了,偷偷把空调开到最低。
   您二位,到哪儿去?车马上到老江北十字路口了,两人还没说目的地,何宏陶忍不住问了一句,随即放慢了车速。
   师傅你在城里转一圈吧,然后送我们上将帅碑林。开慢点,我会按时间付给你车钱。中年胖子一口地道的普通话。
   好呢,你二位坐好,那我先从江北转过去,顺路,节约时间。何宏陶右转过方向盘,驶上二环路。
   作为一个有着三年驾龄的老出租车司机,何宏陶清楚,这父子俩一下火车就直奔川陕革命根据地将帅碑林去,他们肯定与山上的烈士纪念碑有关。都是革命后代呢,这是来寻他们的先辈了!何宏陶在心里赞一声,又仔细打量一眼不苟言笑的老人,老人依旧神情专注地望着窗外,好像生怕错过了外边的风景。
   他或许就是从川陕革命根据地走出去的呢!闪念刚起,何宏陶自己就否定了。离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近八十年了,即使健在的老红军,也已百岁高龄,可老者怎么看也就七十多岁吧,那时估计还没出生呢!
   车过广场,嘹亮的音乐声隐约传来,唱的是巴江一位本地文化人写的歌曲《有个地方叫巴江》,“在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这几年,广场舞已成巴江城一道风景线。何宏陶清了清嗓子,也跟着哼起来。每天忙碌在城市里穿行,何宏陶深爱着这座正一天天变得漂亮起来的五线小城,每当有外地人坐上车,不管人家问不问,他都会义务向乘客介绍巴江城的人文景观,而且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您二位是第一次来巴江吧?您还别说,巴江虽处在群山环绕之中,外人了解少,可玩的地方还不少呢。右边的王望山,唐太子李贤曾在山顶跪望长安,后来被他母亲武则天用毒药毒死了,南龛坡下有他的坟墓呢,叫太子坟。您二位去将帅碑林,一会儿会经过那儿……就说南龛吧,有中国数第一的盛唐彩雕,专家说叫什么中国石窟寺的最后辉煌呢,你二位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就在将帅碑林下边,门票也不贵……
   师傳,你好好开车吧,去哪儿我们自己有计划。
   中年胖子打断他。
   这歌,叫啥名?老人突然问。
   《有个地方叫巴江》,我们巴江人写的,都喜欢唱。何宏陶说。已驶过广场,音乐声减小。何宏陶赶忙打开车载音乐,点出《有个地方叫巴江》,音乐马上在车里蔓延。
   见老人在认真听歌,何宏陶没再开口。街上的车越来越多,每天上下班时间,街上总是拥堵不堪。他小心避过一辆强行超道的载重汽车。小城就这点不好,因为四周是山,街道很狭窄,堵车又堵心。城市发展速度太快,走进城市的市民还没从意识上能接纳都市规则,时而还有乱穿马路的人,或许新兴四五线城市,都有这毛病吧!
   师傳谢谢你的介绍,等有空我们会把这里都走一遍。胖子或许觉得毕竟司机也是好心,刚才自己言重了,笑着对何宏陶说。
   没事,车太多,我得小心些。何宏陶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听一同行说,巴江城的人口密度比上海还大,车多人多,不熟悉的人在街上行车,不转晕也要被堵晕。
   车过了城市广场,骄阳下两旁银杏树依旧那么挺拔。这些树都是近几年新植的,树距合理,辅之以四季花卉,巴江城本就在山水环绕之中,随处可见的绿化更令她妩媚迷人。几分钟后,何宏陶驶上了回风大桥。这是新修的大桥呢。他说了这一句,本想顺便介绍一下巴河沿岸的景观带,说一说回风亭的历史,讲一下津门渡与王勃的诗歌。可看看反光镜里瘦高老者沉默听歌的表情。何宏陶终于忍住了没有说。
   两人肯定与红军烈士有关。这一点何宏陶心里很肯定。川陕革命根据地将帅碑林是全国第二大红军碑林,石碑上镌刻了三万多革命英烈的姓名,他们都曾在这一片热土上为自己的理想浴血奋战过。近几年,国内一些烈士遗孤陆续找到山上来,这些革命的后人,寻找自己的亲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碑林里不时有阴阳两隔的重逢场面令人唏嘘。何宏陶去年就拉过一位老人上山,八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已逾花甲的儿女,长跪在一方石碑前久久不起,嚎啕得像个孩子。石碑上的烈士是她的父亲,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长眠在巴山蜀水间,老人找了一生。或许苍天垂怜,她终于在有生之年找到了父亲安息之所。山风浩荡,拂动老人满头银发,何宏陶站在一边,心中无端涌起一股悲壮之情。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生活,可不敢忘了这些长眠在南龛山顶的烈士。
   今天车上的父子俩,说不定又是烈士遗孤。
   何宏陶是三年前才返回老家定居的。在外打拼的十多年里,他和妻子只匆匆回过四五次老家,而且都是在过春节。儿子曾眼神幽幽地说他们连候鸟也比不上,候鸟还一年一往返呢。望着日渐长大儿子那陌生的眼神,望着体弱多病头发花白的父母,他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外出,在巴江城买了房,让儿子到城里读书。儿子自然欣喜万分,成绩像他的身高一样噌噌往上涨。乡下的父母眷恋泥土不愿进城来,好在回乡下也就二十多分钟,来去也方便。
   促使何宏陶最终回到巴江城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些年,每次回到故乡一走出车站,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他都有置身异地他乡的恍惚。故乡变化太大,大得挤掉了他头脑里那点残存的故土记忆。他拎着大包小包,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乡音未改,问路时的羞惭只有他自己最明白。他怕漂泊得久了,即使他记得故乡,故乡也完全不记得他这个游子了。这几年跑出租车,他经常会遇到操着家乡口音小心问路的返乡人,神情怯怯的,在热情为他们指路的同时,他心里总会升腾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愫,有些难过,也有些欣慰。
   何宏陶车速压到了三十迈以下,胖子还一再提示他放慢速度。何宏陶只得依从他。有几次他忍不住想提醒胖子,出租车以打表计费,这样慢的速度很不划算,会多出很多钱,不如包一下午的车,要便宜很多。但话到唇边他又咽回去了,他已在心里决定,结账时就按一下午的包车收费。人家大老远来到这里寻亲,可不能让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车驶入老城,走了没几步,老者便示意何宏陶靠边停车。老人下车去,在古楼旧巷间仔细搜寻,胖子也跟下去,一边为老人擦汗,一边随着老人的指点频频点头。看情形,老人以前曾来过巴江城。何宏陶打开音乐,反正也不忙,就靠在椅背上养神。
   就这样,走走停停,等两人最终决定上将帅碑林去,已是下午五点过,暑热渐消,正是一天中难得的外出时分。
   车从老城驶过南坝太子坟,驶上南坝坡。夕阳已傍在西天,何宏陶见老人降下车窗,赶忙关了空调,把前车窗放下,一阵阵凉风灌进车内,带着熟悉的山野气息,清新极了。
   二十多年了,那一次来巴江找过,只有一座烈士陵园,资料也不齐全……也怪我来去匆忙,让你爷爷这么多年回不了家。
   一直沉默不语的老者突然满伤感怀。
   爸,这不怪你。也算老天可怜,你一生寻亲太辛苦,才会让我在偶然里得知爷爷的下落,你应该高兴才是啊。胖子接过话,何宏陶车开得很慢,他脑子里忽然记起去年晚报上看过的一篇文章,说有个投资商来巴江投资,一天随巴州本地官员上将帅碑林参观,竟于无意间在烈士碑园里发现了爷爷的名字。那投资商最初只以为是同名,并未注意。回到宾馆后他却再也睡不着,连夜给老家打去电话询问信息,第二天一早又赶到烈士陵园求证,一个信息一个信息比过去,竟然真的是自己失踪了近八十年的爷爷。家人只知道爷爷20世纪30初一个深夜告别新婚的妻子跟一支红军部队走了,从此杳无音信。一家人从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寻找到现在,全国各地找,苦苦寻找了大半个世纪。原来老人竟长眠在了巴山秀水之中。报道最后,有那位投资商跪在碑前哭拜的图片。
   这件事当时感动了很多人,甚至从此兴起了革命后代前来川陕革命根据地组团寻亲的热潮。何宏陶看了看身后的胖子,时间过去太久,他不敢肯定他是不是那个投资商。如果是,他如此低调轻车简从,估计就是想瞒着当地政府,带着老父亲安安静静地祭拜爷爷。他不禁对胖子生出几分敬意。
   何宏陶文化不高,初二只读了半学期便跟着哥哥到浙江打工了,老婆也是打工时认识的老乡。多年的漂泊让他对家乡有一份特殊的认同感。往年在南方每次应聘工作时,用人方都会反复问巴江在哪儿,然后拿怜悯的眼神看他。最初何宏陶也不在意,后来遇到追问多了,他便向对方介绍巴江,为此他开始了解巴江的文化历史,随着了解加深,他也越发喜爱起家乡的山水:这里不光有中国石窟寺的最后辉煌……南龛石窟,还是巴文化的故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十多万巴江儿女参加红军,他们南下北上,用血肉筑起了新中国坚实基础。还有,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从这里走向世界……作为巴江人,何宏陶很自豪的同时也有些愧疚。回家开出租车几年里,只要车上是远来的游客,他总会主动向乘客介绍巴江的人文风情,推介好的旅游景点,有时还充当免费导游,为此,他去年还被评为全市的模范的哥。
   这几年开出租,何宏陶早对巴江城大街小巷的情况烂熟于胸,即使一些早已面目全非的老地名他也能记住。他平时里也总以自己是巴江通而自豪。哪像妻子,在巴江城住几年了,走进小巷子还分不出东南西北。每次说起,妻子总不以为然撇撇嘴。妻子就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何宏陶也懒得和她争辩。
   是啊,正如妻子抢白他的,多了高楼,通了火车高速又咋啦,自家的存款又不会多添几个零。往往妻子说到这里,他都会起身离开。妻子说得没错,可他见城市一天天美丽整洁起来,心里就是高兴。
   驶到将帅碑林大门口时,何宏陶停车熄火,对车里的寻亲父子说,你们等我一下。他下车快步跑到门卫室,小心对门卫大爷说了几句。因最美的哥的宣传,何宏陶算个不大不小的网红,一来二去,门卫大爷早认识他,点了点头。
   何宏陶跑回车里,大门已缓缓打开,他启动车,解释说,到碑林还有一段距离,我拉你们过去吧。
   何宏陶放慢了车速,车子在树荫里缓慢前行,太阳已失去了正午时的狂热,但暑热仍在。他见父子俩望着旁边肃立的碑林陷入沉思中,轻声提示说,这里共立红军烈士单碑4580余块,刻写红军及烈士名录13.8万条。
   谢谢你。胖子说,麻烦你在碑林长廊处停车吧。
   好的。何宏陶说。看来胖子已不是第一次来碑林瞻仰,用不着自己这个义务导游了。何宏陶在长廊处停下车,胖子先下车来,然后搀扶老爷子走到碑林长廊处,又飞快转身朝出租车走来。何宏陶立即打开车门,从后备箱拿出两瓶矿泉水迎了上去。
   师傅我想和你商量个事……
   你陪老爷子去吧。我在这里等你们。何宏陶把水塞给胖子,看一眼手机上的时间,离天黑还有一个多小时,足够了。
   胖子被他的热情搞得愣了一下。
   这时间段上山的车少,下山时不好打车了。我今天跑了一天,反正也要收车了,就等等你们吧。何宏陶撒了个善意的谎。其实太阳下去,巴江城人闷了一天,都出来晃悠了,是一天拉客的黄金时间。
   谢谢您了,兄弟。胖子接过水,沉默了一下,握住何宏陶的手。何宏陶觉得胖子的手那么有力。
   胖子快步走过去,搀扶老父亲在碑林长廊里慢慢观看。老爷子戴着眼镜,一幅碑一幅碑读过去,虔诚而认真。夕阳照在碑林外的廊坊上,一片静穆的金黄。
   估计父子俩要花不少时间,何宏陶熄了火,立在树荫下点燃一支烟,远望金色光晕在山下城市高楼间炫幻出五彩,风吹在身上,凉爽得很。
   等把这寻亲的父子俩送到宾馆后,回家时给儿子买了鸭脚,再买半斤鸡脚、一听可乐给妻子吧。然后嘛,再切点卤猪脚,拌几块钱豆干,再奖赏自己两瓶啤酒,一家人一起吃个晚饭。何宏陶深深吸了口烟,在心里叮嘱自己,到时别忘了和妻子商量,趁儿子在家,明天回乡下去看看养病的岳母,如果老人愿意,就接她到城里来住一段时间。

共 561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一直专注写身边的人间烟火和人文温度,以出租车司机何宏陶的视角娓娓开讲,用细节描绘出真实的生活质感。一场普通,时有发生的寻亲,却因为父子俩未知的身份,引起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何宏陶的猜测,与他共情,在心中完成对"寻亲者"形象的补全,这种留白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落俗套地避开标签化叙事,这种一起参与的感觉反而让烈士后代和故土重逢的场景更打动人。结尾夕阳下的碑林长廊,金色的光里,没挑明的身份和没说完的故事,像巴江城的风,带着历史的味道,轻轻吹过读者心里。(编辑:大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净浣溪沙        2025-07-15 16:15:11
  将巴中、巴城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文学性也很强。学习了。
2 楼        文友:大椿        2025-07-15 16:18:31
  感谢作者的分享,这篇文让我耳目一新。期待更多佳作。
3 楼        文友:石子舟        2025-07-15 16:22:57
  怎么说呢,这篇小文,我刻意避开了讲故事,主要通过出租车司机何宏陶的平民视角展开,以日常载客经历为切入点,将革命历史记忆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观察之中。力求在近似散文化的叙述中蕴含日常的人间烟火,同时保留革命叙事文学的庄重感。
梦想仗剑天涯,诗书剑侠一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