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山水人家(散文)

  【江山·见证】【宁静】山水人家(散文)


作者:浩渺若尘 探花,15826.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发表时间:2025-07-15 16:57:58
摘要:湖面波光粼粼,那是阿婆慈祥的笑容;山坳凉风习习,那是刘老师轻轻的话语。这一刻的画面,是完整的灵动的山水人家。

湘南乡村,青山如黛,云雾缭绕;碧水微澜,温和灵动,柔美似玉。山脚下,绿树茵茵,青瓦伴着黄泥墙,点缀几声鸡鸣,犬吠声声将袅袅炊烟,缓缓地送向遥远的天边。这就是家乡的速描画。
   古诗中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场景,散落在家乡歌处,信手拈来既是,而今我要展示与众不同的紫山碧水人家。
  
   一、紫云峰
   堂弟的外婆家在紫云峰脚下。小时候去外婆家,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有得吃,有得喝,还有人疼。堂弟常与我相互炫耀外婆家的好吃好玩,我便悄悄记住了紫云峰。
   上学后,对“紫云峰”三个字有了形象的定义,我便把紫云峰想像成“紫气东来,云雾缭绕”仙气飘飘的一座山峰。
   八岁那年,我也有幸去堂弟的外婆家,真真切切见到了紫云峰。沿山间小路,直达紫云峰深处,在大山胸口留下一串串顽皮的脚印。返校后,我迫不及待参照课文《桂林山水》,仿写了紫云峰的秀美。
   紫云峰位于衡阳岘山镇内,借牛形山水库与我的故乡长乐毗邻。紫云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山峰峻峭,高耸入云,嶙峋的怪石上,附生紫色苔藓,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紫辉,高贵而神秘,故得名“紫云峰”。
   少年时,我站在山脚,仰望峰峻。多年后我又豋上紫云峰,心中感概千万,儿时只呼山险奇,再登难述峰之意。
   徒步登峰,通往紫云峰的石板路并不宽阔。路旁的树枝经人为的修剪,或登峰众多路人的踩踏,让石板路在丛林中依然幽长。“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再难的路,只有坚持的人,才能到达山顶。
   紫云峰西边的半山排上,有一块非常特别的巨石。山风吹来,硕大的石头发出“咚咚咚、砰砰砰”的声音,这就是有名的“响鼓石”。爷爷曾说:“明人不说重话,响鼓不用重锤。”山风都能吹响,看来这块巨石是名副其实的“响鼓”。
   紫云峰东面的坡岗上,佛国寺残破的墙头在山风中飘摇,却依然坚守紫云峰,就像一位留守老人,只要一息尚存,便守在故乡。一张张蜘蛛网,牵着墙角的青砖,织成诗句;一条条不知名的藤蔓,爬上墙头,绘成一幅画。佛国寺旁的那口古井,水质清澈甘甜,翻涌数百年。
   紫云峰南面的悬崖下,有一个大型溶洞,乡亲们称它弹弦迷宫洞。天然的钟乳石溶洞内,幽暗深邃,形态各异。“保莲神灯”“十八罗汉”“美女梳头”“八仙过海”“如来佛”“镇妖壁”等景观栩栩如生,变换之快更是步移景异,一步一景。
   发现弹弦迷宫洞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在放牛时,明明看到牛在山上吃草,一路往前走,突然就不见了。回家喊来父母叔伯邻里拉网式搜寻,发现一山洞,轻风入洞发出阵阵拨弦之声,而牛正在洞口下津津有味地吃草,山洞后来被称为弹弦迷宫洞。
   多少年风吹雨打,迷宫洞依然在为紫云峰弹奏曲子,绵延悠长,余音袅袅。紫云峰见证了曾经香火鼎盛的佛国寺,见证响鼓石的自律,也见证迷宫洞的弹拨,而今,紫云峰见证山村的变迁,新农村的美丽和精准脱贫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织女湖
   紫云峰脚下有一汪碧水,地图上的正式名称为牛形山水库,不管它改成什么名称,都是乡亲们口中的织女湖。
   织女湖位于衡阳县岘山镇与井头镇的交界处,是武水河中下游的蓄水型水库,始建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建成使用。
   武水河水,从大云山脉出发,弯弯绕绕从山峰之间、村子旁边,一路流向东。经过坳背村后,进入大岭口天然峡谷,在岘山镇建大坝拦水,形成水库。高空俯看,两旁的山脉形似两头大水牛,在水中嘻戏游泳,水库最狭窄处便是最有名的景点“二牛斗角”,也因此地形得名牛形山水库。相传,某天一个放牛娃躺在地上睡着了,忽然听到“砰砰砰”的声音,职业敏感让他惊醒,却见所有的牛都悠然吃草,再贴耳去听,还是依稀传来声音。
   “二牛斗角”的正前面,有一座小山峰,远远望去,像一位席地而坐的美女正梳着头发,小山峰叫美女梳头。相传这位美女叫织女,她纺纱织布在湖畔,乡亲们把她浣纱的地方叫织女湖。
   织女湖水茵山秀,水借山的伟岸而柔美。织女湖云蒸霞蔚流淌出诗意,鹭舞鸥翔是诗中的逗号,翅膀一扇、尾巴一摆游入诗歌深处,瞬间让山峰灵动了。
   织女湖盛产各种草鱼、鲢鳙、雄鱼等淡水鱼类。几十年前,物资匮乏,乡亲们在山靠山、在水靠水,当鱼儿成群结队游在水面“浮头”时,经常有人放“雷管”炸鱼,待鱼儿补炸得翻白,浮出水面,便快速驶出藏在湖边树下的竹筏,快速捡鱼,装满鱼篓。
   水库的工作人员有一项工作是打击偷鱼,他们有快艇巡逻,听到炮声抓偷鱼贼。而乡亲们听到快艇轰鸣便躲起来,待到快艇走远,开始行动。为了生计,与工作人员玩起猫和老鼠的游戏。
   而今,乡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乡亲们不再炸鱼,反而加入保护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鱼类的行列。为了响映国家“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号召,防止垃圾入水、污染水质,织女湖周边的篱笆围栏,都是乡亲们用竹篾一根根一条条织起来的。
   织女湖,人们心中的爱情湖,它见证蛮夷的炮轰,也见证人们用心守护。乡亲们在湖边洗手随手捡出的塑料瓶,是对湖水的净化,也是心灵的洗涤。
  
   三、小院人家
   朝霞将紫云峰的山脊裁成绸缎,做成一方披肩,悠雅地披在山坳的树稍上。
   山坳里住着刘阿公和他的老伴。黛瓦白墙,鸡鸣犬吠,鸟啼蝉唱,还有阿婆那唤鸭吃食的声音“啦啦啦……啦啦啦……”听惯了的乡声,无论何时何地都觉得旋律优美.亲切动人。
   刘阿公是退休教师,他俩无儿无女,却子孙满堂.他们把孩子们当亲人.桃李满天下。
   认识刘老师是我一次出诊归来路过他家门口,一场大雨让我去他家躲雨。那时的我才二十出头,大雨将我淋成落汤鸡,阿婆见我一头雨水狼狈不堪,递过雪白的毛巾,让我擦干头发,别感冒了。接着从里屋跑出几个孩子,孩子身后走出一个白发苍苍、精神抖擞、文质彬彬的老人,这就是刘老师,他在义务为孩子们补课。
   我早就听说过刘老师的故事,真正见到他,还是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他和颜悦色,慈祥的微笑,让人燥动的心,缓缓平复。他的声音自带混响,音频不高,却穿透人心。他虽为教师,却儒释道都读过;他的哲学道理,让人终受用。
   离开山坳已是黄昏。我依依不舍,回望小院,阿婆已下㕑,大自然把袅袅炊烟做成纺线,把云霞织进阿婆的簸箕,挂在织女湖边老柳树的枝丫上。织女湖对岸竹林㗭㗭索索,几只白鹭扑地飞起,惊得大黄汪汪叫。几个孩子赤脚跑去水井边取水,木桶里晃出的井水打湿青石板,牵牛藤便顺着水痕攀上篱笆。
   之后的多年,我与刘老师无数次交流。他非常看好我,我也喜欢聆听他的哲学。有时,会特意绕道去拜访刘老师。我工作调动前,又去拜访刘老师,他把珍藏得泛黄的《黄帝内经》用红纸包给我:“这本书送给你,它的价值将会翻倍飙升,物超所值。也祝你在新的岗位工作顺利,事事顺心。”他说我虽为女儿身,却有男人气慨,坚韧果敢。我也曾决心“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向着这个目标,我一步一步靠近,努力成为良医。
   多年后,我又来到紫云峰脚下的山坳。刘老师的小院依然在,依然青瓦白墙,只是杂草丛生。来到小院,青瓦檐角垂落的露珠,依然沾着紫云峰上松针香,石臼上沉睡的苔藓,被我的眼眸惊醒。
   紫云峰依然紫光氤氲,织女湖依然碧波荡漾,而山坳的小院,早已物是人非。多年来,紫云峰、织女湖和刘老师家的小院,是一幅未干的水墨画,重踏此地,这幅画立刻鲜活成山水写真,而我敬重的刘老师,已与阿婆一起融在这青山绿水间。
   湖面波光粼粼,那是阿婆慈祥的笑容;山坳凉风习习,那是刘老师轻轻的话语。这一刻的画面,是完整的灵动的山水人家。
  

共 30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描绘了湘南乡村的宁静美景和淳朴生活。紫云峰脚下的山村,有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故事。作品介绍了紫云峰的壮丽景色,包括峻峭的山峰、神秘的紫色苔藓、响鼓石和佛国寺的残垣断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对紫云峰的向往和成年后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山峰的险峻和历史的沉淀。接着,文章描述了织女湖(牛形山水库)的美丽和传说,以及湖中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乡亲们保护生态的努力。织女湖不仅是一个水源地,也是村民们心中的爱情湖,见证了乡村的变化和人们对自然的尊重。最后,讲述了山坳中小院人家的故事,特别是刘阿公和他的老伴,他们虽无子女,却桃李满天下。刘老师是一位退休教师,他的智慧和慈爱让作者深受感动,并影响了作者的职业选择。多年后,作者重访小院,虽然物是人非,但刘老师和阿婆的精神依然活在这片山水之间。整体而言,这篇散文是对中国乡村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赞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画卷。【编辑:开心的秋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5-07-15 17:07:03
  山与水之间的诠释
回复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7-15 22:13:15
  感谢秋蝉精彩的编按,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5 18:36:30
  写山水之美,更是写生活之变迁,秀美的山水在时间的跨度里,愈发秀美,见证了生活之美。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7-15 22:14:17
  向小猪老师学习,小猪老师辛苦了!敬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