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星月】随迁子女求学记(散文)
每天清晨六点半,我在去上班的路上,经过公交站台的时候,总能遇到几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等候公交车去学校的中、小学生。望着他们那一张张稚气未脱、朝气蓬勃的脸庞,恍如昨日重现,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儿子小时候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蹦蹦跳跳地去上学时的情形……
儿子2003年出生,2005年至2008年放在湖北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为了有利于儿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让他不再成为留守儿童,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在2008年6月份的时候,把他接来广东,让他跟在我们身边一起生活。
那时候儿子快满五周岁了,已经在老家上了一年的幼儿园。来到这里,头等大事就是要解决他的上学问题。我们经过打听和了解,知道附近的村小学——长布小学里面开设了学前班,一学期学费500元,比附近的幼儿园便宜多了,最主要的是在这所学校读学前班,能够解决以后的小学入学问题。
2008年秋季开学前夕,我们带着儿子和户口本(那个时候没有给儿子办身份证)去长布小学学前班报了名。9月1日儿子顺利进入长布小学就读学前班,和他一同报名入学的还有一个同事的女儿叫小璇,小璇和儿子同岁,但是她出生在春季,儿子出生在秋季,半岁之差,让她比儿子早一年升入小学一年级。原本我们也打算让儿子2009年上一年级的,结果去报名的时候,老师一看儿子的出生日期,就说这个孩子不满六周岁,不符合入学条件,让儿子推迟一年再来报名。我们也知道老师是按规定办事,虽然心里有点失望,也只能接受现实,让儿子继续再读一年的学前班。
2010年秋季开学之际,儿子终于顺利报上了小一新生的名,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儿子刚好上了一年级,学校的学前班就取消了,据说是上级教育部门不允许小学开办学前班,也可能是别的原因,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只能说儿子运气好,如果他再晚一年上小学,可能就没有这么顺利了。儿子上学后,每天看着他系着红领巾、背着小书包和厂里几个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快快乐乐地去上学,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感恩。
随着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越来越多,而公办学校又学位有限,为了公平公正地解决这些随迁子女在当地上学问题,后面教育部门又制定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这个政策就是随迁子女若想在公办学校就读,必须按社保积分高低来录取,社保积分高低的依据是购买社保的年限,购买社保的年限越久,社保积分就越高,孩子的入学机会就越大。我的理解是购买社保年限越久,代表在当地工作生活的时间越久,而购买社保能够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人们生活在这里衣食住行要在当地消费,这些都在无形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了贡献。所以就优先照顾社保积分高的子女。那些家长没有购买社保的随迁子女,只能去附近的私立学校就读。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他分在二班,这个班级的学生从一年级一直同班到六年级,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同学情。几年之后,为了解决日益增多的新生入学,该校又扩建了校舍,每个年级又增加了一个班级。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之间儿子就上六年级了,这意味着他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又到了该考虑初中入学问题的时候。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考取镇上的公办学校——新圩中学,一个是考取惠阳区一所私立名校。区中学需要在小升初毕业考试之前去报名考试,我们询问了儿子的意见,他说希望就近入学,去镇上的公办学校就读。因为私立学校招生考试和小学毕业考试时间不冲突,我们就鼓励儿子先去私立学校报名应考一下,可以去那个学校参观一下,也开阔一下眼界,锻炼一下胆识,至于考不考得上,考上了要不要去就读,那再另当别论。儿子一向乖巧懂事,他听取了我们的建议,然后在小学毕业正式考试之前的一个星期日,我陪着他去了区中学报考了,没过多久,区中学打来电话告知:儿子已经考取了该校,学校通知家长择日再带孩子去缴费报名,经过打听该校一学期学费六千多,不包括生活费。我们征求儿子的意见,让他听从内心的选择,不要考虑学费,虽然学费有点贵,但是我们还能够承受。儿子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镇上的新圩中学,理由是想就近读书,方便周末或者节假日回家,我们尊重了他的想法。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还没有实行社保积分录取方式,如果实行了,我们公司有买社保,他也具备入学条件。那时候镇上的公办学校对外地户口的学生实行的是按考试分数高低择优录取方式。镇上给每个小学的外地学生招生名额都是有限的,按照考试分数从高到低录取,人数够了就不录取了,儿子考了285分,听他说镇上在他们小学录取的外地学生最低分数是270分以上。
2016年暑假,儿子收到了新圩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儿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们全家欢呼雀跃,因为外地学生上公办学校机会难得,这是儿子用他自己的勤奋努力争取到的,我们相信他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努力。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的成长太迅速了,除了小学六年的时间稍微漫长一点,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仿佛是眨眼之间的事。三年的初中生活悠忽而过,2019年,儿子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惠阳区高中部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实验一中。儿子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处于半公半私的状态,到了高二的时候,该校升级为全日制公办高中。
外地学生除了小升初考试没有设限条件,中考和高考都要提前申报。申报条件是父母其中一方必须要购买三年以上的社保,要有合法稳定住所——要在当地办理居住证。中考的申报材料比较简单,按照要求提供就行啦。高考的申报材料要求更加严格和详细。记得刚开始办理居住证的时候,需要公司出具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刚开始请公司领导出具这些证明材料的时候,领导出于安全考虑,不太愿意给。后面经不住我们这些家长多次恳求,只好想个办法在那些证明材料上面打印一个办理居住证专用章,领导才放心。
我们给儿子提交高考资料的时候,还出过一次纰漏,那天他爸为了配合学校提交材料,专门请了一天的假,去社保局打印社保材料,去派出所打印办理居住证的证明,辗转几地,跑了大半天,下午终于把材料准备齐全,兴冲冲地跑去学校交给老师审阅。我们满以为这事已经办妥了,谁知他爸刚回到家我就接到儿子的电话,他说刚刚打电话给他爸没有打通,说下午送来的社保材料老师说不对,要重新提交正确的材料。我一听心里慌了,明明去社保局打印了材料的,咋还不对呢。我又问儿子咋不对,儿子说老师说要购买明细材料,不是证明购买了社保这个材料。我又问那这个购买明细材料在哪里打印,儿子一听没好气地说:“我怎么知道,反正老师说你们拿来的材料不对。”我听出儿子的语气有些急躁,情绪也有点低落,赶紧安慰他不要着急,我们会把正确的材料交到学校去的。挂了儿子的电话,我又赶紧通知他爸去重新打印材料,他爸就去车间询问去年孩子才高考完的同事,他们告知这个社保购买明细要去镇上地税局打印。然后他爸又马不停蹄地去地税局把材料打印好了送去学校。这次材料送对了,心里终于踏实了,其实也怪我们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太自以为是了,没有提前向有经验的同事取经。他爸回来跟我说,他第二次送材料去的时候,看到儿子的脸色不好,一脸的紧张和担忧,生怕这次送的材料又不对。我深知高考关乎儿子的未来,他当然会很在意的。晚上儿子又打电话给我们道歉,说这次材料送对了,辛苦他爸了,又说他下午打电话给我的时候语气不好,希望我不要怪他。我就说我当时也很着急,说话声音也很大,情绪也很激动,我理解他,我们的心情当时都是一样,一家人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然后又嘱咐他不要想太多,安心学习,备战高考。
住在厂里,一家有事,大家都关心。同事们不停地关注着我们孩子的学习和高考,听说我们孩子的高考手续已经办妥了,大家都替我们感到高兴。也是孩子运气好,赶上了好时机好政策,据我们了解,早几年前的外地学生还不能在这里高考,以前的随迁子女很少会在当地上高中,都是在中考前就转回户籍地上学了。
2021年6月,儿子完成了他人生的一件大事——高考。12年寒窗苦读,换来了南方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至此,他圆了我的大学梦,即将接受成人高等教育,迎来崭新的大学生活。今年秋季儿子就要读大四了,也在努力为考研做准备,再过几年他的求学生涯就要结束。
每当闲暇时间,整理儿子的东西时,看到书桌抽屉里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那一张张的奖状、一张张的毕业照,还有初中和高中的毕业证书,我的心里有欣慰、有幸福、有满足、有感恩。儿子能够在广东顺利地从学前班读到大学,除了他自己的勤奋好学,还要感谢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关切和照顾,有了国家政策指引,当地政府才能对外地学生有更多的接纳和包容,让孩子能够待在父母身边,在当地顺利入学,解决了打工人的后顾之忧。还要感谢孩子的历任老师们,感谢他们在学校对孩子们的教育和陪伴,他们是孩子求学路上的灯塔,指引着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勇攀高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读书学习是头等大事,一个孩子能够顺利地接受良好的教育,日后若能成材,往大的方面讲,也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一点点微薄之力,从小的方面讲,孩子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希望他将来能够用毕生所学,来回馈社会,造福百姓。